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0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郭应信  殷国前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4):1547-1547
各种先天或后天因素均可造成一侧上唇局部萎缩畸形而影响面容。由于上唇组织特殊的颜色、质地和结构均无法用其它组织替代,修复颇感困难,传统方法均需两次手术方能完成。我们应用腹部皮下组织瓣+V-Y成形术修复上唇萎缩,一期修复一侧上唇萎缩畸形1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背景:一般认为天然水蛭素能够提高淤血皮瓣的成活率与其抗血栓、抗凝血酶有关,但其抗炎、抗氧化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晰。重组水蛭素效果与天然水蛭素的差异也未有深入研究。目的:探索天然、重组水蛭素对大鼠随意皮瓣淤血模型存活保护机制。方法:Wistar大鼠30只,背部设计随意皮瓣10cm×3cm制成淤血模型。皮瓣随机分为天然水蛭素组、重组水蛭素组和对照组,均于术后即刻、第3,5天注射在距皮瓣末端1.5cm和3.0cm处分别注射5U天然水蛭素、5U重组水蛭素和相同剂量生理盐水。观察术后第7天的皮瓣成活率、皮瓣组织细胞形态学改变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内皮素水平。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天然、重组水蛭素组皮瓣成活率高,皮瓣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明显增多,内皮素、丙二醛水平减少。且天然水蛭素效果优于重组水蛭素。说明水蛭素能够提高随意皮瓣的成活率、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减低皮瓣的坏死率、丙二醛、内皮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表明皮肤扩张术应用逐渐广泛,但非定向、定向扩张器扩张后皮瓣回缩趋势及对基底压迫影响至今少有报道。 目的:通过比较非定向、定向扩张器扩张后皮瓣回缩趋势,观察其疗效,评价定向扩张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对应用皮肤扩张术治疗面颈部病灶的患者126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非定向、定向扩张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差异,观察非定向、定向两种扩张方法的皮肤组织学改变。 结果与结论:两种扩张方式使扩张器表面皮肤表皮细胞及纤维包膜组织增殖;部分成纤维细胞在真皮层可转化为具有收缩功能的肌成纤维细胞。定向扩张组相对于非定向扩张组具有扩张时间短、扩张次数少、疗效好等优点。两种扩张术对皮肤软组织的病理组织结构改变相似,未发现定向扩张术因单向扩张对皮肤软组织造成更严重损伤及扩张越快挛缩越严重的病理组织学表现。结果提示,临床中定向扩张器相对于非定向扩张器扩张效率高、对基底压迫小、疗程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修复面颈部体表病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定向与非定向皮肤扩张的临床应用及组织学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研究表明皮肤扩张术应用逐渐广泛,但非定向、定向扩张器扩张后皮瓣回缩趋势及对基底压迫影响至今少有报道.目的:通过比较非定向、定向扩张器扩张后皮瓣回缩趋势,观察其疗效,评价定向扩张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应用皮肤扩张术治疗面颈部病灶的患者126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非定向、定向扩张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差异,观察非定向、定向两种扩张方法的皮肤组织学改变.结果与结论:两种扩张方式使扩张器表面皮肤表皮细胞及纤维包膜组织增殖;部分成纤维细胞在真皮层可转化为具有收缩功能的肌成纤维细胞.定向扩张组相对于非定向扩张组具有扩张时间短、扩张次数少、疗效好等优点.两种扩张术对皮肤软组织的病理组织结构改变相似,未发现定向扩张术因单向扩张对皮肤软组织造成更严重损伤及扩张越快挛缩越严重的病理组织学表现.结果提示,临床中定向扩张器相对于非定向扩张器扩张效率高、对基底压迫小、疗程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修复面颈部体表病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天然及重组水蛭素对大鼠随意皮瓣中ET和TXB2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检测大鼠随意皮瓣中ET和TXB2的含量,探讨局部应用天然及重组的水蛭素对随意皮瓣静脉淤血的影响.方法 自2009年4月至2009年8月,选取健康的Wistrar大鼠21只,随机分为A、B、C 3个组,于所有大鼠的背部设计并制作超长随意皮瓣淤血模型后,A组局部注射天然水蛭素;B组局部注射重组水蛭素;对照C组局部注射生理盐水.于皮瓣远端切取组织块,检测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的含量.计算各组皮瓣的成活率,取成活皮瓣组织行常规HE染色后计数炎性细胞和微血管的数量.结果 各组中ET-1的含量:注射后第5天和第7天,C组中ET-1的含量高于A、B两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中TXB2的含量:注射后第3天和第5天,C组中TKB2的含量高于A、B两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TXB2的含量高于B组,但两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应用天然及重组的水蛭素使移植后的大鼠随意皮瓣中ET、TXB2的含量降低.