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改厕地区居民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5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农村改水改厕项目,黑龙江省开展对全省的农村卫生改厕建设。农村改水改厕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控制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传播。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改厕前后卫生知识调查,了解他们相关卫生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改厕用户对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索海军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相关因素,研究针对性预防及治疗方案。 方法 利用问卷调查方式结合脊柱影像学资料对相关飞行员进行评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 一般资料、生活方式、飞行训练方式等暴露因素;脊柱影像学检查项目包括:腰椎MRI和腰椎X线。将存在腰椎退行性病变的飞行员纳入退变组,无腰椎退变的飞行员纳入健康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的筛选。 结果 参与研究的海军高性能战机飞行员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整体患病率为45.8% (66/144)。5个相关的危险因素分别为久坐(OR=2.714)、缺乏腰背肌锻炼(OR=3.136)、飞行中静态姿势引起不适(OR=8.16)、飞行中腰椎矢状位不正(OR=8.397)、飞行中腰椎冠状位不正(OR=2.744)。 结论 海军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腰椎退行性病变发病率较高,飞行中持续的静态姿势不适和腰椎冠状位、矢状位失稳是腰椎退变的重要诱因,减少久坐、加强腰背肌锻炼也是避免腰椎退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3.
肠道炎症与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胃肠道感染后部分患者发生持久性肠功能紊乱症状 ,同时 ,部分肠易激综合征 (IBS)患者肠道粘膜内炎症细胞增多。因此 ,炎症在IBS中的作用受到重视。文章就近年来肠道感染和炎症与IBS关系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无效食管动力(IEM)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就诊的GERD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高分辨率(HRM)食管测压和24h动态pH监测,排除食管-胃连接处(EGJ)压力和(或)形态异常的情况,共纳入49例GERD患者。根据HRM测压下食管远端收缩积分(DCI)将GERD患者分为IEM组、异常动力组和正常动力组。比较各组间食管动力及反流情况。结果 49例GERD患者中,IEM组19例,异常动力组15例,正常动力组15例。IEM组中反流性食管炎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异常动力组和正常动力组(P0.05),正常动力组与异常动力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EM组平均吞咽DCI显著低于异常动力组及正常动力组(P0.01),异常动力组显著低于正常动力组(P0.01)。IEM组食管体部蠕动中断长度相较于异常动力组及正常动力组显著延长(P0.01),异常动力组较正常动力组显著延长(P0.01)。各组间酸反流次数、弱酸反流次数、非酸反流次数和总反流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EM组DeMeester得分及合计酸反流时间较异常动力组及正常动力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动力组及正常动力组DeMeester得分及合计酸反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例GERD患者中,平均吞咽DCI与食管蠕动中断长度呈负相关(P0.01),平均吞咽DCI与合计酸反流时间呈负相关(P0.01)。结论 GERD患者中食管动力障碍与酸反流相关,食管体部收缩力度减弱,蠕动中断延长,与酸反流严重程度相关。IEM患者食管收缩力度较弱,酸反流时间较长,更易导致食管炎发生。  相似文献   
85.
临床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使用专利蓝和美蓝染色,对1999年9月~2001年4月连续收治的145例临床查体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病人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结果:SLNB成功率为96.5%(140/145),假阴性率为23.5%,准确率为91.4%。病人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部位、注射染料类型及是否活检对成功率和假阴性率无影响。结论:SLNB能够准确预测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状况,在缩小手术范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同时,提高了腋窝淋巴结分期的准确性;美蓝与专利蓝均可成功确定SLN。  相似文献   
86.
背景与目的: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目前已成为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模式。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和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NAC后选择性避免腋窝手术分期的可行性及可能获益人群。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8月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省肿瘤医院)收治的865例行NA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其中184例(21.3%)为HER2阳性和TNBC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与NAC后腋窝淋巴结病理学阴性(ypN 0 )的相关性。结果:NAC前肿瘤分期、淋巴结分期及Ki-67,NAC后腋窝淋巴结临床阴性(ycN 0 )、乳房影像学完全缓解(breast radiologic complete response,brCR)及乳房病理学完全缓解(breast 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bpCR)均与NAC后ypN 0 显著相关(P<0.05),其中NAC前临床淋巴结分期(OR=0.363,P<0.001)、bpCR(OR=11.285,P<0.001)及ycN 0(OR=4.995,P<0.001)是NAC后ypN 0 的独立预测因素。cN 0 →ycN 0 组37例,NAC后bpCR、未达bpCR患者ypN 0 率分别为100.0%(17/17)、90.0%(18/20)(P=0.178)。cN 1 →ycN 0 组42例,NAC后bpCR、未达bpCR患者ypN 0 率分别为95.8%(23/24)、55.6%(10/18)(P<0.001)。NAC后未达bpCR的cN 1 患者腋窝淋巴结残留转移的相对风险是bpCR患者的10.56倍(95% CI:2.720~41.003;P<0.001)。结论:在HER2阳性和TNBC患者中,NAC后bpCR与腋窝淋巴结状态具有高度相关性。NAC后bpCR的cN 0 及部分cN 1 患者(NAC后降期为ycN 0 )腋窝淋巴结残留转移的风险<5%,使其选择性避免腋窝手术分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7.
目的:评估临床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行内乳区前哨淋巴结活检术(IM-SLNB)的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6 月至2014年10月对山东省肿瘤医院乳腺病中心就诊的64例临床腋窝淋巴结阳性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行前瞻性单臂入组研究,采取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同时均应用新的核素注射技术进行IM-SLNB。结果:64例患者中内乳区前哨淋巴结(IM-SLN)显像为38例,显像率为59.4%(38/ 64)。 38例IM-SLN 显像患者中IM-SLNB 成功率为100%(38/ 38),并发症发生率为7.9%(3/ 38),IM-SLN 转移率为21.1%(8/ 38)。 肿瘤位于内上象限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多的患者,其IM-SLN 转移率较高(P < 0.001 和P = 0.017)。 患者临床获益率为59.4%(38/ 64),其中12.5%(8/ 64)另接受了内乳区放疗、46.9%(30/ 64)避免了不必要的内乳区放疗。结论:临床腋窝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应进行IM-SLNB,尤其对于肿瘤位于内上象限及怀疑存在较多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的患者,以获得内乳区淋巴结的转移状态,指导乳腺癌患者内乳区放疗。   相似文献   
88.
目的:对茶多酚胶囊在肿瘤治疗方面疗效进行评估。方法:选取肝癌、肺癌患者50例,采用自身对照法,按规定服药,并临床观察6个月。结果:治疗半年后,带瘤存活率提高,能改善生活质量,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茶多酚胶囊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氧化、提高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为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89.
90.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胶原酶原位灌注梯密度离心方法分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利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曲格列酮、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PGJ2)对HSC增殖及细胞周期的作用。结果 MTT检测表明曲格列酮、15-d—PGJ2在5~100μmoL/L浓度范围内可显著抑制HSC的增殖,与对照组比较P〈0.01;流式细胞检测表明25、50μmoL/L的曲格列酮可显著降低HSCS期细胞数量,降低细胞增殖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ARy激动剂通过影响HSC的增殖而发挥其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