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8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并脑干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3例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并脑干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颅多普勒(TCD)、CT动脉造影(CTA)及MRI观察其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和影像学特征。结果(1)3例患者椎-基底动脉高度、位置偏移度及最宽直径的测量值均符合VBD的诊断标准;(2)TCD检查显示3例患者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降低;(3)头颈CTA显示椎-基底动脉不同程度的扩张、延长及迂曲,形成“S”形或“C”形;(4)头MRI显示急性脑梗死病变在延髓或中脑部位;(5)3例患者经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治疗后好转。结论 VBD合并脑干梗死可能存在椎-基底动脉形态和结构的变异及后循环血流动力学障碍。VBD常并发脑干梗死,对脑干梗死的治疗应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病损部位的心电图异常及心电图异常时血糖、C-反应蛋白、血浆白蛋白、电解质、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特点及其与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年龄的关系。方法 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入住本院的20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血糖、血浆白蛋白、C-反应蛋白、电解质、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变化。入选标准:发病72 h内入院; 颅脑CT或MRI明确梗死部位; 查入院当天十二导联心电图和入院后首次空腹血血糖、血浆白蛋白、C-反应蛋白、电解质、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仔细询问既往病史,记录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病史(包括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冠心病等)。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为74.63%,心电图异常主要为ST-T改变;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最高(100%),其次为脑干梗死(80%)。心电图异常组患者年龄、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电图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心电图异常组患者血糖、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心电图正常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脑梗死可以通过神经、体液等多种途径导致心电图异常,不同部位脑梗死出现心电图异常存在差异性,高龄及伴C-反应蛋白升高患者更容易发生心电图异常。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糖尿病为急性脑梗死后心电图异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3.
目的 建立鱼藤酮(Rotenone, Rot)诱导的SH-SY5Y细胞模型,探讨丙酮酸乙酯(Ethyl pyruvate,EP)对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Rot作用于SH-SY5Y细胞,构建Rot诱导的PD细胞模型,使用不同浓度的EP作用于PD细胞模型,MTT法检测细胞活力,Annexin V/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法检测LC3 Ⅱ/Ⅰ、P62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HMGB1的表达及定位。结果 EP减轻了Rot引起的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凋亡,并提高了细胞活力; EP减少了Rot诱导的LC3 Ⅱ/Ⅰ蛋白表达比例增高,增加P62蛋白的表达,且与EP的水平呈正相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EP抑制了HMGB1的胞浆转位。结论 EP可能通过抑制HMGB1的转位来减少Rot诱导的自噬性损伤,从而对多巴胺能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4.
目的: 了解淮安市麻风治愈存活者的生活现状和健康状况。 方法: 对麻风治愈存活者进行入户调查,具体包括收入情况、居住情况、劳动能力、患慢性病情况、畸残情况、康复需求、康复现状等。 结果: 877名麻风治愈存活者中,男女性别比为2.86:1,平均年龄70.18±10.05岁,15.28%为未婚者,19.95%独居,9.46%有住麻风院村需求,但仅有2.62%居住在麻风院村。56.90%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54.38%个人年收入低于5000元,慢性病患病率32.61%,畸残率50.63%。畸残者慢性病的发病率为53.61%明显高于无畸残者的30.48%(2=45.105,P<0.01)。结论: 麻风治愈存活者健康生活状况差,驻麻风村及康复需求高,满足率低,需要全社会的更多支持。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胎盘生长因子(PLGF)水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 选取92例脑梗死患者和46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时间长短再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采用颅脑CT或MRI测量梗死病灶最大直径,根据直径大小将其分为大、中、小面积梗死组,利用ELISA法测定所有纳入对象血浆PLGF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血浆PLG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 脑梗死急性期组血浆PLGF水平高于恢复期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 小面积梗死组血浆PLGF水平明显低于中、大面积梗死组(P<0.05),大面积梗死组血浆PLGF水平明显高于中面积梗死组(P<0.05)。结论 PLGF可能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PLGF水平与梗死面积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一种新的血液学指标。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在缺血性脑卒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依据临床和CT诊断标准,将48例信院病人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27例)和非腔隙性脑梗死组(21例)。两组病人均不含椎基底动脉系统和心源性栓塞所致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及行两则颈部血管彩色多谱勒超声显像仪检测。结果:两组间脉压差和甘油三酯水平有显著差异(分别P〈0.001,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病灶同侧的颈动脉狭窄(≥50%)发生率为18.5%  相似文献   
77.
用化学发光法和血小板电泳对25例脑梗塞急性期病人和15例健康人的血小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血小板聚集过程中有自由基释放,自由基释放的数量与血小板的电泳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8.
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普遍存在多性伴和无保护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低,是艾滋病(AIDS)的高危人群,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疫情同性传播呈明显上升[1]。研究表明,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传播[2],在MSM人群中大力推广使用安全套,对遏制艾滋病在该人群中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9.
淮安市位于江苏省北部,辖6县(市)2区,人口497.6万。历史上曾是麻风中流行区,部分县、乡、村曾是麻风高流行区。建国以来经过近50年的综合防治,全市累计发现麻风病4128例,已治(自)愈3377例,复发后治愈56例,现症死亡681例,到1999年底还有现症病人23例,患病率为0.0046%。1995~1999年平均发病率0.081/10万,为掌握麻风流行动态,进一步探索流行规律,我们收集整理了全市麻风病例的资料,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相似文献   
80.
高岩  张兆辉 《疑难病杂志》2011,10(10):735-738
目的评价脑出血早期应用甘露醇与脑出血后再出血的相关性,探讨使用甘露醇的最佳时机和剂量。方法根据预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在万方数据库、CNKI知识网络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Pubmed进行相关检索。用Revman 5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对于单变量计数资料用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表示。对资料进行异质性检验,以判断多个研究结果的总体效应是否一致,若一致,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则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某些可能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从而判断结果的稳定性和证据力度。结果共检索出1995—2010年已发表符合要求的12篇RCT,包括1176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脑出血6h内使用甘露醇组与未使用甘露醇组比较,明显增加早期血肿扩大率(OR=2.72,95%CI 1.80~4.10,P<0.01);脑出血24 h内使用全量甘露醇组与未使用甘露醇组比较,亦明显增加早期血肿扩大率(OR=4.82,95%CI 2.87~8.10,P<0.01),脑出血24 h内使用半量甘露醇组与未使用甘露醇组比较,有增加早期血肿扩大率趋势,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86,95%CI 0.95~3.65,P=0.07);结论脑出血患者发病6h内、24h内使用甘露醇增加了血肿扩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