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9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地塞米松对双氯芬酸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对双氯芬酸钠诱导的大鼠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部分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Dex(10 mg.kg-1)给药组。Dex(10 mg.kg-1)腹腔注射,1 h后腹腔注射双氯芬酸钠100 mg.kg-1,24 h后检测ALT和AST活性、测定肝匀浆中MDA、GSH含量和GSH-Px、SOD活性,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并测肝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肿胀度、NADH水平、SDH及ATPase活性。结果模型对照组血清ALT、AST升高,光镜下可见肝小叶内肝细胞片状坏死,肝匀浆MDA含量升高,GSH、GSH-Px和SOD含量降低,肝线粒体NADH含量、SDH及ATPase活性降低。Dex可明显降低ALT、AST活性(P<0.05),减轻肝脏炎症,降低肝匀浆中MDA含量(P<0.01),升高GSH含量、GSH-Px和SOD活性以及线粒体中NADH含量、SDH及ATPase活性(P<0.01)。结论 Dex对双氯芬酸钠诱导的大鼠药物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线粒体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分析及海狗油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照性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临床特点,探讨海狗油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胶丸(海狗油)对NAFLD的治疗效果。方法①收集NAFLD患者和正常健康人资料各76例,以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NAFLD的临床生化指标。②选取18例NAFLD患者,予以海狗油连续治疗12周,动态观察海狗油对NAFLD患者临床生化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影响。结果①NAFLD组体重指数(BMI)、谷丙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G)、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空腹血糖(FP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AST和TCH差异无显著性。②NAFLD组合并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高血糖中两项或两项以上者和代谢综合征者分别为72.37%(55/76)和46.05%(35/76)。③与治疗前比较,海狗油治疗4周末和8周末时,NAFLD患者的血清LP-a显著降低(P<0.01);治疗12周末时,血清Apo-A1明显降低(P<0.05),肝/脾CT值比值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NAFLD与肥胖、血脂紊乱和高血糖密切相关,海狗油对NAFLD患者的血脂有一定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3.
褪黑素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观察褪黑素(MT)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序贯注射短小棒状杆菌和脂多糖诱导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在造模不同时间注射不同剂量MT;检测血浆转氨酶、肝脏雨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以及脾淋巴细胞增殖状况。结果造模期间用MT(0.1~10.0mg·kg-1)能显著降低血浆转氨酶和肝脏MDA水平(P<0.05~0.01),使肝脏GSH-px活性部分恢复(P<0.05),并能选择性抑制刀豆蛋白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但造模后使用MT对免疫性肝损伤无明显影响。结论MT保护免疫性肝损伤作用与其抗氧化和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4.
结肠癌中MMP-2和MMP-9蛋白表达与微血管计数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目的 探讨MMP-2、MMP-9蛋白在结肠肿瘤的血管形成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1例结肠癌中MMP-2、MMP-9、VEGF及CD34相关抗原的蛋白表达情况,统计分析MMP蛋白与结肠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以20例溃疡性结肠炎、21例结肠腺瘤和10例正常结肠粘膜作为对照组.结果 结肠癌中MMP-2、MMP-9、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和微血管密度计数(MVD)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粘膜组织(P<0.05),MMP-9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腺瘤到结肠癌中MMP-2、MMP-9、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和MVD不同且具有递增趋势.MMP-2、MMP-9、VEGF蛋白表达和MVD与结肠癌的Duke's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肠癌中MMP-2、MMP-9表达阳性者与MMP-2、MMP-9表达阴性者相比,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和MVD显著不同(P<0.05).结论 MMP-2、MMP-9蛋白过度表达在结肠肿瘤的血管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5.
