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17篇
  免费   4875篇
  国内免费   2702篇
耳鼻咽喉   458篇
儿科学   708篇
妇产科学   293篇
基础医学   2797篇
口腔科学   828篇
临床医学   5311篇
内科学   3690篇
皮肤病学   578篇
神经病学   993篇
特种医学   1895篇
外科学   4182篇
综合类   12889篇
现状与发展   15篇
预防医学   5150篇
眼科学   626篇
药学   5862篇
  92篇
中国医学   4875篇
肿瘤学   2552篇
  2024年   186篇
  2023年   617篇
  2022年   1516篇
  2021年   1957篇
  2020年   1684篇
  2019年   903篇
  2018年   999篇
  2017年   1382篇
  2016年   1049篇
  2015年   1806篇
  2014年   2434篇
  2013年   3079篇
  2012年   4429篇
  2011年   4446篇
  2010年   4077篇
  2009年   3556篇
  2008年   3840篇
  2007年   3689篇
  2006年   3269篇
  2005年   2462篇
  2004年   1686篇
  2003年   1399篇
  2002年   1105篇
  2001年   929篇
  2000年   674篇
  1999年   260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72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在广泛文献检索基础上,文章对生铁落的种属、成分、药理及临床应用等进行了概述,为深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992.
??OBJECTIVE To chemically modify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with 6-O-quaternized chitosan. METHODS 2,3-Epoxypropyl tr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 was grafted to reactive C6-OH of chitosan to obtain O-(2-hydroxyl) propyl-3-trimethyl ammonium chitosan chloride (O-HTCC). O-HTCC was covalently coupled to SOD via EDC/NHS-mediated reaction,followed by purification on DEAE Sepharose fast flow column. The conjugates were analyzed by SDS-PAGE, HPLC,and circular dichroism. The enzyme activity of the conjugates was determined using pyrogallol autoxidation assay. RESULTS SOD was successfully modified by O-HTCC at an efficiency of 90%. The homogeneous conjugates showed similar secondary structure and retained 81.1% of enzyme activity compared with native SOD.CONCLUSION SOD can be efficiently modified by O-HTCC to prepare O-HTCC-SOD conjugates with high activity retention rate.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研究夹竹桃花脂溶性成分的提取工艺、组成成分及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GC-MS分析组成成分,滤纸片扩散法和二倍连续梯度稀释法分析抑菌活性,并测定抗氧化活性。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索氏提取4 h,连续提取4次,料液比1∶ 15,得率9.16%,比优化前提高了13.09%。脂溶性成分含有烷烃类、醛类和酯类等30种化合物,具有还原能力和清除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的能力,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22,1.72,0.75,1.96 g·L–1,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2.34,2.84,1.88,3.32 g·L–1结论 脂溶性成分最佳提取工艺得率为9.16%,以烷烃类、醛类、酯类为主,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可为夹竹桃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中医药防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思路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文旨在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通过对CSA发病机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回顾、归纳与分析,探讨中医药防治本病研究的物质基础,以期明确研究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丹参川嗪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肺性心脏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注射丹参川穹嗪注射液,两周为一疗程。结果观察组呼吸频率、动脉血氧气压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均有明显好转。结论丹参川穹嗪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较好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3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临床特点、神经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 和结果.结果 全部病例均采用钻单孔血肿腔冲洗加引流术,患者颅内高压、脑受压的症状、体征,均在术后24 h内明显好转.术后未有气颅、再出血、感染、癫痫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只要明确诊断,选择钻单孔冲洗引流血肿液,置换入生理盐水,可以有效地避免复发、气颅、颅内出血、脑脊液漏等并发症,一般均能取得良好预后.钻单孔冲洗引流术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针刺加TDP照射方法对于子宫腺肌症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加TDP照射方法治疗本病,选取太冲、太溪、三阴交,点刺合谷,腰腹发凉者加TDP神灯照射,并评定疗效。结果:23例患者中治愈16例,好转7例,无效0例,有效率100%。结论:针刺加TDP照射方法对于子宫腺肌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在深圳市一起本地传播COVID - 19聚集性疫情溯源调查中,对重点涉疫人群开展抗体检测,帮助明确疫情扩散范围,追踪可能的源头。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大数据手段锁定重点涉疫人群,除对其开展SARS - COV - 2核酸检测外,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抗体,对阳性者进一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中和抗体检测,判断其在疫情传播中的作用。结果 该疫情的9名个案在病程中均检测到IgM抗体、IgG抗体阳性。5 606名涉疫人员检测了抗体,26人阳性,初筛阳性率为0.47%,其中11人IgG抗体阳性,15人IgM抗体阳性;但中和抗体实验和核酸检测均阴性。3人曾经出现过呼吸道症状,均否认与深港货车司机、国外入境人员、冷冻进口货物和发热呼吸道病例接触史。某口岸附近小区阳性率高于其他场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29,P = 0.004)。结论 通过核酸和抗体检测结果可判断,本起疫情传播范围较为局限;化学发光抗体检测法有一定假阳性率,可以作为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调查的辅助方法,对有流行病学史的涉疫人员进行筛查,但不宜对一般人群进行大规模筛查。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分析胺碘酮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伴房颤发作患者23例,在房颤发生时均给予首剂胺碘酮(3-5)mg/kg治疗。结果23例患者中17例(73.91%)转复为窦性心律。用药前后的心电图检测指标及血压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室率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转复率I、Ⅱ级复率(17/19)89.47%,III、IV级复率(1/4)25.0%。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考察共轭亚油酸改善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动物进行实验验证。方法 借助Swiss Target Prediction、STITCH数据库获取共轭亚油酸的作用靶点,DisGeNET、GeneCards、TTD数据库检索与特应性皮炎相关的靶标,利用Venny 2.1.0工具获取共轭亚油酸与特应性皮炎的交集靶点。采用STRING 11.0数据库联用Cytoscape 3.9.0软件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共轭亚油酸改善特应性皮炎的核心靶点,并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将32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共轭亚油酸(100 mg/kg)组和地塞米松(0.1 mg/kg)组,每组8只。采用局部涂抹2,4-二硝基氟苯(DNFB)建立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并比较各组小鼠皮损评分、皮肤组织病理学形态以及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进一步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小鼠皮损中核心靶点PPARG的表达情况。结果 网络数据库共筛选出共轭亚油酸作用靶点108个,特应性皮炎相关靶点基因1 708个,取交集后得到48个共轭亚油酸可能作用的特应性皮炎靶点。核心靶点与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共轭亚油酸主要作用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G)、脂联素基因(ADIPOQ)等核心靶点及PPAR信号通路改善特应性皮炎皮损症状。动物实验结果发现,与模型组比较,共轭亚油酸组小鼠皮损评分显著降低,炎症细胞或肥大细胞的浸润明显减轻,Th1/Th2型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则发现,共轭亚油酸能显著性上调特应性皮炎小鼠皮损中PPARG的表达。结论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初步验证了共轭亚油酸对特应性皮炎的改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共轭亚油酸后续深入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