由此推断,天然及重组的水蛭素对移植后随意皮瓣的静脉淤血可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选择1999-01/2006—0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采用铜针留置治疗血管瘤50例患者,每例患者留置书针10~45枚,平均28枚,留置时间7d。结果显示留置铜针后部分患者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无肾功能损害临床表现,8例患者留置铜针1,4,7d后尿常规检查未发现异常,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浓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铜针留置治疗血管瘤对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管瘤及血管畸形铜针治疗后瘤体内皮细胞凋亡情况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①选择2003-01/2005-1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就诊的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患者15例,男7例,女8例。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②选工业用直径1.0~2.0mm,长5~10cm铜丝,一端打磨成尖,另一端弯成圆形的铜针,灭菌备用。所有患者均在麻醉下行瘤体局部留置铜针治疗,留置铜针16~45枚,留置时间为1周。③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参照罗氏公司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说明书检测治疗前后内皮细胞凋亡情况,OLYMPUS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被染成红棕色的细胞视为凋亡细胞。每例切片高倍镜(×400)下随机观察10个视野,每个视野计数100个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其中阳性细胞数,计算凋亡指数(染色阳性细胞数/计数细胞总数×100%)。OLYMPUS光学显微镜下观察(×400)治疗前后组织病理变化。④治疗前后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患者1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铜针治疗后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指数高于治疗前,但差异不明显[(0.21±0.15)%,(0.17±0.10)%,P>0.05]。②组织病理学变化:治疗前瘤体血管普遍呈囊状不规则扩张,管腔大小不一;治疗后多数样本出现组织坏死、血栓形成、伴有慢性炎症反应,血管腔明显缩小,管壁增厚,部分出现纤维化及肉芽形成。结论:铜针治疗后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内皮细胞凋亡情况无明显变化,但出现了血管内膜炎、血栓形成、瘤体纤维化。  相似文献   
8.
背景:经皮微创钢板固定、髓内钉固定及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有效方法,3者各有优缺点。目的:比较经皮微创钢板固定与髓内钉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2007-03/2010-05收治胫骨下段骨折患者85例,采用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治疗25例,髓内钉固定31例,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29例。记录3组的手术创伤、全身炎性反应、胫骨功能恢复、软组织损伤及骨折愈合的指标。结果与结论:3种固定方式均能有效治疗胫骨下段闭合性骨折;经皮微创钢板固定和髓内钉固定在手术创伤、软组织损伤及胫骨功能恢复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均优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在骨折愈合方面,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相比,经皮微创钢板固定和髓内钉固定在治疗A型骨折方面无优势,但在治疗B、C型骨折方面优势明显;经皮微创钢板固定具有手术创伤和软组织损伤小、全身炎性反应轻、胫骨功能恢复良好、骨折愈合快的优点,但面临着固定过程中骨折复位困难和固定后畸形愈合增加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1、病例介绍 患儿,男,1岁6个月。发现鼻部多一小孔入院。患儿出生时即发现鼻尖部左侧有一小孔,小孔随年龄增长无明显增大,无流胀,流涕。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检查:一般情况好,无其他畸形。小孔直径约0.5cm,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检查在体表血管畸形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33例临床初步诊断血管畸形且病变范围较大的患者行3D-CTA检查,并以结果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结果:33例患者3D-CTA诊断为静脉畸形,其中21例经病理检查证实,所得影像显示清楚。其中28例由于病变范围较大采用铜针治疗,治疗后局部肿块缩小或消失、变硬,有效率100%。结论:3D-CTA是一种微创、分辨率高的血管造影技术,可显示病灶拍层次及与毗邻组织的关系,在体表血管畸形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并能指导治疗的制定和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