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062篇
  免费   11192篇
  国内免费   9011篇
耳鼻咽喉   985篇
儿科学   1083篇
妇产科学   1155篇
基础医学   13823篇
口腔科学   1942篇
临床医学   15420篇
内科学   16705篇
皮肤病学   1211篇
神经病学   6162篇
特种医学   4299篇
外国民族医学   78篇
外科学   11759篇
综合类   20782篇
现状与发展   40篇
一般理论   6篇
预防医学   7634篇
眼科学   3323篇
药学   12108篇
  93篇
中国医学   7103篇
肿瘤学   9554篇
  2024年   296篇
  2023年   1769篇
  2022年   3182篇
  2021年   6298篇
  2020年   4727篇
  2019年   4006篇
  2018年   4183篇
  2017年   3722篇
  2016年   3561篇
  2015年   5446篇
  2014年   6660篇
  2013年   5870篇
  2012年   8545篇
  2011年   9434篇
  2010年   5935篇
  2009年   4686篇
  2008年   6060篇
  2007年   5995篇
  2006年   5820篇
  2005年   5876篇
  2004年   3819篇
  2003年   3504篇
  2002年   3003篇
  2001年   2661篇
  2000年   2816篇
  1999年   3000篇
  1998年   1991篇
  1997年   2015篇
  1996年   1558篇
  1995年   1481篇
  1994年   1273篇
  1993年   799篇
  1992年   996篇
  1991年   799篇
  1990年   673篇
  1989年   630篇
  1988年   526篇
  1987年   451篇
  1986年   403篇
  1985年   298篇
  1984年   136篇
  1983年   117篇
  1982年   68篇
  1981年   73篇
  1980年   48篇
  1979年   54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41.
目的 前房注射卡波姆建立大鼠高眼压模型,观察卡波姆升眼压效果及对大鼠眼前节和视网膜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30只SD大鼠,注射前3 d早晚测量基线眼压。右眼定为实验眼,左眼定为对照眼,右眼放出房水后将30 μL的5 g·L-1卡波姆混悬液注入前房,每日早10时、晚22时在大鼠清醒状态下测量眼压。每周进行双眼眼前节照相并对比。4周末处死26只大鼠(另4只持续观察眼压变化至注射后9周)并取双眼眼球行HE染色,观察实验眼与对照眼视网膜形态,对比视网膜厚度及房角形态。结果 注射前,实验眼白天和夜间眼压分别为(11.10±0.90)mmHg(1 kPa=7.5 mmHg)和(11.92±1.07)mmHg,对照眼分别为(11.22±1.07)mmHg和(11.76±1.08)mmHg;实验眼与对照眼相比,白天、夜间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5);白天与夜间眼压相比,实验眼、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卡波姆在前房中呈现出弥散型和沉积型两种存在方式,弥散型和沉积型大鼠1周内眼压分别为(17.83±3.54)mmHg和(13.00±1.55)mmHg,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后第1天至第19天,实验眼与对照眼白天眼压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注射后第1天至第27天,实验眼与对照眼夜间眼压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验眼视网膜形态发生改变,注射后4周视网膜厚度为(254.70±21.80)μm,与对照眼的(346.73±24.63)μ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实验眼前房充满卡波姆及虹膜的混合成分,紧贴角膜内皮并延伸至房角,堵塞小梁网结构,正常虹膜形态消失;对照眼房角形态正常。结论 前房注射卡波姆建立大鼠高眼压模型,可维持高眼压4周以上,昼夜眼压差异较为明显,夜间眼压较白天更高,4周后视网膜出现高眼压损伤后的表现。  相似文献   
42.
43.
44.
目的:总结主动脉窦瘤破裂的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主动脉窦瘤破裂于我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30名患者资料。其中男性58例(44.62%),女性72例(55.38%),年龄32~75(52.72±13.87)岁。合并室间隔缺损55例(42.31%),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9例(30%),合并房间隔缺损12例(9.23%),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8例(6.15%),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6例(4.62%),合并主动脉夹层1例(0.77%),合并其他心脏疾病9例(6.92%);破裂开口起源于右冠窦119例,起源于无冠窦11例。所有患者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中,2例患者围术期死亡,余128例患者随访5个月至5年,术后心功能恢复至I-II级。结论:一旦发现主动脉窦瘤破裂,应积极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45.
46.
目的:建立大黄特征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相关联的二维指纹图谱,研究大黄抗氧化活性物质。方法:利用高效液相多检测器联用的抗氧化活性成分在线检测体系,对大黄中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共鉴定出大黄中化学成分15种;其中8种具有抗氧化活性;然后采用清除效率为指标对各活性成分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结果发现化合物葡萄糖紫丁香酸、腺嘌呤、没食子酸、儿茶素或表儿茶素、双花母草素、2-O-桂皮酰-没食子酰葡萄糖等具有较强的清除ABTS·+的活性,而蒽醌类成分对ABTS·+的清除作用较弱。结论:采用HPLC-ABTS-DAD-Q-TOF/MS对大黄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进行快速分析鉴定,初步阐明大黄在抗氧化环节起作用的效应物质。  相似文献   
47.
48.
49.
艾灸作为中医学最古老的疗法之一,作用多样,应用广泛,疗效显著。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灸法的认识逐渐深入,其中艾烟的相关研究也硕果累累,其安全性广受关注。通过对艾烟作用和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进行归纳分析,以期为艾灸临床安全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