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03篇
预防医学   32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35篇
中国医学   41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母婴垂直传播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HBV的主要途径,HBV感染率随着母亲携带HBV病毒量的增加逐步升高。虽然目前新生儿主被动免疫预防已基本实施,但HBV母婴垂直传播率仍在10%左右。孕妇高病毒载量时应在孕期采取抗病毒治疗,降低病毒量,从而预防及阻断HBV母婴传播,减少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详细描述了抗病毒药物在孕期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日后指导孕期服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2.
【简评】 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初诊肺癌的30%,基于淋巴结受累情况可切除性存在很大差异。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Ⅲ期NSCLC,目前的标准治疗是同步放化疗,但是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20%。PACIFIC研究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Ⅲ期不可切除的NSCLC全身治疗中,第一个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都获得阳性结果的Ⅲ期临床研究。研究结果分别在2017年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和2018年的世界肺癌大会(World Conference on Lung Cancer,WCLC)上公布,并同期在N Engl J Med上发表,代表着Ⅲ期不可切除的NSCLC治疗领域的里程碑式进展。 尽管PACIFIC研究结果为Ⅲ期不可切除的NSCLC患者同步放化疗后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durvalumab巩固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是PD-1抑制剂和放化疗的最佳结合模式,临床前的动物模型显示,PD-1抑制剂与放化疗同步治疗的疗效最好,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临床研究也在探索放化疗同步PD-1抑制剂治疗Ⅲ期不可切除的NSCLC,相信未来的研究结果会给我们提供更好的临床治疗方案。其次,PACIFIC研究的亚组分析中发现PD-L1表达<1%的人群OS没有获益,治疗前是否需要进行PD-L1检测也是临床治疗中面临的问题。第三,PACIFIC研究入组人群多为高加索裔,这种治疗模式是否适合亚裔人群,对于亚裔常见的驱动基因尤其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人群是否适合,这些都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3.
王慧娟 《地方病通报》2005,20(4):120-120
目的进一步了解老年人2型糖尿病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查阅了7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以各种感染住院而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占首位,其次为心、脑血管病变;老年人多表现为空腹血糖不太高,而餐后2h血糖较高.结论对老年病人住院时应首先监测空腹及餐后2h血糖,及时发现糖尿病,正确救治病人.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拇长伸肌腱移位动力矫正拇外翻畸形的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20045月至2008年5月采用拇长伸肌腱内移治疗拇外翻畸形35例,58足。男5例,8足,女30例,50足;年龄15~60岁,平均35.3±12.3岁。术前测量拇外翻角21º~55º,平均31.3º±3.37°。跖间角7º~21º,平均12.52º±3.37°。手术将第一跖骨骨赘凿除,内侧关节囊修复,拇收肌横头切断,拇长伸肌腱向内侧移位、止点再造。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已随访6~14个月,平均8.2±3.2月。术后拇外翻角5º~18º,平均7.3º±2.0°。跖间角5º~11º,平均6.5º±2.4°;术后功能优50足,良8足,优良率86.2%。2足在术后2个月出现拇内翻,2足术后出现第一跖趾关节活动受限。无拇外翻畸形复发。结论:该手术通过拇长伸肌腱内移等软组织操作恢复了第一跖趾关节内外侧应力平衡,手术简单,矫正畸形效果好,不易出现畸形复发。  相似文献   
55.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DM)合并非糖尿病肾损害(NDRD)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2型DM伴肾损害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分析糖尿病肾病(DN)与NDRD患者的糖尿病病程、血尿、蛋白尿、视网膜病变等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情况。结果(1)2型DM可以合并多种NDRD,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主,常见病理类型有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膜性肾病;(2)NDRD患者糖尿病病程及血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与DN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3)NDRD、DN患者治疗转归截然不同。结论2型DM可以合并多种NDRD;当2型DM患者出现肾损害而不符合DN特征时,应及早行肾活检明确诊断;结合临床及病理类型,选择相应治疗方法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6.
