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49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先天性红绿色觉异常基因缺失与杂种基因融合位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先天性红绿色觉异常基因缺失与杂种基因融合位点。方法 收集11 例红色觉异常、19 例绿色觉异常和5 名正常人的白细胞基因组 D N A,分别用 P C R 法扩增每人的红和绿色觉基因的启动子和外显子2 、3 、4 和5 ,应用异源双链 S S C P 法分析 P C R 产物,用已知序列的红与绿色觉基因产物作标准,确定待检个体红或绿色觉基因的来源与各部分的组成。结果 30 例红与绿色觉异常患者中14 例可检测到杂种基因,7 例完全缺失绿色觉基因。杂种基因融合位点分别在外显子1 ~内含子1(4 例) 、内含子2 ~3(5 例) 和内含子4(5 例) 。结论 外显子3 及其邻近的内含子2 和3 仍是常见的融合位点,但在其它部位发生的融合也不少见。  相似文献   
32.
马凡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凡氏综合征 (Marfan′ssyndrome)是一种常色体显性遗传病 ,患病率为 7~ 17/ 10 0 0 0 0 〔78〕,发病率为 1/ 5 0 0 0~ 1/ 10 0 0 0 〔55〕。最近发现本病由编码原纤维蛋白 - 1(原纤蛋白 - 1,FIBRILLIN - 1)的基因FBN1的突变引起〔19,2 0 ,3 7〕,病变侵犯全身结缔组织 ,主要累及眼部、骨骼和心血管系统〔61〕。患者的表型复杂 ,变异性大 ,即使同一家族中的不同患者 ,其表型差异也很大。这可能与FBN1的基因突变的不同有关〔10〕,其他方面的可能因素也正在研究中。一、马凡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一 )眼…  相似文献   
33.
高度近视的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度近视 (high myopia)又称恶性近视 (malignant m yopia)或病理性近视 (pathological myopia) ,常伴有眼底改变 ,部分高度近视与多种眼科疾病及全身性疾病相关联。本文主要针对高度近视的遗传模式 ,高度近视病因的遗传因素以及近年来有关高度近视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高度近视基因的定位 ,候选基因的筛查等方面的工作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34.
目的:建立双重MSP-PCR检测Leber2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线粒体突变的方法。方法 收集视神经病变者109例,应用双重MSP-PCR分析其线粒体DNA11778和3460的突变情况,并用或序列测定比较分析。结果 用双重MSP-PCR分别检测出线粒体DNA11778和3460突变36例和1例,其正确率与SSCP及序列分析一致。结论双重MSP-PCR是检测线粒体DNA11778和3460突变的特异、简便的方法,适用于常规检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35.
36.
SO-Rb 50克隆株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特性动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SO-Rb50细胞系三个克隆株MC 2、MC 3、MC 4第11代和MC 3 -138代染色体畸变的差异及Rb-1基因突变的情况。 方法 对SO-Rb50建立的三个克隆细胞株第11代进行G-显带核型分析;用常规方法抽提三个细胞株的第11代和MC 138代基因组DNA,用PCR联合SSCP法,逐个外显子筛查其Rb1基因编码区及启动子。 结果 1. 三个克隆株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均有异常,出现不同类型的染色体畸变,13号染色体畸变仅见于个别核型且在三个克隆株中畸变情况不同。发现5个标记染色体M1,M2,M3,M4和M5,其中标记染色体M1出现频率最高,是由1号染色体长臂部分重复构成[t(1;1)qter-p35∷124-ter]。M4和M5为2号染色体的变化,是在该细胞系染色体变化动态研究中首次发现。2. 外显子24的SSCP电泳结果显示,MC4-11代细胞第2条单链泳动率比正常对照标本增快,单链数相同;MC4-138代细胞比对照多一条链。 结论 SO-Rb50细胞系至少存在两个不同克隆株,同一克隆株不同代数的细胞生物学特性有动态变化。13号染色体的畸变不是RB发生的唯一原因;1号染色体的变化与本细胞系的永生关系密切,其与RB发生、发展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 146-148)  相似文献   
37.
