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25篇
  免费   817篇
  国内免费   403篇
耳鼻咽喉   38篇
儿科学   132篇
妇产科学   31篇
基础医学   570篇
口腔科学   191篇
临床医学   1003篇
内科学   854篇
皮肤病学   67篇
神经病学   156篇
特种医学   311篇
外科学   595篇
综合类   2261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065篇
眼科学   82篇
药学   1060篇
  8篇
中国医学   807篇
肿瘤学   313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248篇
  2021年   285篇
  2020年   255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265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351篇
  2014年   412篇
  2013年   521篇
  2012年   792篇
  2011年   827篇
  2010年   791篇
  2009年   682篇
  2008年   679篇
  2007年   696篇
  2006年   577篇
  2005年   499篇
  2004年   318篇
  2003年   215篇
  2002年   191篇
  2001年   171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COX-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和蛋白表达与胃黏膜病变的关系,并对其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 以1201例患有不同胃黏膜病变的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榆测COX-2表达,用亚硫酸氢钠-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对COX-2启动子甲基化率进行定量分析,采用13C尿素呼气实验(13C-UBT)对幽门螺旋杆菌(H priori)感染状况进行测定.结果 COX-2甲基化率中位数随胃黏膜病变的加重逐渐升高,在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SG/CAG)、肠上皮化生(IM)及不确定性异型增生和异璎增生(Ind DYS/DYS)病变中分别为10.6%、11.8%、13.8%,各病变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12,P=0.016).分层分析显示,在H pylori感染阴性病例中,COX-2甲基化率仍随病变加重明显升高,在SG/CAG、IM、Ind DYS/DYS病变中其中位数分别为8.8%、10.6%、14.1%(X2=6.629,P=0.036).进一步分析发现,COX-2甲基化率随着COX-2表达强度的增强而降低,由COX-2弱阳性表达的13.3%降至强阳性表达的7.6%(X2=10.400,P=0.015).结论 COX-2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与胃黏膜病变程度及H pylori感染状况密切相关,并与COX-2表达强度呈负相关,说明COX-2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可能在胃黏膜病变的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游离阑尾倒置与脐吻合作输出道的可控回肠膀胱术在膀胱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3例膀胱移行上皮癌,均为多发、浸润肿瘤。男2例,女1例。年龄52-64岁,平均58岁。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采用带血管蒂游离阑尾倒置与脐吻合作输出道,行可控回肠膀胱术。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3例均获随访,时间分别为8个月、15个月、26个月,效果满意,脐部造口隐蔽,导尿管插管排尿通畅,无尿外溢,1例有轻度双肾积水,血肌酐、尿素氮均正常。结论:带血管蒂游离阑尾倒置与脐吻合作输出道的可控回肠膀胱术是一种治疗中、晚期膀胱癌的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3.
目的将微波辅助提取新技术应用于茯苓水溶性多糖的提取,寻求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均匀优化设计试验条件,以苯酚-硫酸法测定样品中多糖含量。对超声辅助提取和传统水提法比较,并对水解前后的微波提取多糖衍生物用毛细管电泳检测。结果最佳提取条件:时间为18min;固液比为1:50;微波占空比42%,此时提取率为2.792%。优于传统。结论微波辅助提取速度更快、提取效率更高;毛细管电泳检测表明微波提取茯苓多糖过程合理,能得到较理想的提取物。  相似文献   
34.
奇奥心血丹滴丸对麻醉犬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奇奥心血丹滴丸对麻醉犬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方法3%戊巴比妥钠静脉麻醉,颈总脉插管及左心室插管,测量血压、心率、心输出量、左室内压、左室舒张末压、±dp/dtmax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奇奥心血丹滴丸可明显降低血压、心率、心输出量、左室内压、±dp/dtmax.结论奇奥心血丹丸具有负性频率、负性肌力及降低血压等作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对培养的兔脂肪细胞表达组织因子(TF)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影响.方法取正常兔脂肪组织分离培养脂肪细胞,以不同浓度(分别为0,1,10和100μmol/L)非诺贝特孵育兔脂肪细胞24 h后收集细胞.RT-PCR测定脂肪细胞TF和PAI-1 mRNA表达.用ELISA方法测定TF和PAI-1浓度.结果不同浓度非诺贝特均可抑制兔脂肪组织细胞TF和PAI-1的表达和蛋白产生,其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增强.在非诺贝特10μmol/L培养时兔脂肪细胞TF和PAI-1 mRNA分别为(0.504±0.016)和(1.500±0.096),明显低于对照[分别为(0.579±0.018)和(1.607±0.063),均P<0.01].在非诺贝特100μmol/L培养时兔脂肪细胞TF和PAI-1 mRNA分别为(0.451±0.023)和(1.269±0.084),与对照比显著降低(均P<0.001).结论非诺贝特能抑制兔脂肪细胞TF和PAI-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提示非诺贝特可能具有独立于降脂作用外的抗血栓作用.  相似文献   
36.
