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2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尿液中融合细胞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2.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松  马立宪  王刚  陈丰哲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4):3717-3718
目的:明确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发病过程中细胞因子TNF—α、IL-1、IL-6的动态变化与相关性。方法:75份血清采自住院各病期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应用EU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和IL-6含量,直线相关分析细胞因子间相关性。结果:血清TNF-α与IL-1含量呈明显正相关(γ=0.9270,P〈0.05),血清TNF—α与IL-6含量呈明显正相关(γ=0.8986,P〈0.05),血清IL-1和IL-6水平呈明显正相关(γ=0.9301,P〈0.05)。结论:在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过程中,炎症细胞因子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以网络形式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3.
北京市东城区423名儿童乙肝疫苗免后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东城区 3~ 12岁儿童的乙型肝炎血清免疫状况 ,及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系统随机抽样法抽取 8个调查点中的 3~ 12岁年龄段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采集静脉血 ,应用放免分析法检测HBV 3项指标。对抗 -HBs阴性或小于 10mIU/Ml者进行 2 5、5μg加强免疫一次 ,免后一至三个月内进行抗 -HBs检测。 结果 东城区 3~ 12岁儿童HBsAg阳性率为 0 .2 % ;抗 -HBc阳性率为 5 . 2 % ;抗 -HBs阳性率为 5 2 . 0 % ,儿童乙肝保护率为 93. 2 % ,儿童血清表面抗体平均滴度为 73. 4 6mIU/Ml。各年龄组HBsAg阳性率、抗 -HBc阳性率、抗 -HBs阳性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共对 15 2名儿童进行加免一次 ,免后总的抗体阳转率为88. 8% ,总的抗体平均滴度 10 0 80mIU/mL ,2 5 μg和 5 μg加免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东城区 3~ 12岁儿童乙肝免疫状况良好。儿童出生后 ,按 0、1、6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的阻断乙肝传播 ,无论应用血源型疫苗还是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均能达到很好的保护效果,并可维持12年之久;对抗-HSs阴性儿童只需加强接种惭肝疫苗2.5μg和5μg一次即可得到良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34.
为研究 CD1 78在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患者外周血 T细胞亚群的表达及意义 ,应用荧光抗体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技术分析 CD1 78(Fas配体 )在 HFRS患者及健康人群 (对照组 )外周血 CD 4、CD 8T细胞表达的水平。结果 HFRS患者发热期组和多尿期组外周血 CD 4T淋巴细胞比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而 CD 8T细胞明显增加 (P<0 .0 1) ;CD 4/CD 8比值明显下降 (P<0 .0 5 ) ;CD 4、CD1 78 T淋巴细胞和 CD 8、CD1 78 T淋巴细胞皆显著增高 (P<0 .0 5及 P<0 .0 0 1)。HFRS患者发热组和多尿组 CD 8T细胞的 CD1 78的表达率分别为 2 2 .18%和2 9.92 % ,而 CD 4T细胞的 CD1 78表达率分别为 4 .80 %和 5 .2 5 %。认为 HFRS的发病过程中 CD1 78主要表达于CD 8T淋巴细胞亚群 ,且发病早期和末期均有高表达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与血清HBV DNA、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水平的相关性及其在抗病毒治疗中的意义.方法41例HBeAg阳性CHB患者,在干扰素α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前进行肝穿刺,取肝组织分别进行HBV DNA检测及组织学检查,据肝组织HBVDNA载量小于等于或大于104fg/cm3将其分为两组,治疗前及治疗期间监测其肝功能、血清HBeAg及HBV DNA情况.结果(1)肝组织HBV DNA载量高于血清HBV DNA载量(对数值4.081±1.127与3.163±1.010,t=2.218,P<0.05),二者高度相关(r=0.840,t=4.322,P<0.001);肝组织HBV DNA载量与血清HBeAg亦呈正相关(r=0.459,t=3.056,P<0.005).(2)肝组织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呈反向关系(x2=3.874,P<0.05).(3)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均明显下降,治疗前肝组织HBV DNA水平低者效果较好;治疗1年时HBeAg、抗-HBe血清转化率以肝组织HBV DNA水平低者为高(HBeAg转阴率68.4%与36.4%,x2=4.194,P<0.05;抗-HBe阳转率73.7%与40.9%,x2=4.447,P<0.05).结论肝组织HBV DNA水平较血清HBV DNA、HBeAg水平更能准确反映肝组织HBV DNA复制情况,且能间接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可作为抗病毒治疗适应证选择及疗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同一血清样品中喷昔洛韦和拉米夫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方法:在ODS柱上,以0.02mol/L磷酸盐缓冲液(pH 7.0)-甲醇-乙腈(91:9:0.1)为流动相,在274nm紫外波长处检测;血清样品采用10%高氯酸和20%三氯乙酸直接沉淀蛋白,三氯甲烷抽提血清杂质成分,离心后取上清进样,观察分析从一血清样品中同时测定喷昔洛韦和拉米夫定的色谱分离效果。结果:在本选定条件下,喷昔洛韦和拉米夫定及其与血清杂质峰分离良好,两者的线性范围均为0.050~4.0mg/L(喷昔洛韦r=0.9993,拉米夫定r=0.9997),回收率均大于95%(n=5),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小于8%(n=5)。结论:本方法定量准确,简便易行,结果适用于同时服用泛昔洛韦和拉米夫定的HBV感染者血清样本定量分析和临床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7.
从EHF患者尿中检出融合细胞,其数量随病程进展而变化。即发热后期量少,少尿期次之,多尿期较多;经免疫组化染色后,发现融合细胞有EHFV抗原。提示EHF患者尿中融合细胞形成与EHFV直接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38.
从80年代初开始,东城区和其他部分兄弟省市的疾病监测陆续对慢性病的患病状况及危害进行了一系列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我们首先在鼓楼中医院1.3万人的地段开展了以防治高血压为主的慢病研究课题,在这个基础上又与预防医学院流行病研究所、营养  相似文献   
39.
肝性脑病大鼠肝和脑组织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与肝性脑病(HE)的关系。方法:用硫代乙酰胺(TAA)制造大鼠HE模型,35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HE模型组25只,正常对照组10只。HE模型组第1天均腹腔注射TAA300mg·kg-1,第2~4天,每日分别注射TAA150mg·kg-1,直至出现HE症状。正常组每日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两组大脑、小脑、肝组织中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HE模型组大脑、小脑、肝组织中NO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1);NOS活性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1);HE模型组大脑、小脑、肝组织中NO含量与NOS活性呈正相关(r=0.7284,r=0.8220,r=0.7010;P<0.001)。结论:NO可能是肝性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0.
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山东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及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HBV DNA阳性乙肝病毒感染者 2 10例 ,其中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ASC) 5 3例 ,慢性活动性肝炎 (CAH ,包括轻度、中度、重度 ) 87例 ,肝硬化(LC) 38例 ,重型肝炎 (FHF) 32例 ,采用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方法检测HBV基因型。结果 B基因型 72例 (34.3% ) ,C基因型 10 2例 (4 8.6 % ) ,B +C混合基因型 36例 (17.1% )。ASC组以B基因型为主 ,而C基因型则在活动性肝病中占优势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在CH组 ,B基因型组中HBV DNA定量及ALT水平均较C基因型组和B +C基因型组为低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结论 山东地区存在乙肝病毒B基因型、C基因型和B +C混合基因型 ;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 ,与肝脏疾病活动性相关 ,B基因型则与慢性乙肝病毒携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