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684篇
  免费   7125篇
  国内免费   4329篇
耳鼻咽喉   625篇
儿科学   665篇
妇产科学   458篇
基础医学   6099篇
口腔科学   1540篇
临床医学   7973篇
内科学   7024篇
皮肤病学   660篇
神经病学   2516篇
特种医学   2430篇
外国民族医学   28篇
外科学   6377篇
综合类   13845篇
现状与发展   21篇
一般理论   6篇
预防医学   5243篇
眼科学   1477篇
药学   6965篇
  106篇
中国医学   4747篇
肿瘤学   4333篇
  2024年   201篇
  2023年   979篇
  2022年   2197篇
  2021年   3615篇
  2020年   2996篇
  2019年   2159篇
  2018年   2159篇
  2017年   2364篇
  2016年   2078篇
  2015年   3252篇
  2014年   4018篇
  2013年   4030篇
  2012年   6000篇
  2011年   6281篇
  2010年   4637篇
  2009年   3867篇
  2008年   4305篇
  2007年   3767篇
  2006年   3340篇
  2005年   2719篇
  2004年   1759篇
  2003年   1427篇
  2002年   1062篇
  2001年   823篇
  2000年   759篇
  1999年   572篇
  1998年   305篇
  1997年   277篇
  1996年   230篇
  1995年   193篇
  1994年   142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93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3篇
  192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重复性搬举作业所致背部肌肉疲劳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应用表面肌电信号 (SEMG)技术对重复性搬举所致的竖脊肌疲劳进行评价。方法 通过对 13名自愿者 10 0次搬举 8kg负荷至腰部高度的EMG波幅分析和搬举前后 2次静态实验EMG信号快速傅立叶转换 (FFT)后的频谱变化分析对竖脊肌疲劳进行评估。结果  10 0次动态搬举过程中 ,随着时间的延长 ,EMG平均波幅逐渐上升 ,T10右竖脊肌和L3左竖脊肌平均波幅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P <0 .0 1) ;而T10左竖脊肌和L3右竖脊肌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中频截距在T10右竖脊肌、T10左竖脊肌、L3右竖脊肌、L3左竖脊肌均有下降。T10右竖脊肌中频截距下降了2 .0 % ,与搬举前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T10左竖脊肌、L3右竖脊肌和L3左竖脊肌分别下降了10 .9%、2 9.9%、2 7.9% ,与搬举前的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P <0 .0 1)。 10 0次搬举后平均功率频率截距在L3左竖脊肌下降了 9% ,与搬举前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其他部位下降不明显。结论 重复性的搬举可导致竖脊肌疲劳 ,L3部位比T10部位更容易疲劳 ;用中频截距的下降评价肌肉疲劳比用平均功率频率截距下降更敏感。  相似文献   
992.
出生缺陷对中国围产儿死亡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1990~2001年期间中国围产儿死亡率以及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变化趋势,探讨出生缺陷对围产儿死亡的影响。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28周到产后7天住院分娩的围产儿。把资料按出生地分为城乡两组,按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分为沿海、内地、边远地区三组,调查围产儿死亡率和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结果 中国围产儿死亡率由1990年的22.85‰下降到2001年的13.26‰,呈下降趋势;死胎死产率和早期新生儿死亡比例也呈下降趋势。同期围产儿出生缺陷死亡专率呈下降趋势,但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却逐年上升;在城镇和乡村以及沿海、内地、边远三类地区中都观察到同样变化趋势,1996~2001年间趋势更为明显。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发生率城镇高于乡村,沿海和内地高于边远地区。结论 出生缺陷在死亡围产儿中的比例逐年上升,成为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3.
北京市青少年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目的 评价青少年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的流行病学效果。方法 收集接种人群历年的接种报告、现场调查该人群的乙肝血清学流行率以及疫苗接种情况,分析接种疫苗前、后历年来乙肝发病的疫情报告,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乙肝表面抗原(HBsAg)、抗-HBs和抗-HBc,并与接种前期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青少年接种乙肝疫苗后,其乙肝发病率由接种前期的12.11/10万~16.89/10万降至1.78/10万~10.95/10万(X~2=10.71~60.45,P<0.01),HBsAg携带率由6.34%降至1.37%,下降约80.00%(X~2=14.16,P<0.01)。结论 青少年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肝感染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分析自临床分离的产SHV型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s,BLA)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SHV型BLA耐药基因序列并确定其所产BLA耐药基因亚型。方法 在2000年7月至2002年12月间从临床分离60株鲍曼不动杆菌,经药敏试验、超广谱β-内酰胺酶(FSBLs)表型确证试验和SHV型BLA耐药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筛选出2株具有多重耐药特性、SHV基因型均阳性的分离株(HZ02、HZ10株),对耐药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在2001年6月至2002年1月间分离到的18株(30.0%)鲍曼不动杆菌质粒上携带SNV型BLA耐药基因;NZ02株和NZ10株的SHVPCR扩增阳性,其基因片段分别含825个和833个核苷酸,与Nuesch-lnderbinen等首先发现的SHV-12亚型ESBLs编码基因序列(GenBank注册号:X98105)完全相同。结论 30.0%鲍曼不动杆菌质粒上携带SHV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并引起一次医院感染爆发。同时证实在我国浙江省湖州地区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中存在产SHV-12亚型ESBL_s耐药基因菌株。  相似文献   
995.
