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9篇
眼科学   50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家庭性角膜上皮下淀粉样变性(familial subepithelial corneal amyloidosis,FSCA)亦称为胶滴样角膜营养不良(gelatinous drop-Like corneal dysrophy,GDCD),Nakaizumi于1914年在日本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2.
基质内角膜环(intrastromalcornealring,ICR)是一种新型的角膜屈光矫正装置,一种非闭合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环,用于矫正近视眼。本文综合介绍了基质内角膜环植入术的手术方法、手术效果以及与手术有关的角膜变化。实验研究以及初步的临床应用结果表明,ICR具有安全有效、可逆性和预期性好的优点,可以按设计的要求使角膜中心区变扁平,植入的ICR不影响角膜中心区和旁中心区的组织结构。患者及组织对其有很好的耐受性,无严重的并发症。ICR植入术可望成为一种较理想的角膜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33.
角膜基质诱导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王智崇  黄冰 《眼科学报》1999,15(4):195-198
目的:探索角膜基质接触诱导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细胞)定向分化的可能性。方法:分别在去上皮的新西兰白兔表层角膜缘基质上、晶状体上皮细胞饲养层上培养ES-D_3细胞,裸鼠皮下移植使其形成复层细胞,一段时间后,行扫描电镜和光镜观察。结果:I.ES细胞在新鲜表层角膜缘基质上增殖缓慢,2~3周形成较大细胞集落,光镜下细胞形态单一,体积较正常ES细胞大,电镜下细胞核已演变为细长形,移植到裸鼠皮下2周形成上皮样细胞复层,电镜下可见微绒毛,而角膜基质非上皮面的ES细胞仍保持其小细胞状态不变。2.晶状体上皮细胞与ES细胞共培养只能延缓其分化时间,不能诱导其定向分化。结论:表层角膜缘基质具有诱导ES细胞定向分化的潜能,体外培养条件下可能不发生晶状体诱导的第三级胚胎诱导。眼科学报1999;15:195-198。  相似文献   
34.
干眼仪在干眼诊断中的价值初步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干眼仪对干眼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25只眼)正常人和35例(35只眼)干眼患者分别行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1)、角膜荧光素染色(FL)、干眼仪检查和泪高度测量五项检查。结果:干眼患者的干眼仪检测等级与正常人差异显著(χ^2=32.22,P=0.000)。干眼仪诊断干眼的特异度为80%,灵敏度为83%。干眼仪检查为Ⅲ级脂质层形态图像者患干眼的机率约为。75%(15/25)。干眼患者的干眼仪检测等级越高,BUT和Schirmer 1试验越短(r=-0.783,-0.368,P=0.000,0.015),角膜荧光素染色越多(r=0.806,P=0.000),而与泪河高度无相关(P=0.178)。正常人的干眼仪检测等级也与BLrr和SchirmerI试验呈负相关(r=-0.398,-0.656,P=0.024,0.000)。干眼患者的干眼仪显示图像的稳定性较正常人差。干眼仪的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重复性。结论:干眼仪能较直观地观察角膜中央脂质层的光干涉图像,是一种快速、无创伤、重复性强、操作简单的检查方法。对干眼的诊断及客观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5.
基质内角膜环是一种新型的角膜屈光矫正装置,一种非闭合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环,用于矫正近视眼。本文综介绍了基质蚋角膜环植入术的手术方法、手术效果以及与手术有关的角膜变化。  相似文献   
36.
背景 理想的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是研究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机制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的 比较各种建立兔高危角膜移植排斥模型方法的临床特点,探索合适的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 45只新西兰白兔作为角膜移植受体,并按照造模方法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缝线组、碱烧伤组和异种移植组,每组15只.分别用在角膜4个象限各间断缝1根5-0丝线法和1 mol/LNaOH碱烧伤法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NV),再建立兔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另一组以猫角膜为供体,建立猫-兔异种角膜移植模型.于第2周和第4周观察植片的组织学情况,对3个组角膜植片裂隙灯下观察植片排斥反应、炎症和新生血管,对植片水肿程度及炎症指数(IF)进行评分,根据角膜混浊、水肿及新生血管合计值计算排斥指数(RI).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4+T细胞和CD8+T细胞在植片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 缝线组、碱烧伤组和异种移植组分别有14、15、15只兔完成穿透角膜移植术.术后2周,3个组IF中位数分别为0.556、0.778、0.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5.736,P=0.000),异种移植组IF值低于缝线组和碱烧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41、3.993,P=0.000),缝线组IF值低于碱烧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68,P=0.000).术后2周,3个组RI中位数分别为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2.432,P=0.000),异种移植组RI高于缝线组而低于碱烧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73,P=0.018;Z=3.936,P=0.000),缝线组RI低于碱烧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29,P=0.000).3个组植片存活时间分别为(17.9±2.0)、(13.4±2.4)、(15.5±2.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74,P=0.001).异种移植组的新生血管面积均低于缝线组和碱烧伤组(P<0.05).术后2周和4周,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异种移植组植片中的炎性细胞少于缝线组和碱烧伤组,3个组植片中均出现以CD4+T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 结论 猫-兔异种角膜移植模型较缝线和碱烧伤法制作的角膜移植模型炎症反应轻、新生血管少,角膜免疫排斥反应稳定、适度,是理想的高危角膜移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过程中蛋白激酶Cα(protein kinase Cα,PKCα)的表达变化,探讨可能涉及ESC定向分化的信号机制.方法ES-D3细胞株用不含小鼠白血病抑制因子(mouseleukemiainhibitoryfactor,mLIF)的ESC培养液培养4 d,形成胚胎体(embryoid bodies,Ebs),再分别种植于预置有盖玻片的6孔板和直径100mm的培养皿,经5×10-7 mol/L维甲酸(retinoic acid,RA)诱导后,用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NF-200来鉴定分化细胞的类型,在诱导后第1、3、5、7和14天用Western印迹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PKCα亚型的表达变化.结果诱导前免疫组化发现PKCα在ES-D3细胞有广泛的棕黄色的阳性表达,以细胞浆和细胞膜最明显;Western印迹发现PKCα出现一条蛋白印迹条带,分子量约为84kD;诱导后第3天,NSE和NF-200开始表达,第7天达到高峰;诱导后Western印迹和RT-PCR方法都显示PKCα表达量急剧下降,以后逐渐升高,至第14天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在RA诱导ESC定向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过程中,PKCα有独特的时空表达特点,它可能对ESC的分化有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8.