目的 研究多奈哌齐联合丁苯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疗效与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利用疾病及药物数据库中获取AD和丁苯酞、多奈哌齐的作用靶点,将其导入到STRING11.0数据库中,得到潜在作用靶点的PPI网络图,并结合Cytoscape3.8.1软件和cytoHubba插件筛选排名前10的核心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以深入研究多奈哌齐联合丁苯酞在治疗AD中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 共获得联合药物靶点249个;1 236个疾病基因靶点,获得77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排名前10的Hub基因为IL1B、PTGS2、STAT3、EGFR、MMP9、CCL2、IGF1、GSK3B、JAK2、ICAM1。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这些靶点主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调节受体活性,改善神经信号传递、调节酶活性、保护血脑屏障、逆转突触可塑性、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多种途径来达到协同多奈哌齐有效治疗AD。结论 多奈哌齐联合丁苯酞有效治疗AD的主要机制包括协同作用以及通过更多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来实现抗炎、抗氧化应激、改善血管储备功能、抑制细胞凋亡等多重机制。  相似文献   
57.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在机体细胞免疫过程中参与抗原分子的提呈,在机体抗肿瘤免疫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有大量关于HLA与肺癌发生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可能的治疗方法,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8.
目的考察大血藤不同极性部位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对过氧化氢诱导成骨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清除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Fe~(3+)还原能力(FRAP)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磺酸-6)二铵盐(ABTS)自由基3种方法为指标,评价大血藤不同极性部位的抗氧化能力。另外,用过氧化氢作用成骨细胞(MC3T3-E1Subclone 14),建立成骨细胞氧化应激模型。通过MTT法测定模型组和药物组的细胞活力并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细胞总抗氧化能力(TAOC)生化指标来判断细胞抗氧化能力。结果大血藤醇提物的各个极性部位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其中以乙酸乙酯部位抗氧化能力最强(DPPH IC500.059 g/L,FRAP 1.072 mmol/g,ABTS IC_(50)0.439 g/L),其他部位抗氧化能力依次为正丁醇部位水部位石油醚部位。用1 m M/L过氧化氢作用成骨细胞1 h可造成氧化应激模型,实验证明,大血藤各极性部位低、中、高剂量组均具有一定预防氧化损伤的作用,其中乙酸乙酯部位保护作用最强,并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耐性,细胞的存活率由49.36%分别上升至60.67%、64.27%、69.47%;其次分别为正丁醇部位、水部位和石油醚部位,其机理可能是大血藤各极性部位能够剂量依赖性地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酶的活性。结论大血藤不同极性部位对氧化应激损伤成骨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抗氧化相关活性成分有关。  相似文献   
59.
王慧娟  陈新  王永杰  赵凤玲 《职业与健康》2013,29(4):501-502,505
尘肺病的发病机制不明,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综合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焦点,其中中医药治疗尘肺的研究大致分为4个阶段:单味中药或中药单一成分的研究,自拟处方的研究,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以及辨证论治的研究.研究发现由于缺乏客观有效的疗效判定标准,使对尘肺治疗的研究成了空中楼阁.由于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尘肺病至今没有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尘肺病与间质性肺疾病虽均可以肺痿名之,但其基本病机不同,不能简单地套用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研究成果.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复方制剂联合用药可能是将来中医药治疗尘肺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CD4+/CD8+、自然杀伤(naturalkiller,NK)细胞、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necrosisfactor α,TNF α)、白细胞介素 1β(interleukin 1β,IL 1β)及IL 6水平对职业性尘肺病中医辨证的影响。方法:分析173例职业性尘肺患者的中医证候,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虚实夹杂类职业性尘肺病患者外周血CD4+/CD8+和NK细胞百分比,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TNF α、IL 1β及IL 6水平。结果:(1)实证类共12例(6.93%),其中痰湿阻肺证6例(3.47%),痰热蕴肺证3例(173%),瘀血阻络证3例(173%);(2)虚证类共16例(9.25%),其中肺脾气虚证5例(2.89%),肺阴亏虚证7例(405%),肺肾气虚证4例(2.31%);(3)虚实夹杂证类共145例(83.81%),其中肺阴亏虚、瘀血阻络证84例(48.55%),肺肾气虚、痰热蕴肺证26例(15.03%),肺脾气虚、痰湿阻肺证35例(20.23%)。与肺肾气虚、痰热蕴肺证患者比较,肺阴亏虚、瘀血阻络证患者的CD4+/CD8+低于肺脾气虚、痰湿阻肺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肺肾气虚、痰热蕴肺证患者CD4+/CD8+与肺阴亏虚、瘀血阻络证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类患者的NK细胞、TNF α、IL 1β及IL 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CD8+可作为尘肺病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的参考指标之一,在尘肺病的治疗中可有针对性的应用中医中药调节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