日本的医疗纠纷处理与防范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日本的医疗纠纷一直较少,但近几年有增加的趋势.文章对日本医疗纠纷的处理及防范机制进行了详尽的汇总,日本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有3种:当事人对话协商、法院诉讼和日本医学协会(JMA)的处理程序.其中的JMA责任保险处理程序很有特色.近几年,日本学者对如何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提出了许多实用的观点.在思考、借鉴日本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我国有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比较心脏瓣膜手术中采用HTK液与含血停搏液对心肌的保护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3月-2018年4月行心脏瓣膜手术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5例术中采用单次灌注HTK液(HTK组),25例采用多次灌注1∶4含血停搏液(BC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术前HTK组的心脏彩超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大于BC组(P<0.01);术后第1天HTK组的血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及肌钙蛋白I(TnI)低于BC组(P<0.01)。两组患者的术中体外循环转流时间、心脏停搏液灌注量、主动脉阻断时间、后并行时间、主动脉开放后自动复跳率、术后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多巴胺使用时间、术后病房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HTK组的主动脉阻断时间与术后第1天CK|MB值(R=0.604,P<0.01)及TnI值(R=0.558,P<0.05)有明显相关性。结论HTK液在心脏瓣膜手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优于含血停搏液。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评估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对脊柱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并经手术病理和(或)临床随访证实的127例脊柱病变的病例资料,活检部位包括颈椎5例、胸椎50例,腰椎58例、骶椎14例,所有活检标本送病理科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所有病例通过后续手术病理和(或)临床随访确定最终诊断,以此为标准评价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的准确率;计算不同影像学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及特异性,并与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相比较。结果    127例穿刺活检术活检成功率为99.21% (126/127),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穿刺活检获得明确诊断119例(恶性病变56例,良性病变63例),7例无法明确诊断或出现阴性结果。经随访和(或)手术病理证实,最终确诊127例中良性病变67例,恶性病变60例。穿刺活检总的诊断准确率为92.06%(116/126),恶性和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33% (56/60)和90.91% (60/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863);穿刺活检术前单纯CT、MRI和核医学影像检查对脊柱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9.54%、68.48%和75.64%,均明显低于CT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准确率。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脊柱穿刺活检具有安全、有效、微创、准确率高等特点,可弥补单纯影像学诊断准确率偏低的局限性,是确诊脊柱病变的良好活检方式。  相似文献   
998.
999.
目的 观察中药复方清肾颗粒对于慢性肾衰竭湿热证患者肾功能及血清α-平滑肌动蛋白和E-钙粘蛋白的影响。方法 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慢性肾衰竭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清肾颗粒口服,疗程12周。观察2组中医证候疗效及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清α-平滑肌动蛋白(α-SMA)、E-钙粘蛋白(E-cadherin)水平变化。结果 研究最终完成68例(治疗组、对照组各34例)。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及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Scr、eGFR水平明显改善(P<0.05),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清α-SMA、E-cadherin水平下降(P<0.05),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组患者服用清肾颗粒后未出现药物不良副作用。结论 清肾颗粒能够减轻慢性肾衰竭湿热证患者临床症状,降低Scr水平,同时下调慢性肾衰竭湿热证患者血清α-SMA、E-cadherin水平,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利用心脏磁共振组织追踪技术(CMR-tissue tracking)探讨自发性2型糖尿病(T2DM)恒河猴双心室的心肌形变特征。  方法  选取12只雄性自发性T2DM恒河猴以及9只年龄、性别及体质量匹配的健康恒河猴,排除高血压、心肌梗死;测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血脂水平;行CMR扫描覆盖左、右心室的电影序列,使用常规心功能分析及CMR-tissue tracking后处理评价双心室的心功能以及心肌形变。  结果  T2DM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增高,两组间体质量、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功能分析显示T2DM组双心室射血分数均无显著降低;组织追踪结果显示右室自由壁的收缩形变参数〔包括径向及环向应变峰值(Err、Ecc)、收缩期应变率峰值(SSRR、SSRC)的大小〕均明显降低,舒张形变参数〔包括径向、环向和纵向舒张期应变率峰值(DSRR、DSRC、DSRL)的大小〕均显著降低;而左室的收缩形变参数〔径向及环向应变峰值(Err、Ecc)〕以及舒张形变参数〔径向舒张期应变率峰值(DSRR)〕显著降低。  结论  CMR-tissue tracking技术能发现自发性T2DM恒河猴的右心室与左心室同时存在收缩及舒张形变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