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1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29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4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4篇
中国医学   52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61.
62.
目的:解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其性味归经、有毒无毒等药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从中药药性分布探讨中药用药警戒。方法:筛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第一部中药饮片,通过系统文献检索分析每种中药饮片不良反应报道,采取频数分布及关联规则挖掘、网络构建方法,分析与中药临床用药警戒相关的药性参数。结果:618种中药及饮片中有152种中药有不良反应报道,其中无毒中药109种,占71.71%。大毒及有毒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明显高于无毒中药,分别达到70%和66.67%。温性和寒性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频数最高,而热性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苦味和辛味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种数最多;归肝、肺、肾等经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种数最多。关联规则挖掘及关联网络结果显示,包含大毒、有毒、温、热以及苦味、辛味和归心、肝等经的关联规则最多,大毒与归肝经组合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高达86%;而温热性中药与辛苦味的组合可以导致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达80%以上,与肝经的组合可以达到75%。结论: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除了与毒性记载密切相关之外,也与中药的性味归经等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这些结果可以为中药尤其是无毒性记载中药的用药安全和警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该文将以我国现行法律为依据,同时结合法理分析就再版《病历书写规范》中知情同意书签署主体的规定作相关探 析,提出对法定代理人、授权代理人和有权代理人之间关系确定和授权委托书等法律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64.
目的总结8例脊索样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脊索样型脑膜瘤患者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病理证实。其中6例行CT平扫,8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患者CT表现及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以期为脊索样脑膜瘤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结果 6例行CT扫描患者的CT表现为等密度4例、稍低密度1例、等低混杂密度1例。MRI主要表现为平扫T1WI上稍低信号6例、等信号2例;T2WI上稍高信号5例、等信号2例、明显高信号1例。增强扫描后不均匀强化7例、均匀强化1例。3例出现瘤周不同程度水肿,4例增强扫描见"脑膜尾征",1例强化周边呈"蜂窝"状,周边脑组织受到侵犯。结论脊索样脑膜瘤为罕见类型的脑膜瘤,肿瘤影像强化形式具有一定特征性,具有一定恶性肿瘤特点,可侵及脑实质,一般无骨质破坏,利于相关影像学检查的确诊。  相似文献   
65.
66.
病例组合是一种直接、合理、有效的医疗产出测量单位,在世界上正得到广泛研究,已经提出一些研究模型并应用于实践中,目前国内口腔医学专业门诊病例组合研究尚未全面开展。作者结合口腔医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了解APGs的应用情况,初步探讨口腔专科医院如何开展门诊病例组合,提出加强电子病历建设,培养专业人才,细化疾病诊断和手术名称等建议。  相似文献   
67.
目的:评估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达沙替尼、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的疗效差异,探讨最佳临床选择。方法:对近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3例新诊断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47例接受达沙替尼,43例接受尼洛替尼,73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各时间节点治疗反应及疗效,评估不良事件。结果:达沙替尼组、尼洛替尼组、伊马替尼组治疗3个月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分别为77%、79%和67%,12个月分别为92%、91%和90%。3组治疗3个月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率分别为55%、53%和33%,而12个月分别为86%、88%和69%。3个月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MMR)率分别为11%、9%和1%,而12个月分别为49%、50%和28%。达沙替尼组2例(4%),尼洛替尼组2例(5%)出现疾病进展,而伊马替尼组6例(8%)出现疾病进展。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及伊马替尼药物安全性未表现出显著差异。结论:第二代TKI达沙替尼及尼洛替尼可带来更快更深的缓解,从而获得更好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68.
杨波  周扬  王振国 《辽宁中医杂志》2009,(11):1878-1880
从中药四性与有机成分的相关性,中药四性与无机成分的相关性,四性与物质成分研究假说等方面,对近年来有关中药四性与物质成分相关性的研究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69.
目的 研究扶正化瘀肝糖综合治疗方案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74例),分别采用扶正化瘀肝糖综合治疗方案和中西医常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糖负荷后2 h血糖(2 h PG)及空腹胰岛素(FINS)等指标,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记录治疗前后证候评分情况,通过统计分析,分别评定其中医证候疗效和糖代谢异常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2 h PG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FPG差值及HOMA IR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好转率(85.3%)和糖代谢异常的总有效率(80.9%)均明显优于对照组(649%,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扶正化瘀肝糖综合治疗方案具有改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中医证候和糖代谢异常的疗效。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