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51.
52.
53.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多在感染2至5年内发病,皮肤和周围神经是麻风分枝杆菌侵犯的主要靶组织.根据机体对麻风分枝杆菌反应的不同,分为3种不同的病理类型,即结核样型,瘤型和界限型[1].  相似文献   
54.
三例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的病理改变主要在周围神经系统,特别是在神经根内,均有显著的髓鞘崩解和脱失,及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灶性浸润,而脊髓前角细胞仅呈轻度尼氏体溶解或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55.
目的:建立一种快捷、有效的mtDNA点突变检测体系。方法:线粒体病患者15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3组,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卒中样发作(MELAS)组7例,单纯型线粒体肌病组4例,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CPEO)组4例。用苯酚/氯仿法提取外周全血DNA,采用PCR/ASO反向杂交技术。用PCR扩增mtDNA的突变“热区”——tRNA^Leu(UUR)基因,在下游引物的5’端标记上地高辛,与点在尼龙膜上的5对寡核苷酸(AS0)探针:A3243/A3243G(野生型/突变型)、T3271/T3271C、G3460/G3460A、T3291/T3291C、C3256/C3256T进行反向杂交,根据杂交显色信号,确定有无突变。同时利用PCR/RFLP方法加以验证。结果:MELAS组中有A3243G点突变3例,但没有其他4个位点的突变。单纯型线粒体肌病组和CPEO组均未发现以上5个位点的突变。PCR/ASO反向杂交法与PCR/RFLP法结果一致。结论:PCR/ASO反向杂交技术,适用于已知mtDNA点突变的检测,具有敏感、节时、节省费用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大批量标本的筛选。  相似文献   
56.
背景:肌肉活检病理是诊断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nflammatory myopathies,IM)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对于肌肉病理改变与患的功能障碍及预后的联系,缺少大型系统性的研究。目的:提出并探讨IM的肌肉活检病理类型及其与患的功能障碍及预后的联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回顾性研究。单位:济南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对象: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病理实验室的630例肌活检标本中检出病理确诊和拟诊的炎症性肌病。方法:回顾性分析IM的病理改变,归纳出各病理类型的特点。随访并评估IM患的预后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肌肉病理改变,主要包括纤维坏死的程度、坏死的分布特点和炎症细胞浸润的情况。②临床特点(吞咽、肌痛、肌无力、皮肤损害等)及其愈后。结果:共检出IMll9例,其中重、中、轻度坏死性肌炎分别为11例、19例和27例,束周坏死/萎缩性肌炎20例,无炎细胞浸润的坏死性肌炎22例,间质性肌炎11例,肌筋膜炎3例,包涵体肌炎4例,肉芽肿性肌炎和增殖性肌炎各1例。其中72例获得随访资料,轻度坏死性肌炎和束周坏死/萎缩性肌炎的好转和治愈的百分比高于中、重度坏死性肌炎。间质性肌炎和无炎细胞浸润的坏死性肌炎高于重度坏死性肌炎。结论:IM的病理类型对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7.
患者女,66岁,因间断腹痛2个月,加重伴恶心、呕吐3d收入院. 患者2个月前旅行后出现双下肢、足部疼痛,自服“乐松”止痛治疗,后间断出现腹痛,腹痛发作不规律,在进食及空腹状态下均感腹痛,伴有腹胀、反酸、烧心,腹痛向后背放射.入院前3d前出现进食后恶心、呕吐,间断排气,无排便,为进一步治疗,以“腹痛待查”收入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差,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体重近2个月下降5kg.  相似文献   
58.
心率变异光谱分析(SAHRV)定量测定65例偏头痛患者和50例健康人仰卧位和站立位自主神经系统(ANS)功能。结果发现,偏头痛患者站立位中频段积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表明其交感功能低下,且随着疼痛程度的增加及病程的延长,其交感功能低下的程度亦越重。本文还初步探讨了其机理及临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59.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是指在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结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发生恶性变化。近些年来直肠癌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向,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西医治疗短期有一定效果,长期效果欠佳。直肠癌术后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常伴随腹泻等不良反应,加重患者痛苦从而阻碍了术后康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对患者的生存期造成不良影响。中医药治疗直肠癌术后泄泻可发挥主导优势,弥补了西医手术治疗直肠癌伴随的术后腹泻等不足,中医药辨证论治、对证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和生活负担,提高临床疗效,进而改善患者的后续治疗进程和生活质量。在临床治疗中,患者病情瞬息万变,具体辨证亦随之相应改变。久泻病机多为脾胃虚弱、肾阳不足,临床上多选用四神丸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在本验案中尹丽丽副主任医师辨证选用自拟方癌后止泻方对证施治。现笔者将跟师学习,整理记录,从病因病机、病情转归、用药情况等方面对尹丽丽副主任医师治疗直肠癌术后腹泻的诊治思路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临证经验和治则。故文章介绍四神丸以及癌后止泻方治疗直肠癌术后伴腹泻的1例临床验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临床意义,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的临床与神经影像学特点,分析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肌肉活检证实的28例MELA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质子磁共振光谱分析(MRS)的中枢神经影像学特点。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抽搐、卒中样发作、视力及听力障碍、运动不耐受和智力下降。CT表现为基底节区的钙化和卒中区低密度灶,MRI表现为双侧或单侧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的长T1、长T2信号影,与血管分区不符,可有波动性,伴有脑室扩大和脑萎缩。枕颞叶最常累及,其次为额顶叶,另外其它部位也见受累,以小脑多见。MRS可见病变区域乳酸峰值明显升高,天冬氨酸峰值降低,中心较外周显著。结论根据上述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可对MELAS综合征进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肌活检可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