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国居民2015年恶性肿瘤死亡率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2015年中国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分布特征,为肿瘤防治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利用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采用死亡率指标,描述中国居民恶性肿瘤不同年龄、性别、省份、癌症死亡分布情况。结果 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为159.01/10万,≥70岁人群死亡率最高(1 102.73/10万),5~14岁年龄组死亡率最低(5.40/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是女性的2.15倍,死亡率最高的5个省份分别是安徽、青海、四川、广西和河南,以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和结直肠癌死亡率最高。结论 中国恶性肿瘤死亡存在年龄、性别、省份和癌谱的差异,应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全国省、地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基础设施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为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统一设计的调查方案和问卷,分级培训,在线网络填报收集数据方式,对全国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主要对机房、网络、服务器、独立存储、安全设备等方面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全国共有2354个疾控机构拥有机房;机房专用设备配置率不高,其中县级机构不足20%;61.8%的机构建有局域网;超过90%的机构接入公用互联网,13.0%的机构分别接入电子政务外网和卫生系统专网;每百名职工拥有计算机50.4台;平均拥有服务器1.4台,磁盘阵列O.3套;网络安全设备配置率不高,上网管理设备、入侵检测与防御配置率均在60%以下;省、地市、县区不同级别机构信息基础设施情况存在显著差别。结论:省、地市、县区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机房、网络、服务器、独立存储、安全设备方面存在总体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经费投入不足和建设水平不高等问题,特别是系统安全存在漏洞,迫切需要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系统规划和建设,合理配置信息基础设施,加强政策和经费等措施保障,做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多源数据比对校核方法,提高我国人口死亡数据的完整性,为制定和评价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及卫生健康规划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本研究使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两个全国性的人口死亡个案库,基于2014—2015年人口死亡登记系统(DRS)和全员人口系统(以下简称"两个系统")中分别报告的死亡个案,利用调整的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人群真实死亡水平和人口死亡登记系统漏报情况。结果整合DRS和全员人口系统,2014年和2015年共有8 378 128和8 618 289例死亡被捕获。据估计,2014年我国人口死亡率约为7.5‰,2015年约为7.8‰。DRS的漏报率因年龄和地区而异。多源数据比对可有效提高死亡数据报告的完整性。结论通过多源数据比对,可以更准确地估计人口死亡率和漏报率。两个系统整合后的漏报率明显低于在DRS的漏报率。因此,建立多来源数据比较机制对于提高中国的生命登记覆盖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北京郊区蜱暴露人群周围的基层医生对莱姆病的KABP,了解他们对莱姆病的认识,以及是否有意愿和能力为其服务的人群提供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并为开展基层医生莱姆病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横断面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莱姆病的相关知识、态度、信念与行为。结果只有49.7%的人听说过莱姆病,其中83.1%的人不知道或不认为自己工作的地方存在莱姆病,10.5%的人能正确回答所有关于莱姆病流行病学方面的知识,21.0%的人了解莱姆病典型临床表现,26.8%的人能够在不滥用的前提下为患者开出抗生素治疗;其中89.9%的人认为需要开展有关莱姆病的培训。讨论基层医务工作者对莱姆病的认识十分有限,不能为其周围的蜱暴露人群提供有效的帮助,进行培训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顺应“以生为本”教学理念,提出问题驱动的中医基础理论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方法 基于问题教学,将线下传统课堂教学与线上、线下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进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金课”建设,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期末考试考察教学效果。结果 问卷调查表明该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生发展,提升“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等方面均有帮助,试验班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P<0.05),且高分段(≥80分)人数多于对照班,中、低分段(<70分)人数少于对照班。结论 基于问题驱动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明显,“金课”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全面系统分析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期寿命发展水平、所处阶段与发展规律,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期寿命提升政策、助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普查结果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寿命表资料,通过Arriaga差异分解与普雷斯顿曲线,分析预期寿命增长变化的原因。结果 30年间,我国预期寿命省份间差异从15.26岁降至10.36岁,差距缩小近5岁,低预期寿命地区表现出更为强劲的增长潜能。从普雷斯顿曲线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健康收益良好;从差异分解结果看,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居民健康水平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结论 我国的健康公平性显著改善,不同地区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及现代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因病机研究、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现代药理研究等对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及现代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国云南和海南恶性疟原虫分离株Pfcrt基因72-76位点基因型,并分析该位置不同基因型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的关系。方法从我国恶性疟流行区云南和海南省采集恶性疟现症患者血样,根据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和测序。采用WHO制定的体外微量法测定同批血样中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结果云南、海南省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第72-76位编码的氨基酸单元型在氯喹敏感株均为CVMNK。其中海南的氯喹抗性株Pfcrt基因第72-76位编码的氨基酸为单一的CVIET单元型,云南氯喹抗性株中除一株为CVIKT,另1株为SVMNT外,均为CVIET单元型。结论我国云南、海南省恶性疟原虫氯喹敏感株Pfcrt基因第72-76位编码的氨基酸基因型为CVMNK。抗性株主要为CVIET型,Pfcrt基因第72-76位编码氨基酸基因型可作为氯喹抗性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我国2010年-2015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变化对预期寿命影响的年龄、地区差异。   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10年-2015年人口普查结果, 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 应用简略寿命表、Arriaga分解法计算不同年龄组和不同地区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变化对预期寿命增量的贡献值和百分比。   结果   2010年-2015年, 我国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有所下降。2010和2015年因呼吸系统疾病减少的寿命分别为2.0岁和1.6岁,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降低对预期寿命增量的贡献分别为, 东部地区15.4%, 中部12.5%, 西部55.6%。从年龄维度分析, 0~5岁、70岁以上年龄组死亡率的下降对提升预期寿命贡献最大。   结论   2010年-2015年全国因呼吸系统疾病减少的寿命降幅为20.0%, 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从疾病别维度分析,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对预期寿命的影响最大, 但对预期寿命的增加贡献较小; 肺炎对预期寿命的增加有贡献, 其中0~10岁人群肺炎的改善促进预期寿命增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我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城区中小学生的弱视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横断面研究。2018年5月对察隅县城区的中小学生开展视力普查及基本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及屈光、眼前段检查、眼底检查、眼位检查等,对视力低于6/12的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对确诊为弱视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发病原因。计量资料行配对t检验;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年龄和性别与弱视患病率的关系。结果 察隅县城区小学和初中共1 795名学生参与调查,其中男888人,女907人。其中弱视患病人数为77人,患病率为4.3%。患病率在不同年龄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受检中小学生中引起弱视的主要发病原因如下:屈光参差19.5%(15/77),屈光不正77.9%(60/77),斜视2.6%(2/77)。结论 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是察隅县城区中小学生弱视的主要类型,及时配戴合适的眼镜有助于降低弱视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