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08篇
  免费   2820篇
  国内免费   1709篇
耳鼻咽喉   316篇
儿科学   376篇
妇产科学   217篇
基础医学   1698篇
口腔科学   272篇
临床医学   3156篇
内科学   2245篇
皮肤病学   251篇
神经病学   626篇
特种医学   1108篇
外科学   2234篇
综合类   8044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3149篇
眼科学   302篇
药学   3435篇
  44篇
中国医学   3210篇
肿瘤学   1252篇
  2024年   111篇
  2023年   405篇
  2022年   874篇
  2021年   1161篇
  2020年   977篇
  2019年   515篇
  2018年   535篇
  2017年   779篇
  2016年   582篇
  2015年   1094篇
  2014年   1489篇
  2013年   1876篇
  2012年   2554篇
  2011年   2765篇
  2010年   2541篇
  2009年   2224篇
  2008年   2289篇
  2007年   2129篇
  2006年   1860篇
  2005年   1442篇
  2004年   993篇
  2003年   814篇
  2002年   607篇
  2001年   572篇
  2000年   427篇
  1999年   158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比较化学促渗剂和负极性驻极体对5-氟尿嘧啶(5-FU)体外经增生性瘢痕皮肤的促渗作用,为驻极体5-FU缓控释贴剂的制备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Franz扩散池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研究1%氮酮、10%油酸乙酯、-1 000 V驻极体、-1 500 V驻极体和-2 000 V驻极体作用后5-FU的体外经大鼠瘢痕皮肤或背部皮肤的透皮规律。结果 (1)1%氮酮和10%油酸乙酯均可促进5-FU经大鼠瘢痕皮肤的渗透,且10%油酸乙酯的促渗效果优于1%氮酮。(2)化学促渗剂作用下的5-FU经大鼠瘢痕皮肤和背部皮肤的体外渗透规律相似,但是5-FU经瘢痕皮肤的累积透皮量少于经背部皮肤的累积透皮量。(3)负极性驻极体对5-FU均具有良好的促渗作用,促渗效果的优劣顺序依次为:-2 000 V驻极体、-1 500 V驻极体、-1 000 V驻极体。同样,负极性驻极体作用下5-FU经大鼠瘢痕皮肤的累积透过量少于经背部皮肤的累积透皮量。结论 化学促渗剂和负极性驻极体均能促进5-FU的经皮渗透。其中,10%油酸乙酯和-2 000 V驻极体对5-FU的促渗效果最佳,可用于驻极体5-FU缓控释贴剂的制备。  相似文献   
992.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hepatitis B immunoprophylactic failure rate in infants born to hepatitis B virus(HBV) infected mothers and to characterize HBV genes. Methods HBV-serological testing was conducted for pregnant women and infants. The complete genomes of 30 HBV isolates were sequenced, and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using MEGA 5 software. Results The immunoprophylactic failure rate for infants who had completed the scheduled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program was 5.76%(32/556). High sequence homology(99.8%-100%) was observed in 8 of the 10 mother-infant pairs. We identified 19 subgenotype C2 strains, 9 subgenotype B2 strains, and 2 subgenotype C1 strains. Three serotypes were detected: adr(19/30), adw(9/30), and ayw(2/30). The frequency of amino acid mutation of the ‘a' determinant region was 16.67%(5/30), including that of Q129 H, F134 Y, S136 Y, and G145 E. We detected 67 amino acid mutations in the basal core promoter, precore, and core regions of the genome. Conclusion The immunoprophylactic failure rate in infants born to HBV-infected mothers is low in the regions of China examined during this study. Moreover, HBV mutation in the ‘a' determinant region could not account for immunoprophylactic failure for all infants.  相似文献   
993.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ericonceptional fish consumption by parents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and intelligence deficiency (ID). Methods A case-control study was conducted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with 108 ASD cases, 79 ID cases, and 108 controls. The ASD and ID cases were students from special educational schools in Tianjin from 2012 to 2014. The age- and sex-matched controls were from a high school, three primary schools, and a kindergarten in Tianjin.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performed. Results Paternal habit of eating hairtail before fertilization, maternal preference for fruits during pregnancy, and maternal habit of eating grass carp during pregnancy were preventive factors for ASD. Paternal habit of drinking alcohol before fertilization was a risk factor for ID, whereas maternal preference for fruits during pregnancy and maternal habit of eating crucian carp during pregnancy were protective factors for ID. Conclusion Parental fish consumption is beneficial for the prevention of ASD and ID. Meanwhile,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fish consumption on ASD and ID differ.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ombined effect of other food when eating fish.  相似文献   
994.