目的评价改良聚羟乙基丙烯酸甲酯(PHE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一体化人工角膜时兔角膜碱烧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两阶段化学聚合结合车床机械切削合成改良的一体化人工角膜。将PHEMA海绵边裙材料植入10只正常兔角膜板层间,另10只碱烧伤兔眼角膜囊袋内1期植入一体化PHEMA—PMMA人工角膜,术后用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检查观察海绵边裙与角膜组织的生物学愈合情况。术后2个月行II期手术.术后随访观察3~6个月。结果接受板层间植入术的10只兔角膜未见任何并发症。术后2周成纤维细胞长入PHEMA海绵,术后2~3个月多量细胞长入伴有新生血管;海绵孔隙中生长细胞和角膜基质细胞波形蛋白(Vim)免疫反应阳性;电镜下,细胞在海绵材料间隙中生长状态良好,并分泌胶原和细胞外基质。接受人工角膜移植术的10只碱烧伤兔眼中,1眼1期术中角膜穿孔而被排除,另9眼Ⅱ期术后,3眼2周内人工角膜镜柱偏位,6眼观察期间人工角膜在位。结论PHEMA海绵能够与角膜组织达到良好的生物学愈合;人工角膜的片型和整体强度有待进一步改良。  相似文献   
39.
目的了解早期圆锥角膜的地形图特点,寻找诊断早期圆锥角膜的敏感地形图指标。方法前瞻性应用OrbscanⅡ研究评价37例临床早期圆锥角膜患者、62例中高度近视(以下简称近视组)和43例中高度近视角膜接触镜佩戴者(以下简称接触镜组),了解早期圆锥角膜角膜地形图的参数改变特点,并进行判别分析。结果早期圆锥角膜组和近视组及接触镜组比较,年龄、近视度数、散光度数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角膜地形图参数中,Im-Sm值、I-S值、中央角膜曲率、角膜最薄点厚度、角膜前表面高度、角膜后表面高度、模拟散光度数(SimK'sAstig)、最大模拟曲率(SimK'sMax)、3.0mm区不规则性(3.0mmZoneIrreg)、3.0mm区平均度数(3.0mmZoneMeanPwr)、3.0mm区散光度数(3.0mmZoneAstigPwr)、5.0mm区不规则性(5.0mmZoneIrreg)等在早期圆锥角膜与近视组及接触镜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角膜厚度指数(CTI)、5.0mm区平均度数(5.0MMZoneMeanPwr)、5.0mm区散光度数(5.0MMZoneAstigPwr)在早期圆锥角膜与对照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判别分析显示Im-Sm、中央角膜曲率、角膜最薄点厚度(Thinnestcornealthickness)、3.0mmZoneIrreg、3.0mmZoneAstigPwr均是诊断早期圆锥角膜的敏感指标。典则判别函数为:D=-6.560 0.274X1 0.177X2-0.005X3 0.182X4 0.224X5(X1=Im-Sm;X2=中央角膜曲率;X3=角膜最薄点厚度;X4=3.0mmZoneIrreg;X5=3.0mmZoneAstigPwr),判别符合率为90.1%。结论Im-Sm、中央角膜曲率、角膜最薄点厚度、3.0mmZoneIrreg、3.0mmZoneAstigPwr等参数有助于区分早期圆锥角膜和中高度近视/角膜接触镜佩戴者,是诊断早期圆锥角膜的敏感地形图指标。  相似文献   
40.
应用原瓶黏附分选表皮干细胞的方法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分离表皮干细胞,为组织工程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实验于2005—07/12在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国家眼科学重点实验室完成。健康3个月龄恒河猴2只,分离与培养猴表皮细胞,获取第2-4代的细胞,消化后,将细胞重新放回原瓶中,培养箱中静置20min,获得的贴壁细胞即为快吸附的表皮细胞。①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分选前细胞和快吸附细胞。②对20min快吸附的表皮细胞进行整合素α6和CD71流式细胞仪检测,以未经吸附分选的细胞作为对照。③20min快吸附的表皮细胞和分选后未黏附细胞分别制作3组细胞爬片,进行整合素β1、K15、和K10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④20min快吸附的表皮细胞和分选后未黏附细胞进行K15、整合素β1和K1(K10对应角蛋白)的mRN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检测。结果:①分选后的细胞体积较小,核浆比例较大。②流式细胞仪的结果显示快吸附细胞以干细胞为主(α6^briCD71^dim为82.5&;#177;1.641),也含有少量的短暂扩增细胞(α6^briCD71^bri为4.9&;#177;2.125),有丝分裂后细胞及终末细胞则检测不到(α6^dim)。③免疫组化可见快吸附细胞呈K15和整合素β1阳性,K10阴性;分选后未黏附细胞K10为阳性,而K15和整合素β1均为阴性。④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示吸附分选后的快吸附细胞高表达K15和β1整合素,K10没有表达;而分选后剩余的细胞只表达K10。结论:原瓶黏附分选方法是一种简单可行的分选表皮干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