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3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2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77篇
综合类   116篇
预防医学   31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40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1.
目的对新型腰椎后路动态稳定系统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其在稳定节段及邻近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为下腰痛的脊柱内植物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正常腰椎有限元模型,构建腰椎不稳损伤模型,即腰椎切除腰4和腰5之间的双侧小关节、腰4椎板下1/2、后纵韧带,形成脊柱失稳模型,分别在失稳模型上进行坚强内固定系统和后路动态稳定系统,比较两种术式对手术节段和临近阶段的活动度、各个节段的弯曲刚度、椎间盘应力水平、前纵韧带应力水平及小关节韧带拉力的变化情况。结果对内固定桥接节段(腰4/腰5)应用新型腰椎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和坚强内固定系统后,在屈伸、侧屈、轴向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均明显减小,但坚强固定后活动度减小更明显,应用动态稳定系统活动度更接近于正常腰椎节段;腰4/腰5椎间盘最大应力均减小,但坚强固定后活动度减小更明显,应用动态稳定系统活动度更接近于正常腰椎节段;对邻近节段(腰3/腰4、腰5/S1)应用新型腰椎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和坚强内固定系统后,在屈伸、侧屈、轴向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均有所增大,但坚强固定后活动度增加更明显,应用动态稳定系统邻近节段活动度更接近于正常腰椎节段;邻近节段椎间盘最大应力均增大,但坚强固定后增大更明显,应用动态稳定系统更接近于正常腰椎节段;应用腰椎内固定后,邻近节段的小关节应力峰值增大,并且应用腰椎坚强内固定模型的小关节应力增大更多;应用腰椎动态固定的模型邻近关节应力峰值更加接近完整腰椎模型。结论新型腰椎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对比坚强内固定系统能够使失稳节段的活动更加接近于正常,减小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增加,减小邻近节段椎间盘及小关节压力,说明新型腰椎动态稳定系统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新鲜人体标本,对新型腰椎后路动态内固定进行体外生物力学试验,进一步明确动态内固定对受试节段及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影响,最终为临床应用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提供参考提供.方法 选用6具腰椎尸体标本,固定于脊柱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测试的状态依次为完整腰椎状态、失稳腰椎状态、动态内固定状态及坚强内固定状态,分别在前(后)屈、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3个运动平面上施加7.5 N·m的力矩,计算并比较腰3-腰4、腰4-腰5、腰5-骶1之间3个运动平面的脊柱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中性区(neutral zone,NZ).结果 在所有的3个运动平面上(侧弯、屈/伸、轴向旋转),与完整腰椎状态对比,失稳腰椎状态增加了ROM和NZ(P<0.05).坚强内固定和动态内固定状态均使侧弯和屈曲ROM和NZ较正常腰椎减少1个数量级(P<0.05),屈/伸时,坚强内固定组ROM和NZ明显减小(P<0.05),动态固定组的ROM和NZ较完整腰椎状态无明显改变(P>0.05).轴向左右旋转时,坚强内固定状态ROM和NZ明显减小,动态内固定状态ROM则较正常腰椎状态有所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3-腰4及腰5-骶1邻近节段的3个运动平面上(侧弯、屈/伸、轴向旋转)的ROM和NZ均未明显受到固定节段的影响(P>0.05).结论 相对坚强内固定,动态内固定能够稳定失稳的脊柱节段,允许更多的节段活动,可考虑将动态内固定作为坚强内固定的替代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骨纤维结构不良合并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二者之间的联系。方法报告1例经影像学、手术、病理证实颅骨纤维结构不良合并多发脑膜瘤的患者,并回顾了相关文献。结果手术切除大部分增生的骨质及全切多发脑膜瘤,颅骨一期钛网成形,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颅骨纤维结构不良合并多发脑膜瘤是非常罕见的,脑膜瘤可能是颅骨纤维结构不良一个尚未被认识到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发现新的肽脱甲酰基酶(PDF)抑制剂先导化合物.方法:在异噁唑环杂原子作为电子对供体替代羰基氧原子与受体形成氢键的新思路指导下,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含异噁唑的β-戊基-丁二酰异羟肟酸衍生物,其结构经核磁共振(NMR)、质谱(MS)等证明,并对部分该类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抑菌实验.结果:体外抑菌实验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结论:以异噁唑环杂原子作为电子对供体替代肽分子中的羰基氧原子与受体形成氢键的设想是成立的,为进一步优化本类化合物结构,乃至对类肽新药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往鼻外行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创伤大,面部有疤痕。近年来,鼻内窥镜手术为该病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途径。我科2004年1月至2006年5月在鼻内窥镜下行鼻内鼻腔泪囊造口术19例,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Fleth尿管在治疗后鼻孔出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鼻腔后份及后鼻孔出血往往来势凶猛。经鼻前孔及后鼻孔凡士林纱条填塞 ,患者痛苦大 ,往往不易耐受。 1 998年 3月~ 1 998年 1 2月 ,我院采用Fleth尿管插入鼻腔 ,根据需要注入适量的水止血 ,治疗 1 6例后鼻孔出血患者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1 6例均为男性 ;年龄 2 2~ 75(平均 46)岁。从鼻出血到就诊时间 ,最短 2 h,最长 8d。有高血压病史2例 ,患鼻咽癌 1例 ,行上颌窦鼻腔吻合术后 1例。出血到就诊时间出血总量 1 0 0~ 80 0 ml,平均 2 2 5ml。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及肝、肾疾病。部分病例曾在外院行前鼻孔填塞…  相似文献   
18.
19.
自体移植静脉平滑肌细胞凋亡与增殖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移植静脉狭窄的机制。方法 :建立 10 0只 Wistar大鼠自体颈静脉移植于肾下腹主动脉模型。应用 DNA原位缺口末端标记及免疫组织化学 SP法 ,检测术后 1~ 8周移植静脉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结果 :术后 1~ 8周移植静脉平滑肌细胞凋亡及增殖均高于对照静脉 (P <0 .0 1) ;术后 1~ 2周 ,凋亡低于增殖 ,术后 4~ 8周凋亡高于增殖 ,凋亡与增殖具有相关性 (r=0 .813,P <0 .0 5 )。结论 :移植静脉平滑肌细胞凋亡和增殖失衡与移植静脉的狭窄有关 ,防治移植静脉狭窄应调节增殖与凋亡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肛门环缩术应用于括约肌修补术,治疗肛门失禁以保护肛门功能及术后肛门功能问题.方法 对4例肛门完全失禁患者采用括约肌修补术及弹性胶管植入括约肌浅面.术后6个月行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无明显异常后取出弹性胶管,选择4例肛门功能正常人作为对照研究.结果 中位随访12个月,植入弹性胶管术后主观Wexner评分及客观直肠肛管向量测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肛门环缩术应用于肛门完全失禁患者的括约肌修补术后以保护肛门功能,可以达到令人比较满意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