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4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58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1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3 毫秒
71.
研究HBV/C区G87变异 (C区第 87位丝氨酸AGC 甘氨酸GGC)对HBeAg分泌的影响。构建HBV前C/C基因EB病毒表达载体 ,利用酶切位点消除法构建HBV/C区G87突变体 ,并转染HepG2细胞 ;采用ELISA和Western印迹法探讨变异株和野生株宿主细胞上清HBeAg分泌情况。最后构建了重组野生株和变异株真核细胞表达载体 ,并在HepG2细胞表达HBeAg。ELISA结果显示 ,变异株宿主细胞上清HBeAgA值在接种 2 4、4 8、72、96和 12 0h明显低于野生株 (P <0 .0 0 1) ;SDS PAGE和Wester…  相似文献   
72.
本文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 (CHB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培养上清中IFN γ、IL 10含量 ,以探讨病毒定量、肝脏炎症病变程度及是否存在HBeAg等因素与细胞因子生成量之间的关系。取CHB患者和健康对照者PBMC ,分别加入特异性刺激剂rHBcAg和非特异刺激剂PHA ,培养 72h后收集上清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IL 10和IFN γ。结果表明rHBcAg刺激CHB患者生成的IFN 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IL 10较正常对照组高 (P <0 0 1)。病毒量明显影响IFN γ和IL 10的产生 ,IL 10的生成在高病毒量组较高 ,而IFN γ与此相反。按肝脏炎症活动程度分组发现 ,G4、G3组IL 10明显低于G1、G2组 ,但rHBcAg刺激产生的IFN γ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HBeAg ( + )组较HBeAg ( )组生成的IL 10高 ,而IFN γ低。高病毒量、HBeAg抑制CHB患者IFN γ生成 ,而IL 10的生成相对增加 ,肝功能损害程度与IL 10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73.
1023例病毒性肝炎临床与病理诊断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探讨病毒性肝炎临床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将1023例病毒性肝炎临床与病理资料输入计算机,用SPSS8.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各型肝炎临宋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76.9%,诊断符合率依次为慢性肝炎重度组(CHs)81.9%,慢性肝炎轻中度组(CHL~m)81.4%,活动性肝硬变(ALC)52%,静止性肝硬变(LC)50%,急性重型肝炎(ASH)50%,急性肝炎(AH)38.6%,慢性重症肝炎(CSH)35.7%,亚急性重症肝炎(SSH)0%。临床与病理结合,有助于提高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4.
目的 观察和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经重组α干扰素(rIFN-α)治疗取得完全应答后,在长期随访过程中的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523例经肝穿刺活检证实的CHB患者,给予rIFN-α 1 b治疗,疗程6~25个月,治疗中每1~3个月检测肝功能、HBVDNA、乙肝病毒e抗原(HBeAg).治疗后随访至少12个月,随访时每3~6个月检查肝功能、HBVDNA、HBsAg及HBeAg.结果 523例患者经rIFN-α治疗后,近期应答302例(57.7%).近期应答者经随访39.2±21.5个月,持续应答183例(35.0%),复发119例(39.4%).患者年龄、治疗前HBeAg状态、以及随访时间是影响复发的相关因素:复发组平均年龄(34.27±8.69岁)显著高于持续应答组的平均年龄(25.28±8.65)岁(P<0.001);HBeAg( )组复发率76/225例(33.8%)显著低于HBeAg(-)组43/77例(55.8%)(P<0.001);按随访每12个月为一时间段,分1~12个月、13~24个月、25~36个月、37~48个月、49~60个月和≥61个月6个时间段,各时间段复发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累计复发率亦有显著性差异(P<0.001),但25个月以后的4个时间段累计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P=0.670).患者性别、治疗前ALT水平和HBVDNA水平、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肝纤维化程度(S)及治疗疗程与复发无明显相关性,但在HBeAg( )组中,复发组的平均基线HBV DNA水平6.98±1.14 Log拷贝/ml高于持续应答组6.21±1.04 Log拷贝/ml(P=0.017).结论 CHB患者经rIFN-α治疗后,患者年龄、治疗前HBeAg状态以及随访时间是影响其在随访过程中复发的相关因素.在HBeAg( )CHB中,治疗前HBV DNA水平亦是影响复发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75.
