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90篇
  免费   3335篇
  国内免费   1967篇
耳鼻咽喉   220篇
儿科学   665篇
妇产科学   166篇
基础医学   2183篇
口腔科学   536篇
临床医学   3916篇
内科学   2550篇
皮肤病学   408篇
神经病学   590篇
特种医学   1310篇
外科学   3131篇
综合类   9536篇
现状与发展   11篇
预防医学   4015篇
眼科学   311篇
药学   3934篇
  43篇
中国医学   3383篇
肿瘤学   1584篇
  2024年   124篇
  2023年   366篇
  2022年   1061篇
  2021年   1260篇
  2020年   1090篇
  2019年   585篇
  2018年   631篇
  2017年   877篇
  2016年   624篇
  2015年   1242篇
  2014年   1669篇
  2013年   2077篇
  2012年   3010篇
  2011年   3271篇
  2010年   2953篇
  2009年   2664篇
  2008年   2822篇
  2007年   2657篇
  2006年   2377篇
  2005年   1899篇
  2004年   1318篇
  2003年   1104篇
  2002年   898篇
  2001年   817篇
  2000年   574篇
  1999年   230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6篇
  1963年   5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8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8岁,歼-8飞行员,飞行时间760h。因“发热1周”于2006年5月30日来我院。患者2006年5月20日到西北出差,5月23日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5℃,服用“扑热息痛片”后可暂降至正常,在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7.8×109/L,胸片未见异常,予以“青霉素、双黄连”静脉点滴1周后无明显效果。发病过程中无咳嗽咳痰、咽痛和盗汗等症状,发热第1天大便2次,为成形便,无腹痛。否认不洁饮食史,单位同事及家属无发热、腹泻等类似表现。否认蚊虫叮咬史。查体:体温38.5℃,脉搏70次/min,精神状态尚可,无高热萎靡。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及出…  相似文献   
102.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肱骨近端复杂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伴有全身性疾病的高龄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患者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术中操作与术后康复的特殊性及手术的可能性。方法 2002年10月~2005年2月对8例68岁以上肱骨近端四部分复杂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患者均伴有内科疾病,合并两种以上疾病者3例,对所有伴发疾病进行手术前、后内科系统处理,并有针对性地注意术中操作与术后康复指导。结果术后原有合并症均得到控制。所有患者获3~30个月随访。参照美国加州洛杉矶关节成形改良评分系统(SSMH)综合评分:优1例,良5例,中1例,差1例。8例患者疼痛方面得分平均为9.5分,功能方面得分为8.0分,肌力和运动方面得分为7.5分。结论 对有伴发疾病的高龄肱骨近端复杂四部分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虽存在较大风险,但只要认真处理伴发疾病,有针对性地注意术中操作与术后康复指导,可以平稳渡过手术期,并可提高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表现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共32例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表现,采用可脱性球囊微导管技术经股动脉途径闭塞颈内动脉破口处或破口处患侧颈内动脉主干。结果28例一次性治愈;4例术后16~48h因球囊发生早泄移位复发,经再次以可脱性球囊栓塞后治愈。本组有28例(87.5%)闭塞了瘘口,颈内动脉主干保持通畅;4例同时闭塞了瘘口及颈内动脉主干。27例获随访(术后6个月~5.2年),无复发。结论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技术是治疗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4.
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再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再手术治疗的方式和注意事项。[方法]对20例再手术治疗的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综合分析FBSS患者的病史、体征、影像学表现以及术中探查结果等资料。术中行硬膜囊和神经根减压以及自体骨植骨融合,其中12例腰椎失稳的患者辅以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术后进行一定的康复锻炼。[结果]术中损伤神经根1例,术后暂时性的脑脊液漏3例。治疗效果参照Ragab的评估标准进行综合评估。本组20例患者,治疗效果优12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结论]FBSS是一多病因多表现的综合征,术前应当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寻求病因,制订适宜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5.
