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58篇
药学   15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目的:对河北省恙虫病疫源地内病例进行血清学分型和抗体动态观察,了解疫源地和非疫源地内人群恙虫病抗体阳性率,初步掌握恙虫病血清流行闰学规律。方法:采集患者病后不同时期的血清标本和疫源地内及非设源地内人群血清标本,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恙虫病抗体。结果:27例恙虫病患者均被证实为Gilliam血清型。病后第3d即可出现IgM和IgG抗体,20d至1年IgM和IgG抗体阳性率均为100%,抗体滴度高峰为病后10-19d,之后开始逐渐下降,疫源地内健康人群IgG和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70%和4.81%,提示可能存在隐性感染,非疫源地内未发现抗体阳性者。结论:初步阐明恙虫病的血清流行病学特点,在流行区可能存在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72.
目的分析河北省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和菌株特征,为预防控制(防控)流脑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方法,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分子生物学分型和耐药性方面,分析病例和菌株的特征。结果2005.-2012年,河北省共报告C群流脑21例,占全部报告流脑病例的5.13%,其中2012年报告14例,占全部C群流脑病例的66.67%。病例分布在6个设区市的13个县(区、市,下同),占全省县总数的7.56%。除1个县发生9例外,其余县仅发生1例。病例年龄中位数为13.2岁(6日龄~72.7岁),其中〈15岁儿童16例,占76.19%。男女性别比为1.33:1;学生发病15例,占71.43%。冬春为高发季节。病例均无明确的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GroupCMeningococcalVaccine,MenV.C)接种史。多数病例起病急,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症状;高热占28.57%;〉50%病例出现颈项强直和意识障碍,〉60%病例皮肤出现瘀点或瘀斑。病例全部住院,其中2例〈1岁病例在发病2~3d死亡。对2012年5例C群流脑病例标本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SequenceTyping,MLST)分析,全部为ST.4821克隆群。对3株菌株做耐药性检测显示,对磺胺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全部耐药,对青霉素类敏感性降低。结论河北省c群流脑病例以散发为主,但己出现局部爆发;冬春季节高发,中小学生为高危人群;流行菌株为高致病性ST.4821克隆群,且对部分抗菌药物产生了耐药。提示应加强对c群流脑的监测,特别在冬春季节,重点加强寄宿制中小学流脑防控工作,防止出现爆发疫情;加强MenV接种,提高人群抗体水平;临床上选用敏感性抗菌药物对病例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3.
目的分析1起学校内诺如病毒GII/12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的暴发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急性胃肠炎暴发罹患率43.52%(1 252/2677),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学校食堂就餐、在学校住宿和喝生水为本次暴发相关因素。结论学校生活用水污染和在校住宿密切接触是诺如病毒GII/12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并快速传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74.
目的 了解中国某地1994-1998年受血人群HIV感染状况.方法 2003年11月至2005年2月对某地15个乡镇全部现住人口进行普查,凡在1994-1998年期间有受血史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集血液标本,用ELISA进行初筛,阳性者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法)进行确认.结果 受血居民HIV-1感染率为15.54%(92/592),这些HIV-1感染者的受血经历仅发生在当地西部地区的6个乡镇中的5所医疗机构.历年受血者均有HIV-1感染发生,高峰为1995年.有偿供血者不筛查HIV抗体是造成受血者感染的主要原因.感染者以青壮年女性为主,女性和男性输血的主要原因分别是生育和外伤.结论 当地曾发生一起典型输血后艾滋病爆发性流行.  相似文献   
75.
目的 研究河北省输血后艾滋病暴发流行特征及家庭传播情况.方法 在全省范围内,通过艾滋病监测网络和输血感染重点区域的疫情普查,对在河北省某市发现的输血感染艾滋病及其导致的家庭传播进行分析,用ELISA法初筛HIV抗体,用Western-blot进行确认试验,用套式PCR进行HIV env基因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亚型分析.结果 发现在河北省某市医疗机构输血后HIV感染173例,占全省输血感染的68.7%(173/252),其中医院发现89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84例.家庭传播率为32.0%(49/153),夫妻家庭传播率为17.0%(26/153),母婴家庭传播率为32.7%(32/98).输血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女性多于男性,输血原因以怀孕分娩及妇女病为主,其次是外伤手术.输血时间为1990年至1999年,高峰为1995年;发现时间为1999年至2009年,高峰为2003年,输血后感染者主要分布于该市境内的某康泰医院和某煤矿医院,分别占45.1%(78/173)和42.2%(73/173).病原型别为HIV-1 B'亚型.结论 该市基层医疗机构由于不对有偿供血者筛查HIV抗体,导致了输血者HIV感染的暴发.  相似文献   
76.
