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6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28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6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25篇
内科学   48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38篇
预防医学   83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27篇
中国医学   57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程度及其相关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大学生受试者5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受试者25例。2组均进行心理行为疗法治疗, 治疗组同时接受40 d、频率10 Hz的rTMS治疗, 刺激部位为左侧DLPFC区, 对照组则接受伪rTMS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采用中文版网络成瘾诊断量表(IAT)、Barratt冲动性量表中文修订版(BIS-11)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评估2组受试者的网络成瘾程度、冲动性和主观网络渴求程度,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 治疗组的BIS-11注意因子评分、BIS-11总分和VAS评分分别为(20.47±4.14)分、(68.05±6.10)分和(6.67±0.65)分, 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4周后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 治疗组的IAT评分、BIS-11各项评分和VAS评分与组内治疗前、组内治疗4周后以及对照组治疗8周后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rTMS刺激网络成瘾大学生...  相似文献   
102.
103.
2011年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011年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临床分离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以及ATB手工药敏条检测临床分离菌对各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参照CLSI 2011年版标准判定药敏试验结果,并用WHONET5.4软件统计分析。结果临床分离的1 692株细菌中,G+菌占28.0%(473/1 692),G菌占72.0%(1 219/1 692)。分离的前5位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15.1%(22/146)和76.7%(46/60),未检出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株。屎肠球菌对所测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显著高于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95.7%和13.3%,高水平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的耐药率分别为82.6%和30.0%,检出1株对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未发现对利奈唑胺耐药菌株。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占4.0%(6/151),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复方磺胺的耐药率均高于90%。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以及卡他布兰汉菌产β内酰胺酶的比例分别为58.1%(175/301)、70.0%(21/30)、75.9%(22/29)。肠杆菌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59.9%和74.1%,耐药率最低的分别是3种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和阿米卡星。不发酵糖G杆菌在分离病原菌中所占比例较低,为12.1%(148/1 692),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药敏结果显示,除铜绿假单胞对复方磺胺耐药率为93.5%和鲍曼不动杆菌对氨曲南耐药率为38.9%外,该两种细菌对所测抗生素敏感性高,均在80%以上,未检出泛耐药细菌。结论定期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有助于了解医院细菌耐药性变迁,对指导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4.
大量证据表明,甲状腺自身免疫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T)是临床常见病。近年来笔者进行甲状腺穿刺1137例,其中AT就占47.3%.因甲状腺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未完全明了,故临床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本项目应用甲状腺粗针穿刺技术及免疫组化、免疫电镜方法进行系列原位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主要有以下四部分内容。 (一)甲状腺原位免疫组化研究:甲状腺浸润细胞大部分为T淋巴细胞,T_4~ 细胞与T_6~ 细胞混杂分布。在淋巴样滤泡处,以T_4~ 细胞为主;炎性破坏区以T_8~ 细胞为多。B淋巴细胞约占浸润细胞的10%,  相似文献   
105.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帕金森病(PD)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45例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假刺激组15例。治疗组给予频率1Hz、刺激强度为110%静息阈值的rTMS,每日1次,治疗10d,并在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随访。采用UPDRS评分、木插板试验、记时运动试验和10m折返运动试验进行疗效评价,评价前患者停服抗PD药物至少12h。结果治疗组治疗结束后UPDRS总分及Ⅰ、Ⅱ和Ⅲ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1),患者木插板所用的平均时间明显减少(P〈0.01),记时运动1min平均运动次数明显增加(P〈0.01),行走速度明显增快(P〈0.01),随访3个月仍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个月生活满意度(L-S1B)无明显变化,而生活质量评分(PDQ)则明显降低(P〈0.05)。假刺激组治疗前后木插板试验、记时运动试验和10m折返运动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低频rTMS可以改善PD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6.
~(90)Sr-~(90)Y敷贴器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90Sr-90Y敷贴器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病例选择、剂量安排、治疗反应及效果,评价90Sr-90Y敷贴器治疗的意义。材料与方法:50例病人,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21岁~67岁,病程3个月~28a。采用90Sr-90Y敷贴器对神经性皮炎进行β射线外照射治疗,一次大剂量法5Gy~15Gy,酌情间隔4周~8周进行下一次治疗。结果:经1次~6次治疗后,治愈6例,治愈率为12%。显效28例,显效率56%。有效16例,有效率32%。无效0例。总有效34例,总有效率68%。结论:对局限性神经性皮炎,90Sr-90Y敷贴器治疗具有疗效确切、简单易行、患者无痛苦、皮肤清洁等特点,可作为顽固性神经性皮炎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7.
子宫内膜电切术是利用宫腔镜在电视下切除或破坏子宫内膜,分解官腔粘连.切除宫颈息肉(囊肿)的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手段。我院自2004年4月开始开展宫镜下电切术。  相似文献   
108.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可能的原因。方法:采用帕金森睡眠评分量表(Parkinson’sdiseasesleepscale,PDSS)、改良Weber、Hoehn-Yahr(H-Y)分期、UPDRSⅢ和Hamilton抑郁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以及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分别对PD患者的睡眠、病情严重程度、运动功能和抑郁程度、生活能力以及认知功能进行评定,并计算每日服用左旋多巴及吡贝地尔的剂量。结果:50例PD患者中48例(96%)发生睡眠障碍,其中白天过度困倦72·9%,失眠62·5%,多恶梦58·3%,睡眠破碎58·3%,早醒50·0%,幻觉18·8%。经分析PD患者睡眠总质量与UPDRSⅢ“关”期评分、H-Y分期、改良Weber、ADL评分,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MMSE评分以及患者年龄、左旋多巴和吡贝地尔每日剂量相关,与病程长短无关。结论:PD患者睡眠障碍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白天过度困倦、失眠、多恶梦、睡眠破碎和早醒等;其程度与年龄、抑郁、病情严重度及多巴胺能药物剂量有关,与病程长短无关。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研究分析部分重要凝血和抗凝因子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凝固法测定急性脑梗死组、非脑血管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健康对照组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因子Ⅶ和Ⅷ活性、蛋白C活性,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并在三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纤维蛋白原含量和凝血因子Ⅶ活性显著高于非脑血管组和正常对照组,脑梗死组凝血因子Ⅷ活性高于其他两组,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不显著;脑梗死组的蛋白C活性显著低于其他两组;上述所有指标在非脑血管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三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凝血因子Ⅶ和Ⅷ活性升高以及蛋白C活性下降与脑梗死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性,提示纤维蛋白原等因素可能是脑梗死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0.
自体输血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异体输血可发生各种并发症,自体输血日益为医、患所接受。阐述了自体输血技术的研究进展,进一步证实了其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也指出了在它在发展中所面临和急需解决的总理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