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NF-κB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组织(肿瘤组)和40例单纯肝内胆管结石慢性炎症胆管组织(炎症组)及30例正常胆管组织(正常组)中HMGB1与NF-κB的表达,比较各组两种蛋白表达的差异,并分析两种蛋白的表达与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HMGB1与NF-κB在各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均表现为肿瘤组>炎症组>正常组(均P<0.05);HMGB1及NF-κB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χ2=13.713,r=0.586,P<0.05)。HMGB1的表达与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胆管癌患者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而NF-κB的表达与各因素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患者中,HMGB1阳性者其生存率低于HMGB1阴性者(P<0.05),而NF-κB表达与患者生存率无关(P>0.05)。 结论:HMGB1/NF-κB通路可能参与了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的发生与发展,其中HMGB1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2.
反义hTR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恶性表型的逆转作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 探讨反义hTR基因转染对胃癌细胞系SGC-7001恶性有型的逆转作用及其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构建包含端粒重复序列模板区的反义hTR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用脂质体法将其转染率胃癌细胞系SGC-7901,比较观察反义hTR基因转染后7901细胞的hTRRNA表达、端粒酶活性、体外生长增殖降低,体外生长增殖能力降低,接触抑制恢复、细胞凋亡率增加、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和裸鼠体内致瘤能力完全消失。结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严重肝外伤伴肝周大血管破裂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2000年12月至2008年5月解放军一零一医院收治的12例严重肝外伤伴肝周大血管破裂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效果.本组全部患者病例均为急诊手术.严重肝组织毁损行肝叶切除6例,其中肝右后叶切除1例,非规则性肝右叶切除1例,左半肝切除3例,左外叶切除1例,非严重的肝破裂处均以间断缝合修补.肝周血管破裂行修补术7例,其中肝后下腔静脉破裂修补术3例(经肝正中裂劈开、肝后下腔静脉修补术2例,直接行下腔静脉破裂修补术1例),门静脉破裂行间断缝合修补术2例,肝右静脉破裂行间断缝合修补术2例.肝静脉缝扎7例,其中肝右静脉并肝中静脉缝扎术1例,肝右静脉缝扎术1例,肝中分支静脉缝扎术2例,肝左静脉缝扎术3例.肝固有动脉结扎1例.肝周纱布填塞3例.结果 本组患者治愈9例,死亡3例,其中死于术中严重创伤伴出血性休克2例,死于重型颅脑伤及出血性休克1例.结论 及时手术,确切止血及正确的手术方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4.
拔T管后胆漏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总管切开取石置管引流术后拔T管发生胆漏,处理不当,后果严重。本文回顾性总结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2月拔T管后发生胆漏、胆汁性腹膜炎23例的诊治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促进胆管癌细胞增殖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细胞增殖计数法及流式细胞仪分析CCK对胆管癌细胞生长,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RT-PCR,Western印这法检测CCK对P21^WAF1,P27^KIP1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CCK具有显著促进无血清培养的胆管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加速细胞周期的进程,P21^WAF1,P27^KIP`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明显降低。结论:CCK促进胆管癌细胞增殖可能与下调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21^WAF1,P27^KIP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6.
背景与目的 目前,胆管癌(CCA)的首选治疗仍为外科手术,但术后复发率较高,患者生存率低。对CCA患者术后生存影响因素的分析将有助于优化手术策略,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因此,本研究探讨不同部位CCA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0年3月133例行手术治疗的CCA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肝内胆管癌(iCCA)58例,肝门胆管癌(hCCA)30例,远端胆管癌(dCCA)45例,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患者生存的关系与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iCCA患者术后1、2、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1.38%、22.41%、8.62%、3.45%,单因素分析显示,iCCA患者的术后生存与合并胆道结石、术前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凝血酶时间、CEA、CA125、CA19-9、Child-Pugh分级、肿块最大直径、是否R0切除、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ALB水平、凝血酶时间、CA19-9、Child-Pugh分级、肿块最大直径及是否R0切除是iCCA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hCCA患者术后1、2、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3.33%、20.0%、6.67%、3.33%,单因素分析显示,hCCA患者的术后生存与术前CEA水平、是否R0切除、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化程度、肿块最大直径、是否侵犯门静脉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行R0切除、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化程度、是否侵犯门静脉及肿块最大直径是hCCA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dCCA患者术后1、2、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2.22%、31.11%、17.78%、14.29%,单因素分析显示,dCCA患者的术后生存与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化程度及是否R0切除是dCCA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dCCA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优于iCCA和hCCA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不同部位CCA有大致共同的预后影响因素,通过评估这些因素有助于预测CCA预后,完善对CCA患者的分层标准,优化术前和术后治疗方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97.
目的:比较前入路绕肝提拉法和常规法肝切除在右半肝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临床可行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6月间收治的拟行右半肝切除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肝切除组(n=20)和前入路绕肝提拉法肝切除组(n=20),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情况、肝切除范围、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和肝切除范围具有可比性;术中大出血发生率两组间无差异(P>0.05),但绕肝提拉法组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均明显少于常规法组[(340.0±241.4)mLvs.(725.0±386.6)mL;(290.0±397.2)mL vs.(615.0±722.7)mL,均P<0.05],且绕肝提拉法组中未输血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法组(16/20 vs.10/20,P<0.05);两组患者ICU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均P>0.05);两组间术前及术后第1天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前白蛋白(PA),凝血酶原时间(P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常规法组术后第1天C反应蛋白(CRP),术后第3,5,7天TBIL,ALT,AST,PT均明显高于前入路绕肝提拉法组,PA明显低于前入路绕肝提拉法组(均P<0.05);两组间肾功能指标(尿素氮,肌酐)术前、术后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前入路绕肝提拉法应用于右半肝切除术较常规法在术中安全及保护术后肝功能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肝后隧道及手术高危区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解剖20具成人尸体肝脏标本,收集经前入路绕肝提拉法右半肝切除术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统计汇入肝后下腔静脉和肝后隧道路径上肝短静脉总数。结果:解剖研究中发现,肝短静脉主要从左右两侧汇入肝后下腔静脉,且较多集中于中、下1/3段;在肝后隧道路径上,汇入肝后下腔静脉的肝短静脉主要集中在下1/3段前方,平均(2.90±1.07)支,上1/3段仅有1例出现1支肝短静脉,中1/3段20例中仅4例出现1支肝短静脉;肝右后下静脉多出现在肝后下腔静脉的中、下1/3段,出现率达85.0%(17/20)。临床手术中发现,在肝后隧道路径上,汇入肝后下腔静脉肝短静脉主要集中在下1/3段,平均(3.21±1.67)支,多数病例此区域上下距离约3~4 cm,同时此区域中肝右后下静脉出现率达85.2%(23/27);27例中仅1例有1支肝短静脉汇入中段肝后下腔静脉前方。结论:肝后隧道手术高危区位于肝后下腔静脉下段前方3~4 cm区域,有较多肝短静脉伴随肝右后下静脉汇入。准确把握此区域的解剖特点并进行解剖分离是成功建立肝后隧道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
1998年6月至2003年6月我科共实施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术68例,有38例行胆总管I期缝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中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期间96例因肝血管瘤接受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采用ERAS理念行围手术期管理(ERAS组),56例按照传统方式行围手术期管理(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中指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肝功能恢复情况、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前、术中各方面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ERAS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降低(均P0.05)。实验室指标方面,ERAS组术后7 d的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及再入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开展ERAS是安全及可行的,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减少术后应激反应,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