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81.
目的 报道中国人X连锁显性遗传性原卟啉症一家系,并对其5?氨基酮戊酸合成酶2(ALAS2)基因突变进行研究。方法 收集该家系成员资料,进行临床调查。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后再行Sanger测序,测定该家系中患病者及部分表型正常者ALAS2致病基因。用皮肤镜观察皮肤卟啉皮损,根据Fotofinder系统和甚高频皮肤超声系统评估皮肤卟啉症的光损伤严重程度,对该家系成员做肝胆B超检查,同时检测血液学改变。结果 该家系中所有患者X染色体的1706号到1709号碱基发生AGTG缺失,导致转录时移码突变,最终导致翻译得到的ALAS2酶C端19、20个残基替换或缺失,ALAS2酶活性升高。XLDPP患者皮肤光损伤显著,肝胆可出现卟啉损伤,随年龄增加而加重,可出现贫血和铁过载。结论 X染色体1706?1709碱基AGTG缺失突变可能是该ALDPP家系患者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婴幼儿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术式的改进,应用直线型切割吻合器一期根治婴幼儿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8例,全部采用回肠与部分乙状结肠、直肠侧侧吻合辅助直线型切割吻合器Ⅰ期根治术。结果 本组病例治疗效果满意,无一例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4年,大便次数逐渐减少,发育良好。结论 回肠与部分乙状结肠、直肠侧侧吻合辅助直线型切割吻合器Ⅰ期根治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可以保留部分乙状结肠吸收水分、电解质和营养功能,应用直线切割吻合器缩短了手术时间,简化了操作,避免了分期手术的痛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3.
机能实验学是一门使学生由理论向实践过渡的桥梁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授课中我们应用“五点式”教学法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五点式”教学法从五个方面入手,注重组织教学的整体过程,这五点分别是①以教学目的为主线;②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③明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④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采用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92例冠心病CH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8例,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3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并设3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测以上各组DD及Fbg含量,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36例、两支病变组29例、三支病变组27例,根据血分数(LVEF)分为左心功能正常和左心功能不全组,分别进行DD及Fbg的比较。结果 AMI、UA组DD、Fbg含量明显高对照组(P〈0.01);AMI组DD明显高于UA组(P〈0.05);AMI组和UA组的F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脉两、三支变组FG和DD含量高于对照组和一支病变组,差异显著(P〈0.01),三支病变组高于两支病变组(P〈0.05),对照组和一支病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左心功能不全组Fbg浓度高于左心功能正常组,但左心功能不全组DD浓度与左心功能正常组显著差别。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升高是冠心病事件的表现和依据,并可能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5.
实验课教学是关系到教学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改革旧的生理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提高生理实验教学的质量,是生理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几年来,我们从实验教学中,从我院的实际情况出发,打破僵化的单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对生理实验课教学方法改革上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就我室在生理实验课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6.
ZM-1型组织芯片制备装置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研制全新的组织芯片制备装置.该组织芯片制备装置采用一组取样针分别取样,每枚取样针对应一例标本,集成排组置入预制带有孔阵的排布板,标本点样与组织芯片蜡块成型一步同时完成.制作的组织芯片质量可控,极大地提高了组织芯片的制作工效.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珊瑚状遗传性白内障家系P23T突变的γD晶状体蛋白与病变晶状体结构的关系.方法:记录晶状体摘除术前的晶状体裂隙灯照片;应用SWISS-MODEL程序,建立人γD晶状体蛋白及其P23T突变体的计算机立体结构模型;透射和扫描电镜观测晶状体提取物.结果:蛋白立体结构模型分析发现,P23T的突变降低了蛋白最终分子总势能,使蛋白表面结构发生改变.电镜检查发现,白内障晶状体内有大小不等的结晶片和异常的卵圆形结构,晶状体上皮细胞出现裂解.结论:γD晶状体蛋白P23T突变体可能与晶状体内异常结晶片和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病理改变有关,其发生机制还有待分子动力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88.
