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7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63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91.
目的 :探讨早期放射性脑损伤的机制。方法 :用在体微透析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 ,对大鼠半脑照射后测定海马细胞外液谷氨酸含量。结果 :发现半脑照射后半个月照射侧谷氨酸含量上升 ,并与剂量相关 ,15Gy组和 3 0Gy组与未照射侧相比有显著差异。照射后 3个月恢复正常。结论 :认为谷氨酸神经递质的变化可能是放射性脑损伤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兔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与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关系及川芎嗪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双侧颈动脉结扎和枕大池二次注血制成兔SAH模型,观察SAH前后动物进食量和神经功能改变,用放射免疫方法和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血液和脑脊液中ET和NOx-含量,以氢清除法测定局部脑血流量(rCBF).结果SAH后大部分动物进食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所有动物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和rCBF下降.SAH后血液和脑脊液中ET含量增加,NOx-含量下降(P<0.01).上述变化随出血时间延长和出血量的增大而增加.川芎嗪治疗组上述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双侧颈动脉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可制成可靠的兔症状性SAH后CVS的动物模型.兔SAH后ET和NO含量的改变与CVS的发生密切相关,并进而导致临床症状的恶化.川芎嗪可通过抑制SAH后ET和NO的变化而对CVS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93.
应用SPECT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依据ROI比值测定法,测定66例脑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比值,结果发现,局部脑血流比值下降与出血量及出血部位密切相关.出血量越大,脑血流下降越明显。内囊部位出血局部脑血流比值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与预后的关系,为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苏州市市立医院神经内科发病时间在24h内的3,12例脑卒中患者。连续观察7d血压,随访6个月死亡及NHISS评分情况。采用多元线形回归、COX生存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342例患者中脑卒中早期血压通常升高,16h下降明显,4h尤甚,48h趋于平稳。影响7d平均收缩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高血压史、伴发病评分,影响7d内舒张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高血压史、既往史评分、伴发病评分。7d内平均收缩压过高或过低早期死亡风险均较高。血压在140~160/70~80mmHg预后较好。血压变异程度与预后呈负相关。单位时间内血压变化越大预后越差。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血压有自发下降的趋势,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处理应谨慎、缓慢。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斑块以及狭窄的关系。方法以2008年12月~2009年11月在苏大附二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4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实验组;以同期67例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其双侧颈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颅内段)斑块类型以及狭窄程度。结果 14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仅有14例(9.8%)患者未检测出明显斑块,斑块发生率为90.2%,各段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2%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轻度颈动脉狭窄,23.1%患者存在中度颈动脉狭窄,18.9%患者存在重度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占8.4%,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检出率(68.6%)明显大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9.9%),两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颈动脉狭窄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颈内动脉的狭窄比颈总动脉常见,且在颈内动脉颅内段,斑块以硬斑块为主,在颈总动脉中,尽管狭窄较颈内动脉相对少,但是斑块类型以软斑块为主,由此可推断在国人,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为颈总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脱落和颈内动脉本身狭窄所致。  相似文献   
96.
腺苷脱氨酶对脑部感染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氨试剂法,测定了57例脑脊液(CSF)标本中腺苷脱氢酶浓度,其中结核性脑膜炎14例,散发性脑炎28例,正常对照组15例。结果提示:结脑组除苷脱氢酶值(13.28±1.41Uu/L)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2.43±0.41u/L)和散脑组(2.27±0.29u/L)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如果以8u/L为阳性界限值,散脑组100%阴性,正常对照组100%阴性,结脑组85.7%阳性,灵敏度85.7%。特异度100%表明检测CSF中腺苷脱氢酶的含量,对于早期鉴别结核性脑膜炎,散发性脑炎有肯定价值。  相似文献   
97.
颈动脉狭窄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 对214例脑梗死(CI)患者、2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58例单纯高血压病(HBP)患者及43例正常健康人群,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颅外段的狭窄程度,并结合其病史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CI、TIA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率(分别为78.98%、57.69%)较HBP组(46.30%)和正常对照组(30.95%)明显升高(P <0.01,P <0.05),狭窄程度在1%~50%;CI各年龄组间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P >0.05),但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颈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50 岁以下的患者(P <0.01);TIA与CI患者颈动脉狭窄度有症状侧重于无症状侧。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狭窄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8.
医院院长应从“官员化”向“职业化”过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院的改革、医院的经营,以及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与医院院长关系极大。就院长作用来说,一个是院长个人的人品、才能及素质;另一个是院长工作的环境与机制。这两条,决定医院的效益和医院的整个工作状态。关于院长个人的素质问题,早已有文章做过论述,这里不再重复,而就院长工作的环境机制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设想,医院院长走“职业化”的路子,与其形成一种相适应的环境机制,对院长的工作较为有利,又可同医院的改革发展相适应,同社会整体改革相协调。  相似文献   
99.
廖新波简介:现任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毕业于广州医学院。曾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攻读病理学硕士,参加过世界卫生组织在以色列举办的“国际医院管理学习班”、北京大学国际MBA中国医院管理课程高级培训班,完成了上海中欧国际商学院医院管理MBA课程的学习,现正攻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开设的医院管理EMBA班。兼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客座教授、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MPH兼职导师、武汉大学客座教授;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医院经济协会理事、广东医院信息网络协会副会长、“全国医院院报协会”理事、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发现》杂志社理事,副理事长。  相似文献   
100.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中山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医药卫生管理MBA客座教授、广东省医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医院管理学会理事、佛山市政协副主席、中华医学会佛山分会外科分会主任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与谭家驹院长交谈,让人感到扑面而来的学者的气质、领导者的襟怀和独到的见地,这可能与他医政学三栖的身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