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41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5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31.
中国200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200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方法分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的2005年AFP病例数据库。结果2005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病例5 847例,其中AFP病例5 425例,非AFP病例422例。按病毒学分类标准,5 409例被排除脊髓灰质炎(脊灰),16例为临床符合脊灰。<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94/10万。2005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发现了中国首例免疫缺陷疫苗衍生脊灰病毒(iVDPV)病例,未发现本土或输入脊灰野病毒病例。AFP病例报告县(区、市、旗,下同)2 060个,占全国总县数的72.0%。结论中国2005年AFP病例监测系统保持较高的质量,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2.
目的分析中国2017-2018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利用全国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全国2017-2018年麻疹发病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7年和2018年全国分别报告麻疹5941例(0.43/10万)和3940例(0.28/10万)。在全部麻疹病例中,<8月龄、8月龄-4岁、5-14岁、15-24岁和≥25岁病例分别占15.10%、40.44%、11.73%、5.65%、27.08%。在8-23月龄(3017例)、2-6岁(613例)和7-19岁(1734例)病例中,无含麻疹成分疫苗(MCV)免疫史分别占40.84%、33.12%和21.11%。在575例具有麻疹病毒基因型鉴定结果的病例中,555例(96.52%)为本土H1基因型,4例为B3基因型,18例为D8基因型。结论2017-2018年全国麻疹发病呈持续下降趋势,但尚未阻断本土麻疹传播流行。需继续提高适龄儿童MCV覆盖率,加强麻疹监测,有效处置麻疹疫情。  相似文献   
133.
《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相似文献   
134.
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离子通道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离子通道特性。方法 膜片钳技术的全细胞记录方式。结果 原代培养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静息膜电位为(-34.711±2.196)mV(n=46),几乎每次记录都发现相似的跨膜外向电流,该电流具有电压依赖性及不失活特性,能被已知的Ca~(2+)激活K~+通道特异性阻抑剂不同程度阻断。结论 在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上存在Ca~(2+)激活K~+通道。  相似文献   
135.
中国2006~2012年消除麻疹的疫苗需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解我国2006~2012年消除麻疹的疫苗需求。方法依据我国消除麻疹策略和免疫程序的调整,对疫苗的需求提供一个宏观测算。结果2006~2012年全国麻疹疫苗(MV)总需要量为8.08亿剂次,其中常规免疫4.6亿剂次,复种调整后增加0.68亿剂次,强化免疫2.8亿剂次。结论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MV强化免疫不同的思路,对于一次完成强化免疫,还是分地区或分类完成进行了讨论,分区进行MV强化免疫和补充免疫程序调整后产生的空白最为可行。  相似文献   
136.
两种VITA比色板的色度学比较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对两种VITA比色板的色度范围进行比较分析,并与中国人牙色度范围相比较,以便为临床选色和瓷粉的使用提供指导。方法:选用CIEl976—L^*a^*b^*色度系统,用Minolta CM—2600d分光测色计对两种VITA比色板的色度佰进行测定,对二者的色度范围做了比较分析。结果:与Vita C1assical比色板相比,Vita 3D Master比色片明度值在较低的区域也有分布,a^*增大,使颜色向黄红色调方向移动;b^*也增大,使颜色的饱和度增大。Vita 3D—Master比色板几乎全部涵盖了Vita Classical比色板的明度和饱和度范围。二者与中国人牙色度范围相比较,部缺乏明度较高的色片,Vita 3D Master比色板较Vita C1assical比色板能够更好的覆盖中国人牙色范围,二者的色度范围相加则更有代表性。结论:Vita 3D—Master比色板较Vita Classical比色板颜色分布的范围更符合中国人牙色度范围、排列更合理,为临床准确地选色、配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7.
不同温度下牙科CAD/CAM用氧化铝玻璃渗透速率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下玻璃渗透氧化铝厚度与时间的关系。方法:微米α-氧化铝粉经250MPa冷等静压成型,经高速率升温至1450℃烧结,制备成的预烧结氧化铝块分别通过1150℃、1200℃和1250℃的镧硼硅玻璃渗透,获得氧化铝玻璃复合体,测试不同渗透温度下玻璃渗透氧化铝厚度与时间的数值。结果:随着温度的增高,熔融玻璃的黏度下降,而相同渗透时间下的渗透厚度增加。渗透1mm的氧化铝在1150℃下需要95min,而在1200℃和1250℃下分别需要22min和8min。结论:选用1200℃的渗透温度可以缩短渗透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38.
预烧结温度及升温速率对氧化铝玻璃复合体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预烧结温度及升温速率对氧化铝玻璃复合体性能的影响.方法微米α-氧化铝粉经250MPa冷等静压成型,分别经高速率升温至1400℃、1450℃及低速率升温至1400℃、1450℃烧结,制备成的预烧结氧化铝块再通过1250℃ 4h的镧硼硅玻璃渗透,获得氧化铝玻璃复合体,测试不同烧结条件下氧化铝玻璃复合体的各种物理及力学性能,并观察它们的微观结构差异.结果高速率升温至1400℃、1450℃以及低速率升温至1450℃烧结的氧化铝较低速率升温至1400℃烧结的氧化铝制备的复合体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有明湿增加,抗弯强度值分别为380±32.67MPa,420±25.79 MPa,411±27.73 MPa,337±23.46 MPa.低速率升温至1400℃的氧化铝玻璃复合体以沿晶断裂为主,而高速率升温至1400℃、1450℃及低速率升温至1450℃的氧化铝玻璃复合体断口,沿晶断裂和穿晶断裂同时存在.结论复合材料最佳的力学性能、基体材料的可切削性能以及工艺等方面,以高速率升温至1450℃的预烧结氧化铝基体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39.
140.
目的测定IPS E.max A色系牙本质瓷无限光学厚度。方法制作直径为13.0 mm,厚度为1.0、1.5、2.0、2.5、3.0、3.5、4.0、4.5、5.0 mm的IPS E.max A1、A2、A3、A3.5、A4色号的盘状牙本质瓷,应用美能达CM-5分光测色计测试E.max牙本质瓷在标准黑、白背景条件下的色差值(ΔE),利用拟合回归方程计算出△E分别等于1.0和1.5时各色号牙本质瓷的厚度值。结果 E.max A色系牙本质瓷的无限光学厚度值分别为2.341~3.333 mm(△E=1.0)和2.064~2.904 mm(△E=1.5);随着色号或者厚度增加,背景色的影响逐渐减小,试样也越来越趋近其本质颜色。结论在制作牙本质瓷背景试样时,必须要等于或超过其无限光学厚度才能表现为该色号的本质颜色,从而避免试样受其他颜色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