丁浩  梅俏  刘晓昌  许建明 《安徽医学》2013,34(11):1726-1727
胆管错构瘤是肝脏瘤样病变的一种,发病率1%~3%,临床上极为少见。现将我院发现的1例成人多发胆管错构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月4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疑诊胆总管结石患者98例。患者在院期间行EUS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以开腹探查/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结果为金标准。将EUS、MRCP及二者联合诊断(以EUS与MRCP任一阳性则为阳性,二者均阴性则为阴性)结果分别与金标准相比较,计算3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度。以上指标差别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98例患者中EUS组阳性共92例,假阳性5例;阴性共6例,假阴性3例。MRCP组阳性69例,假阳性2例;阴性29例,假阴性23例。联合组阳性94例,假阳性5例;阴性4例,假阴性1例。EUS组灵敏度明显高于MRCP组(96. 67%vs 74. 44%,χ2=17. 982,P 0. 05); EUS组与联合组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 67%vs 98. 89%,χ2=1. 023,P=0. 312)。微小结石(≤0. 5cm)疑诊患者共52例,EUS组阳性51例,假阳性3例;阴性1例,假阴性1例。MRCP组阳性36例,假阳性1例;阴性16例,假阴性14例;联合组阳性52例,假阳性3例。EUS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MRCP组(97. 96%vs 71. 43%,χ2=13. 303,P 0. 05);EUS与联合检查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 96%vs 100%,P=1. 0)。结论在诊断胆总管结石方面,EUS具有明显优势,尤其在胆总管微小结石中,EUS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有创操作前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探讨双氯芬酸钠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PEP)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激活基因1(NAG-1)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3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RCP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双氯芬酸钠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双氯芬酸钠组患者ERCP术后立即肌注奥尔芬1支(含双氯芬酸钠75 mg),对照组不肌注。收集2组患者术前、术后3 h及术后24 h血液,行淀粉酶检测,并观察腹痛发生情况,计算2组患者PEP发生率。分别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血浆中NAG-1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满足球形检验时,采用单变量方差分析,不满足球形检验时,采用Greenhouse-Geisser校正方法。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双氯芬酸钠组PEP发生率(4/60,6.67%)显著低于对照组(12/60,20.00%)(χ~2=4.62,P=0.03)。双氯芬酸钠组术后3 h[(202.70±120.44)U/L vs(283.57±178.39)U/L]、术后24 h[(209.13±157.14)U/L vs(305.97±208.69)U/L]淀粉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06、2.03,P值均<0.05)。同时,双氯芬酸钠组患者ERCP术后3 h血浆中NAG-1 mRNA和蛋白表达较术前及对照组术后3 h明显升高(P值均<0.01)。结论双氯芬酸钠具有预防PEP发生的作用,可能与促进NAG-1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29.
褪黑素影响免疫性结肠炎的几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大鼠免疫性结肠炎模型中核转录因子 (nuclearfactorκB ,NF κB)调控结肠黏膜细胞因子表达及褪黑素对该过程的影响。方法 利用三硝基苯磺酸和乙醇复制大鼠免疫性结肠炎模型 ,设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褪黑素给药组 (2 .5、5 .0、10 .0mg/kg) ,每天灌肠给药 1次 ,从复制模型 7d后开始至实验结束共 2 1d。检测大鼠结肠组织NF κB亚单位p6 5、p5 0及其抑制因子ⅠκB的表达和IL 1、IL 2、IL 8、TNF α水平。结果 模型对照组大鼠结肠组织p6 5、p5 0表达明显增强 ,ⅠκB表达减少 ,结肠组织IL 1、IL 2、IL 8、TNF α含量增多 ,褪黑素对大鼠结肠组织p6 5、p5 0表达可呈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增强ⅠκB表达 ,减低结肠组织IL 1、IL 2、IL 8、TNF α含量。结论 免疫性结肠炎大鼠结肠NF κB表达增强、ⅠκB表达减少 ,引起具有促炎作用的细胞因子明显增多 ,褪黑素可通过抑制NF κB表达减少促炎细胞因子水平 ,发挥抗结肠炎作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胰腺囊性病变超声内镜(EUS)形态学特点在不同EUS医师之间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1月至2014年12月诊治的24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EUS图像,2位EUS医师分析图像中是否存在间隔、固体成分和淋巴结肿大等特点.结果 2位EUS医师分析是否有固体成分的一致性较好(Kappa=0.647).分析间隔、壁结节、边缘钙化、主胰管扩张、淋巴结肿大以及囊性病变数量方面一致性中等.结论 不同EUS医师分析胰腺囊性病变EUS图像,存在主观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