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9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2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118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survivin的亚细胞定位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和(或)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病理诊断为浸润性乳腺癌的患者标本8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样本survivin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分析乳腺癌中survivin的亚细胞定位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的阳性率为76%,其中26%定位于细胞核,15%定位于细胞浆,两者染色均阳性为35%。亚细胞定位差异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病例分级、ER表达、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survivin在乳腺癌表达具有亚细胞定位差别,并且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提示该基因的不同定位在乳腺癌发生和转移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2.
陶红  陈敏  王岭  郭江  黎晓兰  周琼   《四川医学》2018,39(6):666-668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治疗重症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将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重症过敏性紫癜患儿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儿常规给予抗炎、抗凝及对症治疗,治疗组患儿在以上治疗基础上行血液灌流治疗,分别从皮疹消退、消化道症状、神经血管性水肿、关节肿痛、肉眼血尿、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后两组患儿体内Ig A、Ig A1以及异常糖基化的Ig A1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血液灌流治疗后,治疗组患儿较观察组患儿在皮疹消退时间、消化道症状改善时间、以及血清Ig A、Ig A1以及VVL与Ig A1结合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神经血管性水肿消退、关节肿痛消失及肉眼血尿消退时间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灌流是治疗重症过敏性紫癜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的免疫反应来缓解临床症状、减轻肾损伤。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模型组),建模成功大鼠经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每毫升含黄芪甲苷1 mg)干预治疗(黄芪治疗组,再随机分为黄芪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另设对照组(插线进入大鼠颈内动脉10 mm后即刻退出)。Longa法评价大鼠神经行为功能,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皮质区神经元形态结构,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蛋白表达。结果经黄芪注射液治疗后,大鼠脑组织BDNF、VEGF、VEGFR2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且BDNF主要在海马区表达,VEGF及VEGFR2主要在皮质区表达,脑组织凋亡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大鼠神经行为功能显著改善。结论黄芪注射液可通过增加BDNF、VEGF及VEGFR2的表达而抑制细胞凋亡,刺激神经再生,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改善大鼠的神经行为功能,黄芪中剂量和高剂量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究按临床诊断标准尚不够条件但根据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可以确诊为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及其与肝组织分级分期评分的相关性,以充实肝硬化的中医证候理论。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5例研究对象的中医证候要素及其与肝脏大体形态学改变(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直视下观察)、肝组织分级分期评分的相关性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①肝脏大体形态改变在各证候要素中具体分布为:瘀(76.0%)>郁(72.0%)>脾虚(60.0%)>湿(48.0%)>热(36.0%)>阴虚(4.0%)>阳虚(0%)=其他证候要素(0%)=无证可辨(0%);②肝脏组织炎症程度分级多分布在G1、G2,瘀以G1、G2为主(G1占52.6%,G2占31.6%),郁以G1为主(占61.1%);③肝脏纤维化程度分期主要为S4,部分未达到S4(即组织学诊断尚不能确立肝硬化);在证候要素瘀中S4占78.9%,在证候要素郁中S4占72.2%;④此期患者肝脏大体形态学改变80.0%为小结节。结论:本研究中,①临床前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以瘀、郁为主,G1、G2为其主要的肝脏炎症程度分级评分,S4为其主要肝脏纤维化程度分期评分,亦见部分未达到S4,小结节为其主要大体形态改变;②此组患者肝组织学活检诊断肝硬化存在一定的漏诊率(28.0%)。  相似文献   
105.
大网膜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病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动脉闭塞病是我国常见的周困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本病至中晚期,如果病变广泛,累及整条卜肢动脉主干,在治疗上非常棘手,截肢率很高.在1980年~1990年间,我们采用大网膜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广泛闭塞病38例  相似文献   
106.
输血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输血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择 3 11例乳腺癌手术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其中 10 9例患者术中输注浓缩红细胞 ,112例输注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 ,90例未输血 ,对三组患者术后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 浓缩红细胞输血组术后感染率为 5 .5 0 % ,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输血组术后感染率为 0 .89% ,与浓缩红细胞输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未输血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 1.11% ,与浓缩红细胞输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而与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输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乳腺癌患者术中输注浓缩红细胞较输注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患者及未输血患者术后感染率高 ,且术后感染率与浓缩红细胞输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7.
乳腺叶状肿瘤24例的病理和临床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南林  张震  王岭  马福成  李晓军  惠延平 《医学争鸣》2003,24(22):2104-2106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原则和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1 987 0 8/ 2 0 0 2 0 6我院收治的 2 4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2 4例患者平均年龄37岁 ,按WHO分类标准 ,其中良性 1 3例 ,交界性 7例 ,恶性 4例 .1 0例行局部切除术 ,9例行乳腺单纯切除术 ,5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随访 2 0例 ,平均随访时间 1 7mo (9~ 6 0mo) ,1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 2mo复发 ,伴有广泛的肺转移 ,行左下肺叶切除术后 1a死亡 ,2例行局部切除术后复发 .2例恶性患者术后行新辅助化疗 (泰索帝 +表阿霉素 ) 2个疗程 ,肿瘤无明显变化 ,其余病例术后均未行放疗和化疗 .结论 :对直径 <5cm的乳腺叶状肿瘤的应首选扩大局部切除术 ,切除肿瘤边缘不少于 2cm ;对直径 >5cm的乳腺叶状肿瘤尽早进行单纯乳房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8.
腔内超声溶栓治疗犬外周血管血栓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辉  王岭  陈江浩  杨华  李青  张静 《医学争鸣》2003,24(10):870-872
腔内超声溶栓的基础研究已有20余年的历史,临床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主要用于心血管及外周动脉血栓的消融.深静脉超声消融理论最早在1998年提出,国内黑龙江省医院于1998年率先将超声溶栓应用于临床下肢静脉血栓治疗.目前的实验已证实超声在体内及体外均有良好的溶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研究应用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 ,总结其手术体会。方法 自体阔筋膜片或人造血管片对 47例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施行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包窄术。结果  47例手术效果均满意 ,其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 ,近期随访无复发。结论 瓣膜包窄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0.
脊柱通用钉棒系统在骶骨肿瘤切除重建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采用脊柱通用系统(USS)钉棒系统重建骶骨肿瘤切除后腰骶关节稳定性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可行性。方法,采用USS钉棒系统,临床应用于9例骶骨肿瘤。切除骶骨肿瘤,在脊髓减压范围的上一椎弓根(L3或L4或L5)按常规方法置入椎弓根螺钉,将远端螺钉固定于髂骨翼部,置金属棒,植骨及安放横向连接器。结果,术后9例经7-17个月随访,MRI检查无1例肿瘤复发。术前腰骶部疼痛及下肢根性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恢复正常负重及行走。无一例出现断钉,断棒或螺钉松动,X线片检查未发现钉孔扩大,骨盆内聚及腰椎下移(L5下沉)。结论:采用USS钉棒系统建骶骨肿瘤切除后腰骶关节稳定性的手术方法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且固定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