携带线粒体DNA11778突变者的视盘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携带 m t DN A 11778突变的 L 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L 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 O N )者视盘形态学特征。方法 携带 m t DN A 11778突变者 4 1例 82眼 ,分别来自 3 6个家系。其中 3 7例 71眼发生 L H ON ,11眼未发病。分析 82眼的视盘形态学特征。结果 患 L H ON的 71眼中 ,除 2眼表现正常外 ,其余 69眼的视盘在本院初诊时均有下列不同形态学特征性改变 :I型 2 2眼 :乳头充血 ,视盘表面及其周围微血管扩张、弯曲。 型 15眼 :除视盘颞侧有局限性扇型灰白萎缩外 (乳头黄斑束 ) ,其他方位局部或全部有 I型视盘改变。 型 19眼 :视盘颞侧局限扇形灰白萎缩 ,其他方位乳头形态基本正常。 型 13眼 :视盘弥漫灰白萎缩。在 LH ON病程不同阶段 ,其视盘的形态特征改变从正常到 型、 型、 型、 型的逐步发展过程 ,但由 型到 型所需的时间变异大。77%的 型视盘改变出现在发病 1个月内 ,而 77%的 型视盘改变出现在发病 6个月后。但也有在发病 3个月内出现 型视盘改变、而发病 1a后仍表现有 型视盘改变者。结论  L 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者视盘形态学改变分为 4型。随着本病的发生发展 ,其视盘的改变会出现从 I型到 、 、 型的变化。不同 LH O N患者出现不同型别视盘改变的时间跨  相似文献   
38.
目的 分析位于18p11.31的CETN1基因的碱基突变,探讨此基因是否为高度近视的致病基因及其单核苷酸多态(SNPs)与高度近视的关系.方法 收集157例高度近视患者的基因组DNA,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组)59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组)46例,散发患者(SF组)52例;以71例视力常人为对照组.采用PCR扩增、SacⅠ酶切、异源双链-单链构象多态性及测序等方法分析CETN1基因的编码外显子.结果在CETN1基因的编码区发现1个杂合型SNP:120C→T,F40F;Genbank未见报道.AD组、AR组及SF组的基因型组成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CETN1基因可能不是高度近视的致病基因,SNP120C→T与高度近视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9.
邓新国  张清炯  胡世兴  高杨  杨柳 《眼科学报》2006,22(4):275-278,279
目的:测定腹腔注射单次剂量的葛根素后不同时间点新西兰白兔眼房水、玻璃体中葛根素的浓度变化,探讨葛根素在兔眼房水和玻璃体中的药动学变化。方法:新西兰白兎随机分组,每只白兔腹腔注射葛根素80mg/kg,在用药前(0h)和用药后0.5、1、2、3、4、6、8、12、16、24h取房水液、玻璃体液,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进行测定。3P87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腹腔注射葛根素后,其浓度在正常新西兰白兔房水、玻璃体呈开放式二房室模型。理论值:高峰浓度(Cmax)分别为1.61、0.09μg/ml,达峰时间(tmax)为1.68、1.81h,半衰期t1/2α为1.36、1.05h,t1/2β为19.72、15.18h,清除率(CL)分别为2.17、12.43L/h。实测值30min分别为(0.78±0.29)μg/ml、(0.06±0.02)μg/ml,2h达高峰,分别为(2.32±0.15)μg/ml、(0.12±0.04)μg/ml,随后逐渐下降,6h后房水中葛根素含量降至0.57μg/ml,玻璃体为0.05μg/ml,16h后,葛根素在房水和玻璃体中的浓度降至0.03μg/ml或以下。结论:本方法灵敏、特异、准确和快速,可用于房水、玻璃体中葛根素浓度的测定;葛根素通过腹腔注射能透过血-眼屏障进入房水、玻璃体,进入房水的葛根素药量较大,进入玻璃体的药量有限。  相似文献   
40.
目的 观察葛根素对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ds小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抗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rds新生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从出生时开始,ip盐酸葛根素80mg/kg,每天2次,至生后35 d,对照组同时ip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用药后0、3、7、14、21、28、35d取眼球,立即经10%中性甲醛固定,常规病理切片.另取眼球经2.5%戊二醛溶液固定,电镜观察.用TUNEL,方法检测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Bcl-2在视网膜的表达.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经葛根素治疗后14、21、28、35 d,rds小鼠光感受器细胞层数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P<0.01).电镜结果显示,葛根素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7、14、21、28、35 d可减轻rds小鼠光感受器细胞及其外段盘膜部位的线粒体、盘膜和外界膜的破坏.rds小鼠经葛根素药物治疗后3、7、14、21、28、35 d,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在7、14、21、28、35 d,Bcl-2在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基质及其内外段的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 葛根素可减轻rds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病变,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及其内外段Bcl-2的表达延缓rds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