目的总结贵州省龙里县20年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地氟病)防治效果,为今后地氟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资料回顾性方法,分析近20年来龙里县在防治地氟病工作中,开展流行病学凋查、国家投入为主改良炉灶降氟和开展健康教育干预防治地氟病3个阶段的监测结果。结果①煤、玉米和辣椒含氟量分别超过了900、200、400 mg/kg,水氟正常(<1 mg/L)。②以国家投入为主改良炉灶降氟效果明显好转,但诱发不少消极因素。③健康教育干预后村民防治地氟病知识知晓率和行为转变率增高,学生氟斑牙指数由原来的2.59下降为1.60,尿氟由原来的2.41 mg/L下降至1.45 mg/L。结论龙里县地氟病发生主要是村民不良健康生活习惯引起,以国家投入为主改良炉灶降氟收效甚微,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是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防治地氟病投入少、见效快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37.
茶叶多糖是一种复合杂多糖,具有许多生物活性。作者系统地介绍了茶叶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纯度鉴定及相对分子质量测定的方法,以及其含量和组成、理化性质、化学结构及空间构象、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上述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38.
腹腔镜和开腹肝切除对机体肝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腹腔镜肝切除(LH)和开腹肝切除(OH)两种手术方式对机体肝脏功能的影响,评估LH的创伤反应。方法 将8个月内收治的40例行肝切除患者,随机分为LH组和OH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部分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术后ALT,AST和LDH均迅速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而且OH组明显高于LH组。两组手术前后ALP及γ—GT变化不大,但术后该两指标值OH组明显高于LH组。两组术后TBIL和DBIL均有所增高,但相差不明显,而与术前比较,OH组升高幅度大于LH。结论LH对肝功能的影响小于OH,提示LH对机体的创伤小于OH,有利于减少LH术后肝衰竭。  相似文献   
39.
异丙酚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异丙酚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MECT)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34例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组和硫喷妥钠组 ,每组 17例 ,每例完成 1个疗程 6次MECT治疗 ,每组完成 10 2人次治疗 (n =10 2 )。每次治疗时 ,异丙酚组给予异丙酚静脉麻醉 ,硫喷妥钠组给予硫喷妥钠静脉麻醉 ,全麻诱导后皆静注琥珀酰胆碱 ,待肌肉松弛后行MECT治疗。全程监测患者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脉搏 ,并观察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 ,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 :与硫喷妥钠组相比 ,异丙酚组自主呼吸恢复快 ,苏醒快 ,无咳嗽 ,呃逆 ,呕吐等不良反应 ,两组差异显著。而异丙酚组注射点疼痛发生率显著高于硫喷妥钠组。结论 :在MECT中应用异丙酚静脉麻醉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周期性区域阻断大剂量动脉灌注化疗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9例骨肉瘤患者周期性区域阻断大剂量动脉灌注化疗前活检病理标本和化疗后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分别应用DNA原位末端标记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骨肉瘤细胞凋亡及Survivin蛋白表达,同时记录患者化疗前后的临床疼痛症状、邻近关节功能及患肢瘤体的最大周径。结果 化疗后骨肉瘤细胞凋亡指数为15.47%,明显高于化疗前的7.21%。化疗后Survivin阳性表达率(42.1%)较化疗前(78.95%)明显减少,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邻近关节功能改善。瘤体最大周径缩小。结论 周期性区域阻断大剂量动脉灌注化疗可以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的增加。降低骨肉瘤组织Survivin蛋白的表达,是骨肉瘤综合治疗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