睡眠对维持良好的情绪非常重要,睡眠剥夺会导致个体负性情绪的增加、正性情绪的减少.本文回顾了近年有关睡眠剥夺对个体情绪影响的文献,尝试从睡眠对大脑情绪回路、快速眼动睡眠、情绪信息加工以及能量供给和情绪背景的影响这几个方面归纳总结,力图深入理解睡眠剥夺对个体情绪影响的机制.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改善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90例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利培酮治疗8周。在治疗前,治疗第2、8周末检测血清BDNF水平;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根据2周末PANSS减分率分为早期改善组51例(≥20%)和非早期改善组39例(<20%)。选择同期45例女性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其血清BDNF水平,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早期改善组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血清BDNF水平均明显较低(均P<0.01),治疗第8周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早期改善组比较,治疗前,治疗第2、8周末血清BDNF水平均明显较高(均P<0.05)。非早期改善组治疗前,治疗第2、8周末血清BDNF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与自身治疗前比较,早期改善组和非早期改善组第2、8周末血清BDNF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前血清BDNF水平是治疗2周末早期改善的影响因素。治疗第8周末早期改善组治疗有效率为80.4%,明显高于非早期改善组的59.0%(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BDNF异常降低,但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明显改善,且治疗前BDNF水平对早期改善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预防肝移植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效果,以降低肺部感染发病率。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某院肝胆外科行肝移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2016年1月—2017年3月的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2017年4—12月的患者为试验组,实施集束化肺部管理。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病率、肺不张发生率、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费用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对照组共110例肝移植患者,试验组67例肝移植患者。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试验组肺部感染发病率为6.0%,低于对照组的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肺不张发生率为7.5%,低于对照组的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间为(83.81±7.56)h ,短于对照组的(91.67±13.9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住院时间为(30.22±3.23)d ,短于对照组的(31.49±4.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总体满意度为92.5%,优于对照组的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集束化管理能有效降低肝移植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病率、肺不张发生率,缩短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97.
过氧化物还原酶4(PRDX4)是过氧化物还原酶家族成员,是一种细胞内源性抗氧化剂,可锚定在内质网调节蛋白质氧化折叠,也可分泌到细胞外基质发生抗氧化作用。在女(雌)性生殖系统,氧化应激影响卵巢的功能状态,定位在颗粒细胞及卵母细胞的体细胞型PRDX4(PRDX4s)通过抗氧化应激机制促进卵泡发育成熟、抑制卵母细胞老化,并参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和卵巢功能减退的病理过程。在睾丸组织内同时表达两种PRDX4亚型,PRDX4s和睾丸特异型PRDX4(PRDX4t)。PRDX4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清除胞质和细胞外基质活性氧簇(ROS)保护睾丸组织结构与细胞功能,参与调节精子发生和精子形成,抑制生精细胞凋亡。综述PRDX4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在调节配子发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评价北京市2012年实施的医药分开政策对五家试点医院医生诊疗行为以及医疗费用的影响。方法:以缺血性心脏病为例,采用有对照的前后比较设计来研究住院服务利用的变化。以五家试点医院为干预组,以非试点的所有三甲公立医院为对照组。2011年1月1日—2012年7月1日为干预前,2012年7月2日—2014年12月31日为干预后。数据来源于2011—2014年北京医保抽样数据库,采用倍差法及知情人深入访谈进行分析。与试点医院及非试点医院的医保办主任进行深入访谈,探索医药分开政策对评价指标的作用机制。结果:缺血性心脏病住院次均中药费用、次均实验室检查费用显著下降,次均综合服务费用显著增加;次均西药费用有所下降,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中药费用的比例下降3.73%;综合服务费用比例增加2.58%;实验室检查费用比例和临床诊疗费用比例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药分开相关政策改变了医院的费用结构,减少的药品费用平移到诊疗费用等其他费用,实现了收入的平移;在现有医保支付方式和医院收入分配制度下,医药分开政策对住院总费用和患者自付费用的影响不大;加强医院内部管理,严格管控绩效指标,对于规范医生行为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分析莫西沙星注射液导致全身皮疹的迟发型过敏反应。方法临床药师参与患者应用莫西沙星注射液后第8天出现全身皮疹的迟发型过敏反应的治疗,对其发生原因进行探讨。结果与结论该例患者的皮疹与莫西沙星注射液的相关性极大。莫西沙星注射液导致的迟发型过敏反应,医师、药师及护士应予以高度重视,同时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人免疫球蛋白对毛细支气管炎重症患儿临床疗效及血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某院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重症患儿267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n=89)、干扰素组(B组,n=89)、观察组(C组,n=89),A组给予吸氧、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等常规治疗;B组在A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2.0 μg·kg-1,2次/天,疗程7 d;C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静滴人免疫球蛋白400 mg·kg-1·d-1,连续使用5 d。统计并比较3组患儿咳嗽、喘憋、呼吸啰音等症状消失时间和疗效指标评分,同时观察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药物治疗后,C组患者临床疗效指标得到明显改善,临床总有效率达91.01%,明显高于A组(66.29%)、B组(71.9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组患儿血清细胞因子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与A、B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3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联合静滴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毛细支气管炎可显著减轻临床症状,缩短症状消失时间,临床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