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92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62篇
中国医学   6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老年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并讨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3月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全麻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搜集其临床资料,统计其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的病例,并调查分析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结果60例老年全麻手术患者中,麻醉苏醒期躁动16例,占比26.67%。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与手术操作时间、麻醉方式、胸肺科手术、术后镇痛以及导尿管的处理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3 h是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涉及诸多因素,其中手术时间延长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临床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辅以合理高效的护理措施,以降低其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风险前瞻应对模式在肝破裂术后患者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1月—2020年12月选取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30例肝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1—12月就诊的65例肝破裂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风险前瞻应对模式进行干预,将2019年1—12月就诊的65例肝破裂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肝破裂患者手术耐受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耐受优良率为95.38%(62/65),高于对照组的80.00%(52/6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69%(5/6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1.54%(14/6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38%(62/56),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3.08%(54/6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肝破裂围手术期开展风险前瞻应对模式不仅能够提高患者手术耐受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在手指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及疗效。方法:2012年11月~2013年5月,收治9例手指创面患者,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13~68岁,平均42.5岁。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4例,压砸伤4例,热压伤1例。致伤部位:均为手指,其中拇指1例,示指4例,中指3例,环指1例,小指2例,指掌侧创面5例,指背侧创面4例,创面范围1.5cm×3cm~3.0cm×7cm,单纯皮肤软组织缺损1例,其余均伴指骨骨折、肌腱损伤、血管神经等损伤,急诊一期手术5例,延迟手术4例;然后采用大小为2.0cm×3.5cm~3.5cm×7.5cm的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缺损;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5月。皮瓣不臃肿,颜色及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手指外形满意。手指恢复部分浅感觉,术后6月,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获优7例,良1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88.89%。结论: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游离皮瓣具有术后功能、外观良好的优点,是修复手指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柱凝集法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血库工作中,测定血型是一项常规试验.按卫生部<输血操作技术规范>的要求,输血前必须进行ABO血型的正反定型,以保证血型的正确性,防止因误输血型不配合的血液造成医疗事故.作者采用柱凝集法检测ABO血型,对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标本进行整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移植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小鼠血小板反应蛋白4(thrombospondin-4,Thbs-4)表达水平的影响,及ADSCs修复SCI的作用。方法:制备小鼠T10 SCI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ADSCs移植组,每组30只。取同种系转绿色荧光基因小鼠皮下脂肪组织,分离培养ADSCs。损伤后即刻移植106个细胞至ADSCs移植组小鼠脊髓内,模型组注射同等剂量PBS。术前及术后每周进行运动功能BBB评分;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移植细胞存活、炎症反应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移植术后第7 d各组动物脊髓组织Thbs-4蛋白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术后第3、14 d各组动物脊髓组织TNF-α浓度。结果:ADSCs移植后可在宿主体内存活至少2周。移植术后第7 d,Thbs-4在假手术组表达水平最低,模型组次之,在ADSCs移植组表达水平最高(P0.05);ADSCs移植下调SCI后TNF-α浓度;移植术后第14 d,ADSCs移植组ED-1+炎症细胞数量显著少于模型组(P0.05);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显示从第2周起,ADSCs移植组小鼠显著优于模型组(P0.05)。结论:ADSCs移植促进SCI小鼠运动功能恢复,其机制与提升Thbs-4蛋白表达水平,减轻受损脊髓组织炎症反应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桡动脉掌浅支(superficial palmar branch of the radial artery,SPBRA)腕横纹部flow-through皮瓣修复伴动脉缺损的拇指创面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2年2月-2013年11月,收治8例伴双侧动脉缺损的拇指软组织缺损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19~51岁,平均30.5岁。致伤原因:挤压伤4例,撕脱伤3例,绞勒伤1例。致伤部位:掌指关节3例,近节掌侧2例,指间关节掌侧3例。软组织缺损范围3.5 cm×1.5 cm~6.5 cm×2.0 cm。指动脉缺损2.5~8.5 cm,平均5.3 cm。受伤距手术时间2.0~4.5 h,平均3.2 h。采用SPBRA腕横纹岛状皮瓣逆行移位修复,皮瓣切取范围4.0 cm×2.0 cm~7.5 cm×3.0 cm。供区直接缝合。结果除1例因血管变异改变术式外,其余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颜色及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供区无明显瘢痕,腕部功能正常。末次随访时,患指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获优6例,良1例,中1例,优良率87.5%。结论 SPBRA腕横纹部flow-through皮瓣修复伴动脉缺损的拇指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便、血运可靠、术后手部功能及外观恢复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通降合剂对犬胆囊切除后胆道Oddi括约肌(SO)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杂种犬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造模组,假手术组进行手术操作但不切除胆囊,造模组手术切除胆囊后随机分为通降合剂大、小剂量组和模型组。手术1个月后各组分别喂饲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2周。末次给药结束后测定并比较各组犬胆总管内压、SO肌电、SO中肌球蛋白重链(MHC)及其m RNA表达。结果:通降合剂大剂量组犬Oddi括约肌收缩功能与胆总管内压明显低于模型组,SO肌电振幅明显低于模型组;通降合剂大、小剂量组犬SO中MHC蛋白及其m R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通降合剂可能通过抑制SO中MHC的表达,降低Oddi括约肌收缩功能,从而降低胆总管内压力,减少胆汁反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补心软脉颗粒对实验性犬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6只实验犬随机分成补心软脉颗粒低、中、高剂量(7.33,14.67,29.33 g·kg-1)组、心元胶囊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除假手术组外各组均通过手术结扎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各组动物于手术结扎后经十二指肠给药。观察各组犬心电图、心脏冠脉流量、心膜电位和血清酶的变化;硝基蓝四唑(NBT)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心肌梗死面积;血气分析仪测量动静脉含氧量。结果:模型组心肌耗氧量、心肌梗死面积、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P0.01);补心软脉颗粒中、高剂量组成剂量依赖性可显著地降低心肌缺血犬的心肌耗氧量,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及梗死程度,降低血清CK和LDH的活性,增加冠脉流量(P0.05,P0.01),且补心软脉颗粒高剂量组上述指标的变化较其他各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补心软脉颗粒通过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梗死面积,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医院血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01至2011-01血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手工法培养血液标本,阳性者分离所得菌株采用国产半自动微生物仪进行生化和药敏试验。结果 2300份送检标本检出305株病原菌,阳性率13.3%。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72株,占56.39%;革兰阳性球菌114株,占37.38%;真菌19株,占6.23%。革兰阴性杆菌对美洛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磷霉素敏感性较高;万古霉素仍然是阳性球菌最敏感的抗生素。结论对血行感染的病原菌进行耐药性检测,对指导合理应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手术与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经我院诊断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手术固定组和石膏固定组,各34例。其中手术固定组给与掌侧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石膏固定组给与石膏外固定治疗。治疗6个月后,跟踪访问两组患者,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患肢活动度及治疗效果,并比较。结果手术固定组总有效率为97.06%,石膏固定组总有效率为70.59%,手术固定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石膏固定组,且手术固定组患肢活动度明显大于石膏固定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手术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明显优于石膏外固定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