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9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59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94篇
预防医学   37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40篇
中国医学   57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妇科恶性肿瘤发生于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有子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滋养细胞肿瘤等。其中上皮性卵巢癌耐药及复发的发生率最高,尽管手术理念不断更新和手术技巧不断改进,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满意的初次手术率除个别报道可达90%外,大多报道在3.9%~62.9%,不满意的初次手术为耐药及复发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随着新的化疗药物和方案的不断出现和更新,初次化疗的缓解率有所提高,但大多数晚期病例在完全缓解后2年左右复发,复发率高达80%。子宫颈癌的复发主要与期别相关,ⅠB期约10%,ⅡA期约17%,ⅡB期为23%,Ⅲ期和Ⅳ期分别达42%和74%;此外还与肿瘤大小有关,原发灶直径≤2 cm者仅1.2%,而>2 cm者高达21% 。子宫内膜癌进展比较缓慢,出现症状时大多为早期,手术或联合放疗或放化疗通常有效,总体复发率较低,仅13%左右。滋养细胞肿瘤对化疗高度敏感,是预后最好的实体瘤之一,低危病例治愈率达100%,耐药及复发仅发生于高危病例,约20%左右。尽管各种妇科恶性肿瘤耐药及复发率不尽相同,但总体发生率与其他系统肿瘤相当,临床上应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2.
本文简要介绍了丙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系和淋巴细胞系中的复制情况,着重介绍了丙型肝炎病毒复制子在HuH-7细胞中的复制规律;阐述了黑猩猩、转基因小鼠和嵌合肝脏小鼠作为丙型肝炎病毒研究的动物模型所存在的优缺点,以及树鼩作为丙型肝炎病毒研究的动物模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3.
目的:分析天山雪莲花花药材主要黄酮类成分。方法:植化提取分离纯化鉴定。结果:通过薄层色谱(TLC)、高效液相(HPLC)及核磁共振(NMR)等手段鉴定的总共11个黄酮类化合物分为两类,即黄酮类结构和黄酮醇类型结构,包括6个黄酮及5个黄酮苷化合物。结论:为雪莲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支持,提示在相关标准制定工作中可引入相关实验结果对天山雪莲花药花材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造影(3D-CEMRA)在肝血管瘤血管成像诊断中的影像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已确诊为肝血管瘤的23例患者,通过比较分析MS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与DSA在肝血管瘤血管成像的影像诊断方面的共性及差异.探求在临床工作中针对肝血管瘤影像诊断中更有效的无创影像检查方法.结果 MSCTA对肝血管瘤的检出率及准确率明显高于MRA.结论 现阶段MSCTA以其快捷、方便、检出率高等优点,已经成为肝血管瘤影像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5.
  目的 观察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联合转染大鼠视网膜和视皮质区细胞对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8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假手术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单纯眼转染组(D组)、单纯脑转染组(E组)、联合转染组(F组);A组8只大鼠,B~F组每组16只大鼠。建立钳夹视神经损伤模型,将B~F组大鼠随机分为视神经损伤1、2周亚组,各亚组8只大鼠。B、C组玻璃体腔和视皮质区分别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D、E组玻璃体腔和视皮质区分别注射BDNF质粒(pBDNF)微泡造影剂悬液,F组玻璃体腔和视皮质区同时注射pBDNF微泡造影剂悬液。D~F组注射pBDNF微泡微泡造影剂悬液后,立即用超声辐照相应转染部位。视神经损伤后1、2周,各组行逆行荧光金标记RGC计数;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阳性表达情况;图形视网膜电流图(PERG)检测,记录N95振幅。结果 荧光金标记RGC结果显示,各组均可见金黄色荧光散布于视网膜定向铺片上。A~F组间RGC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30,P<0.01);B~F组视神经损伤1、2周亚组间RGC计数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6518,P<0.01)。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A、B组大鼠视网膜均未见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C~F组均可见主要位于神经节细胞层的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PERG检测发现,A~F组间N95振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56,P<0.01);B~F组视神经损伤1、2周亚组间N95振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8238,P<0.01)。结论 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BDNF联合转染视网膜和视皮质区细胞能抑制视神经损伤后RGC凋亡,提高RGC存活数,保护其视功能。   相似文献   
76.
77.
目的 探讨颅咽管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入路选择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1月~2009年3月收治的59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肿瘤切除程度以及随访资料。结果 43例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5个月~3年,平均2年,3例复发,术后50例患者症状和体征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咽管瘤采取纵裂入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8.
目的评估绿蓠技术在社区蚊虫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使用诱蚊灯和诱蚊诱卵器连续监测。施用绿篱技术前后及对照区域、处理区域蚊密度变化。结果诱蚊诱卵器监测结果显示绿蓠技术灭蚊有效(P=0.000),处理后4周诱蚊诱卵指数平均下降率为89.6%;诱蚊灯监测结果显示捕获量在处理前后没有显著差异。经核算,绿蓠技术每次处理户均费用为1.47元。结论绿篱技术对白纹伊蚊有明显效果,持效在一个月以上,且户均费用较低。诱蚊灯不能作为白纹伊蚊为优势种的社区灭蚊效果考核工具。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究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l B)对肾间质纤维化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组分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其量效关系,为丹酚酸B在临床慢性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2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即单侧输尿管结扎组(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丹酚酸B(Sal B)高、低剂量组(25,6.25 mg·kg^(-1)·d^(-1))。术后第21天,采血,取肾。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和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的含量;HE和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肾间质的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肾组织Col.Ⅰ、α-SMA、E-cad、TGF-β1、β-catenin和p-GSK3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UUO组小鼠的血Scr、BUN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与UUO组比较,Sal B低剂量组小鼠的血Scr、BUN无明显变化(P>0.05);Sal B高剂量组小鼠的血Scr、BUN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Masson染色结果,Sal B低、高剂量组小鼠肾间质病理变化明显轻于UUO组,评分显著减少(P<0.01)。肾组织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UUO组比较,Sal B低、高剂量组小鼠肾脏中Col.Ⅰ、α-SMA、TGF-β1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P<0.01),Sal B低剂量组E-cad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而Sal B高剂量组E-cad的表达水平则明显升高(P<0.01);β-catenin和p-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且高剂量组各项指标较低剂量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P<0.01)。结论丹酚酸B可能通过介导Wnt/β-catenin通路的关键组分,来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抑制UUO所致的小鼠肾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80.
目的 研究老年患者行ERCP后的风险性,进而分析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笔者医院行ERCP的年龄≥60岁的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ERCP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为期30天的随访,根据患者术后30天内是否出现并发症对患者进行分组,未出现并发症为预后良好组,出现并发症为预后不良组。分析患者预后不良率,并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COX回归确定其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97%,并发症主要有术后胰腺炎、胆管感染、消化道大出血、穿孔。单因素分析显示:胰管括约肌切开、乳头括约肌切开、导丝进入胰管、胰管造影对患者预后有影响(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导丝进入胰管对老年患者ERCP预后存在明显影响(P<0.05),其中乳头括约肌切开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大且高于导丝进入胰管(RR=3.159 vs RR=1.402)。结论 老年患者行ERCP治疗预后较好,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导丝进入胰管是影响老年患者ERCP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