狂犬疫苗免疫后早期血清学抗体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接种狂犬病疫苗人群不同时期抗体产生情况,探讨最佳检测时间。方法用ELISA法检测人用狂犬病纯化疫苗接种者血清狂犬病毒抗体。结果对完成全程免疫后第7d、第14d和第30d的血清进行检测,第7d和第14d检出的抗体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现行国产狂犬疫苗的保护性不断提高,早期检测抗体对及时发现免疫失败者、降低发病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6.
定向皮肤扩张器在面颈部瘢痕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付时章  殷国前  杨晓楠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3):276-278,i0004
目的:探讨定向扩张器在治疗面颈部瘢痕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至2004年用定向扩张器治疗48例面颈部瘢痕患者。手术分两期:先于瘢痕附近正常皮下置入定向扩张器,皮肤充分扩张后行扩张器取出、瘢痕切除、局部皮瓣转移。结果:48例患者共治疗56处瘢痕,置入扩张器60个,一次修复最大面积为12cm×16cm,除5例遗留部分瘢痕经第二次皮肤扩张修复外,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扩张期并发症18处(30%),以扩张器外露最多见。结论:定向皮肤扩张器在面颈部瘢痕治疗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但应重视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7.
付秀虹 《中原医刊》2003,30(11):5-6
目的:探讨改进的微波辐射器探头治疗宫颈糜烂的疗效。方法:将微波辐射器探头由双直线形、双针形、单针形等点线状改进成为“单舌形”和“双舌形”两种弧形平面探头,用于治疗宫颈糜烂。分析1999-2002年450例宫颈糜烂治疗资料,其中300例经微波治疗(A组),150例经C02—激光治疗(B组),随访1—3个月。结果:两组治疗后3个月内A组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P<0.005),总有效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25)。两组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比较:术中宫颈创面出血A组明显低于B组(P<0.005),术中腹痛、脱痂期出血量、术后局部感染率方面两组相似。结论:所改进的微波辐射器探头治疗宫颈糜烂治愈率高,操作安全,术后并发症少,医患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β-catcnin在早期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9例早期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β-catenin的表达情况。结果:39例早期胃癌中有20例存在β-catenin的异常表达,表现为细胞膜的表达缺失及细胞质和细胞核中表达增强。早期胃癌中β-catenin表达阳性率为51.28%。结论:在早期胃癌中存在β-catenin的异常表达,β-catenin的异常表达可能在早期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能是胃癌发生的一个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 (TNFRⅡ )外显子 6基因多态与华东地区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 (PCR -RFLP)方法对 34例SLE患者和 66例健康对照进行TNFRⅡ外显子 6基因分型。结果 在SLE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 ,TNFRⅡ外显子 6R等位基因频率(35 3 % /2 1 2 % ;OR =2 0 3 ,95 %可信限 :1 0 1~ 4 0 8;χ2 =4 63 ,P =0 0 31 )与基因型频率 (67 6 % /37 9% :OR =3 43 ,95 %可信限 :1 32~ 9 0 6 ;χ2 =7 97,P =0 0 0 5)均不同。结论 TNFⅡ外显子 6基因多态可能与华东地区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有关 ,携带R等位基因的个体发病危险增加  相似文献   
110.
CT重建椎弓根轴线投影点定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椎弓根螺钉最佳入钉点,提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高速螺旋CT共扫描检查40例国人的200个L1~L5脊椎。重建后测量400个椎弓根的入点坐标(x,y),即椎弓根轴线在椎骨后表面的投影点与后正中线的距离(x)及与横突中线的垂直距离(y)。结果:x坐标从L1~L5逐渐增大,男性大于女性(P<0.05);y坐标从L1到L4逐渐下移,在L4与横突中线接近重叠,但L5突然上升,与L2节段水平相当,L1~L5y坐标基本上都在横突中线以上,但每组数据变异较大。就y坐标而言,椎弓根轴线投影点与传统入点比较均有差异。结论:横突中线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重要参照标志,但椎弓根轴线投影点并不在横突中线上,不同个体、节段之间y坐标存在的较大差异是高误置率发生的重要原因。对个体而言,术前常规通过CT测量椎弓根轴线在椎骨后表面的投影点数据对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