目的 对河北省1990-2010年疟疾病例分布特征和变化情况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 收集1990-2010年河北省疟疾疫情资料,统计病例的时间、地区和职业分布,分析疟疾年发病趋势.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1990-2010年河北省共报告疟疾病例342例,其中间日疟110例,恶性疟38例,未分型疟疾194例.2006-2010年恶性疟平均年报告病例数高于1990-2005年;疟疾月发病趋势由每年疟疾流行月份有病例报告高峰演变为发病趋于平均.1990-2005年病例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东部和南部地区;2006-2010年则显示出全省平均分布的趋势,病例职业分布始终以工人和农民为最高,94.23%的被调查病例被证实为输入性病例.结论 河北省疟疾发病率仍维持极低水平,病例呈现出全年和全省范围平均分布的趋势,输入性病例将是河北省疟疾病例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人间布鲁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疫情下降原因,为制定防控措施积累科学依据。方法选择人间布病疫情严重且2010年病例数较2009年大幅度下降的市、县、村作为调查点,收集并调查居民畜牧养殖、畜间疫情、人间布病疫情、防疫措施的变化情况,分析人间布病疫情下降原因。结果 2010年人间布病疫情下降与畜牧存栏量减少、户养殖率下降、养殖人口率下降、畜间布病疫情下降和畜疫户率降低等因素有关。畜牧存栏量大幅度减少的原因是2009年11月实施了严厉的禁牧政策,养殖成本增加,居民弃养或减少了家畜存栏数;由于禁牧导致圈养增多,减少了羊群间布病传播的机会,畜间布病疫情减轻。还发现羊是当地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当地居民畜牧养殖行为习惯和健康行为形成不是影响2010年人间布病疫情下降的因素。结论当地人间布病疫情下降主要原因是当地政府禁牧导致了羊存栏量减少,羊群布病疫情减轻所致。  相似文献   
78.
目的 分析经血感染HIV后的潜伏期和生存期.方法 病例来自河北省籍的受血和有偿供血HIV感染者(包括1995年前后发生的一次性受血后HIV感染者和1995年有偿供血者普查发现的HIV感染者).潜伏期研究对象为354例HIV感染者(142例供血感染和212例受血感染),均在发病前无抗病毒治疗(HAART)史;生存期研究对象为141例艾滋病患者(57例供血感染和84例受血感染),均在发病前后无HAART史,动态观察发病和病后死亡情况.结果 截止2010年12月31日,潜伏期观察组HIV感染者累积患病率为88.70%(314/354),发病强度为9.14/100人年(314/3435.75),中位潜伏期为113个月.供血感染观察组142例,中位潜伏期为112个月;受血感染观察组212例,中位潜伏期为115个月.在生存期观察组,141例于病后34个月内全部死亡,病死强度为204.70/100人年(141/68.88),中位生存期为4个月,其中57例供血感染者在发病后24个月内全部死亡,病死强度为250.66/100人年(57/22.74),中位生存期为3个月;84例受血感染者在发病后34个月内全部死亡,病死强度为182.05/100人年(84/46.14),中位生存期为4个月.结论研究中获得了经血传播艾滋病的自然史,对1995年前后有偿供血和受血感染HIV疫情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9.
目的 为调查河北省既往是否曾发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 7∶H7感染疑似病例 ,了解动物带菌和市售食品、饮水的污染情况。方法 选取市级以上医院 ,查阅 1998年 1月 1日至 1999年 12月 3 1日的住院病案 ,对有腹泻史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填写个案调查表。采集各种动物粪便、市售食品和饮水标本 ,接种山梨醇 -麦康凯培养基 ,可疑菌落转种三糖铁培养基 ,之后进行生化鉴定和血清学鉴定。结果 全省共发现 41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 7∶H7感染凝似病例 ,分布于 8个市 ,发病时间无严格季节性。男性 2 9例 ,女性 12例 ;年龄最小者8天 ,最大者 78岁 ;农民所占比例最大 ,占 68 3 %。全省采集十几种动物粪便标本共计 2 0 60份 ,从牛粪 ( 75 1份 )中分离到 2株O15 7∶H7;采集五类市售食品共 3 5 2 3份 ,从生猪肉 ( 3 66份 )中分离到 2株O15 7∶H7;采集的饮水标本未分离到O15 7∶H7。结论 河北省存在发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 7∶H7感染暴发或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80.
疟疾主要通过媒介蚊虫传播,也可通过输血或受污染的注射器和针头传播。1988-1995年,我国部分地区,特别是在疟疾自然传播中断多年的地区发生供血者疟疾流行。现将近几年来供血者疟疾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综述如下:1疟疾发病率河北省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地疟疾病例的83.l%是供血者,10.6%是受血者,6.3%为其他人群,表明病例的绝大部分为供血者t'}。进一步对发病较多的5个村庄调查,供血者疟疾发病率为3.04%,无供血史者仅为0.02$[']Z对某县全部人口调查,供血者疟疾发病率为11.98%,非供血人群为0.0014%']。江苏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