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7月于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315例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行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CC型、CT型或TT型)检测。以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将试验对象分为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A组,n=159)和非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B组,n=156)。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血脂、颈动脉IMT及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行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颈动脉IMT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性。以颈动脉IMT为因变量进一步行多元线性回归逐步分析探索其危险因素。结果两组间在年龄、性别构成、吸烟比、糖尿病发病率、体质指数、血压水平、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P均0.05)。A组的颈动脉IMT值显著高于B组(P=0.016)。A组中MTHFR基因C677T突变型(CT型、TT型)频率较B组高,而野生型(CC型)频率较B组低(P0.01)。相关性分析提示颈动脉IMT与MTHFR基因C677T等位基因T频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正相关(r分别为0.39、0.355,P均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负相关(r=-0.27,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T频数、LDL-C与HDL-C是颈动脉IMT的独立影响因素(回归系数B分别为0.046、0.029和-0.067,P均0.01)。结论 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颈动脉IMT密切相关。MTHFR基因C677T突变型的出现、LDL-C增加和HDL-C降低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不同方法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方法241例ACS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1组、治疗2组及对照组,3组均常规应用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硝酸酯类、辛伐他汀及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1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首次给予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300mg,口服,继之以75mg1次/d,口服,出院后停服氯吡格雷;治疗2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首次给予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300mg,口服,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继之以氯吡格雷75mg,1次/d,口服,出院后继续服用氯吡格雷1年;均随访1年,观察3组心绞痛发作频率、程度、心电图改变、心脏超声改变、运动耐量,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组症状和心电图有明显的改善,总有效率为80.2%(69/86),但1年后的心脏超声EF值及运动耐量有所下降;治疗2组症状和心电图有很明显的改善,总有效率90.4%(75/83),1年后的心脏超声EF值无明显差别,但运动耐量较前提高;对照组症状和心电图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66.7%(48/72),1年内有反复发作,1年后心脏超声EF值及运动耐量均下降。结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联合应用于ACS疗效更佳,远期可增加运动耐量,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51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患者5年临床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并发症及起搏功能异常的原因,以减少其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51例植入永久性起搏趋患者的术后临床资料和5年常规随访资料,了解术后并发症及起搏功能异常的发生情况。结果:51例患者中共有6例发生起搏器功能异常:起搏电极导管脱位、电极断裂、电极绝缘层破裂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PMT)各1例(1.9%),感知功能障碍4例(7.8%),通过程控或更换起搏器和起搏电极导管后,起搏功能恢复正常。5年随访中,囊袋血肿、囊袋破溃者3例(5.9%),经局部抽出积血,抗生素冲洗,严重者重新手术后取得很好疗效;2例患者出现起搏器综合征,13例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8例患者并发脑梗死。结论:采取相关措施,加强起搏器术后随访工作,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在常规加用依拉普利治疗基础上联合安体舒通治疗对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将CHF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依拉普利组35例,依拉普利加安体舒通组33例,治疗观察时间均为24周。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压、血浆BNP水平、超声心动图等。结果: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血浆BNP水平、超声心动图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血浆BNP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拉普利与安体舒通均能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血浆BNP水平,两药联合治疗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6.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60岁以上更为明显。房颤降低心脏功能,且并发症多,是栓塞性卒中和外周动脉栓塞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1]。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对患者带来的临床获益是显而易见的。目前临床常用的复律方法有药物复律和电复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动脉顺应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对确诊原发性高血压的入选患者,给予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1片/d,并调整剂量或联合用药使其达到目标血压,疗程12个月。治疗前后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左室相关数据及颈动脉顺应性相关数据,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并达到目标血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度显著下降(P≤0.05),动脉顺应性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使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12个月,可以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左室舒张功能,并能改善动脉的顺应性。  相似文献   
8.
经桡动脉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从2005年5月至2008年12月共对22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PCI治疗,其中经桡动脉途径112例,经股动脉途径109例。结果:两种冠脉介入途径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具有可比性。血管穿刺时间桡动脉组为(4.5±3.4)min,股动脉组为(3.8±3.6)min(P>0.05)。导管室支架置入时问桡动脉组为(41±20.7)min,股动脉组为(38±19)min(P>0.05)。冠脉介入治疗成功率桡动脉组为94.3%,股动脉组为95.1%。桡动脉组有1例桡动脉闭塞,1例肱动脉损伤渗血前臂肿胀,无其他严重局部并发症发生,股动脉组有2例假性动脉瘤形成,应用不同方法治愈,11例有出血并发症,其中2例有严重出血并发症。桡动脉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桡动脉途径可以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治疗的优选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血清中BNP的影响,并关注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诊治的122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依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1例)应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β-受体阻滞剂及洋地黄类制剂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6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联合倍他乐克进行治疗,观察治疗的效果、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改变及对血清中BNP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明显。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中BNP的表达明显低于治疗前,但观察组治疗前、后BNP的减少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联合倍他乐克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明显,且能有效调节血清中的BNP水平,进而有效调节微环境,临床治疗中可以积极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卡维地洛与美托洛尔治疗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及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将CHF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卡维地洛组35例,关托洛尔组33例,治疗观察时间均为24周,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压、血浆BNP水平、超声心动图及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等。结果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血浆BNP水平、超声心动图及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血浆BNP水平、6分钟步行试验(6MWT)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卡维地洛与美托洛尔均能降低血浆BNP水平、改善患者运动耐量.卡维地洛治疗改善患者运动耐量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