小儿胆总管囊肿自发性穿孔初次手术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自发性穿孔的诊断方法和初次手术方式。方法收集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并穿孔患儿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6个月~5岁;病程平均4d。患儿均有突发性腹胀、腹痛、哭闹不安和发热,7例出现黄疸、5例伴呕吐。查体均有明显腹膜炎体征。8例经B超和(或)CT检查证实有胆总管囊肿。病例均行腹腔穿刺,抽到含胆汁的腹水。初次手术方法有3种:2例Ⅰ期行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3例行胆总管囊肿T管外引流术,6例行胆囊造瘘术。9例Ⅰ期行外引流手术的患儿3~6个月再次手术完成胆道重建(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结果病例均取得满意的疗效,未出现吻合口瘘、胆道感染、胆道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本组5例发现穿孔位于胆总管胆囊管交界处,6例未发现穿孔灶。在Ⅱ期手术中发现,Ⅰ期行胆总管T管引流者胆总管周围黏连严重、解剖结构混乱,手术难度大、出血多(100~200mL)、耗时长(3.5~5.0h)。而Ⅰ期行胆囊造瘘术的患儿,未发现有因胆囊管梗阻而致胆汁引流不畅者,且Ⅱ期手术时胆总管周围结构较清晰,手术操作相对容易、出血少(30~50mL)、耗时短(2.5~3.0h)。结论初次手术行胆囊造瘘术对于胆总管囊肿自发穿孔后腹腔炎性反应水肿明显、黏连重、状态差的患儿是一种更合理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89.
目的原核表达大肠癌负相关基因 ST13,制备 ST13蛋白单克隆抗体,研究人大肠等组织中表达的 ST13蛋白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将 ST13 ORF 克隆至 GST 融合蛋白表达质粒,原核表达并以 Glutathione 纯化 GST-ST13蛋白,以凝血酶切得到 ST13蛋白。以 GST-ST13融合蛋白免疫小鼠,以 ST13蛋白筛选杂交瘤细胞株,按杂交瘤技术制备 ST13蛋白单克隆抗体,并以 ST13蛋白亲和层析纯化单抗。以该单抗作 Western-blot 及免疫组化检测临床标本。结果蛋白表达和纯化以 SDS-PAGE 证实。融合蛋白表达量占大肠杆菌总蛋白20%,每升培养物回收融合蛋白2.5mg,纯度为91.3%。建立了3个 ST13蛋白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腹水中单抗的 ELISA 效价达10~4~10~5,并具有对 ST13蛋白的高度特异性。Western-blot 证实组织细胞中天然 ST13蛋白的 SDS-PAGE 表观分子量约50KD,比其计算分子量大约10KD,但无糖基化修饰。免疫组化表明该蛋白均匀分布于 SW480细胞及大肠上皮细胞浆,计算机分析系亲水性分子。免疫组化还表明该蛋白可表达于大肠、胃及肝等多种组织上皮,但在各种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之间,正常组织之间,以及肿瘤组织之间的的着色强度不一。结论原核表达了 ST13蛋白,制备了相应的单抗,建立了检测组织标本中 ST13蛋白的方法。研究表明人组织 ST13蛋白系表观分子量50KD 的细胞浆可溶性分子,可表达于大肠等多种上皮组织。ST1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呈低表达,在多种正常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程度不一。cDNA 同源性及蛋白质特性比较表明 ST13与 Hip(hsp70-interacting protein)为同一蛋白质,提示 ST13/Hip 经Hsp70等分子伴侣途径而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90.
目的检测COX-2在食管癌、胃癌、结肠癌、原发性肝癌、乳腺癌、肾癌、肺癌、甲状腺癌和膀胱癌9种常见肿瘤中的表达,实验验证ZM-1型组织芯片制备系统的优点与便捷。方法应用ZM-1型组织芯片制备系统制作9种肿瘤的组织芯片,与传统方法制备的组织芯片进行质量比对;通过免疫组化的技术手段检测COX-2在9种常见肿瘤中的表达谱。结果应用ZM-1型组织芯片制备系统,单人制备容量为106个组织样本点的组织芯片蜡块,用时约需30分钟,HE染色平均脱片率为0.9%,免疫组化染色平均脱片率为5.0%;而应用常规方法制备容量为116个组织样本的组织芯片,用时最少不低于2小时,HE和免疫组化染色的平均脱片率分别为10.1%,25.0%,COX-2在食管癌、胃癌、结肠癌、原发性肝癌、乳腺癌、肾癌、肺癌、甲状腺癌和膀胱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6.7%,66.7%,73.3%,72.7%,70.0%,80.0%,64.3%,60.0%和41.7%;其中,原发性肝癌中,病灶见血管癌栓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未见癌栓者(P〈0.05);而乳腺癌中,ER阴性与阳性两组之间,COX-2的阳性表达差异元显著性(P=0.500,P〉0.05)。结论COX-2在9种肿瘤组织中普遍高表达,可以作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对肿瘤进展及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之一,ZM-1型组织芯片制备系统工效高,成本低,芯片质量可控,脱片率低,操作简捷、方便、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