张明霞  刁志宏  侯金林  骆抗先 《医学争鸣》2006,27(24):2229-2232
目的:构建携带V60, G87, L97突变位点的HBV全基因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转染慢性HBV感染者永生化B淋巴母细胞系(LCL),建立相同HLA背景下的慢性HBV感染CTL应答的刺激细胞和靶细胞.方法:用定点突变技术在HBVp3.8Ⅱ质粒C基因区3个氨基酸V60, G87, L97位置进行突变(p3.8Ⅱ- V60, G87, L97),转化E. coli XL1-Blue感受态细胞扩增筛选,用限制性内切酶SacⅠ和KpnⅠ分别将野生型和突变型p3.8Ⅱ质粒进行双酶切, 插入EBO-plpp真核细胞表达载体,转染LCL,潮霉素稳定筛选后,鉴定目的基因在转染细胞是能够稳定表达.结果:DNA序列分析表明,野型HBV DNA核心区第60, 87, 97位氨基酸发生了预期的突变,Western Blot和微粒子免疫荧光法证明,转染的LCL能稳定表达HBV 抗原.结论:定点诱变HBcAg质粒在人永生化B淋巴母细胞系中可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76.
对3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进行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BV一DNA,并对限阳性者之C基因前C区终28、C区L97位点进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同时与无症状HBV携带者9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14例对照。结果显示:31例肝癌患者中11例HBV一DNA阳性,其中终28变异2例,L97变异5例。研究认为一部分肝癌患者不仅存在病毒复制,且与对照组一样有变异毒株存在。  相似文献   
77.
总抗-HBc均阳性的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感染者108例,在肝活检的同时,作了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在血清HBV DNA阴性和肝内HBcAg阴性病例中,与阳性病例相比IgA与IgM抗-HBc检出率较高,但相差不显著;总抗-HBc滴度在肝HBcAg阴性病例中显著增高.总抗-HBc滴度与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平行,但相差不显著;IgA与IgM抗-HBc检出率则与之密切相关,在IgA与IgM抗-HBc阳性的病例中,肝组织常有肝炎病变。  相似文献   
78.
以合成的前S2肽免疫兔获得抗血清。分别以抗前S2抗体和聚合人血清白蛋白作试剂,用固相放免法检测前S2和聚合人血清白蛋白结合活性。在甲型肝炎和HBsAg(-)的各类慢性肝病病人中均未检出。在经肝活检诊断的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两者的检出率在病情增重期显著高于缓解期,并高于肝组织正常的无症状HBV携带者。在HBeAg(+)组中两者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抗HBe(+)组。在上述检测中,聚合人血清白蛋白结合活性与前S2并不相同,后者的检出率仅为前者的56.7%。  相似文献   
79.
为了探讨前S1和前S2抗体的临床意义,我们应用前S1和前S2合成肽建立的一种酶免疫技术检测104例急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前S1和前S2抗体的检出率在18例急性乙型肝炎中为100.0%和66.7%,在50例无症状HBV携带者中为30.0%和24.0%,在36例慢性活动型肝炎中为47.2%和19.4%,在无症状HBV携带者和慢性活动型肝炎中前S抗体检出率在无病毒复制时高于病毒活跃复制期。结果提示:在急性HBV感染者中前S抗体较抗HBs更早出现,可能是疾病早期预后状况和感染恢复的标志,慢性HBV感染者中前S抗体不仅存在,且可反映病毒清除。  相似文献   
80.
To identify the etiology of non-A,non-B,non-C hepatitis,23 such patients succes-sively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during 1988~1992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n enzyme immunoas-say kit with two recombinant hepatitis E virus(HEV)antigens from Genelabs(Redwood City,CA.USA).Anti-HEV-IgG was detected in 18 cases of them.The disease was diagnosed as hep-atitis E.All 18 patients were Guangzhou residents.This is one of the first reports on the pres-ence of sporadic hepatitis E in a metropolis beyond the endemic areas.The present observationshowed that sporadic hepatitis E occurred out of season and was unlike the epidemic form in Xin-jiang.Fifteen of 18 patients aged from 20 to 50 years,suggesting that it usually prevailed amongthe young-to-middle-aged adults.The ratio of male to female was 14 to 4.The ratio of icterictype to anicteric type was 16 to 2.The jaundice of 16 icteric patients disappeared in 24.6 days(range,14~60 days).The average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level was 806 IU/L(range,74~1676 IU/L),which declined to normal in 30.4 days(range,19~77 days).All patients recov-ered completely in 4.7 weeks.This report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course of sporadic hepatitis E,as of epidemic form,is self-limiting and has no chronic sequel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