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8篇
妇产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6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3 毫秒
61.
目的:评价以学校为基础的家长参与式青春期健康教育项目对中学生父母家庭性教育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方法:在上海市某区6所中学开展干预研究,干预持续2个学年。通过干预前后2次问卷调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基线调查时,干预组和对照组父母对家庭性教育的态度或看法基本一致,二组父母在与孩子谈论性相关话题的难易程度及主动与孩子谈过异性交往问题的状况也无显著差异。终末调查时,干预组父母认为有必要开展家庭性教育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父母报告容易与孩子谈论性相关话题及主动与孩子谈过异性交往问题的比例也较基线显著升高,特别是高中生父母。多因素分析调整了可能的影响因素后显示,干预对提高父母家庭性教育意识有一定促进作用,其效应的OR值为1.22;干预对父母家庭性教育的开展也有促进作用,其效应的OR值为1.21。结论:干预对提高父母的家庭性教育意识及促进父母家庭性教育的开展有一定促进作用。建议教育部门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家长参与式青春期健康教育活动,全面推动家庭性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62.
上海婚前体检男女青年生殖健康知识状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婚前体检男女青年的生殖健康知识水平,为更有效地在未婚青年中开展性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结构式问卷对上海三个市区和两个郊县婚前体检的男女青年各2580名进行调查。结果:男女青年具有一定的生殖生理、避孕及性病知识,但明显不足,特别是与妊娠有关的生理知识、避孕知识和性病防治知识。男女青年现有的知识主要来自学校教育、书报传媒以及同学朋友。他们认为最理想的知识来源途径主要有学校教育、书报传媒和医院宣教。结论:应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性教育,提高未婚青年的生殖健康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究中职生收发性短信行为现状, 以及性短信行为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 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1年4月, 在上海市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各选取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并在每所学校以专业系/部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 共选取了1 580名学生。  结果  有11.96%和2.78%的中职生分别接收或转发过其他同龄人的私密照片或视频, 2.54%向他人发送过自己的私密照片或视频, 男生的比例均高于女生(χ2值分别为45.89, 24.09, 6.66, 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相较于没有过收发性短信的中职生, 有过任意一种性短信收发行为者出现焦虑(OR=2.40, 95%CI=1.59~3.61)、抑郁(OR=1.86, 95%CI=1.25~2.75)、非自杀式自伤意向(OR=2.34, 95%CI=1.48~3.69)、自杀意向(OR=2.96, 95%CI=1.83~4.79)的风险更高(P值均<0.05)。  结论  中职生收发性短信行为与心理健康存在关联。应将性短信的潜在风险纳入全面性教育课程中, 增强青少年的媒体信息素养和行为决策能力, 从而促进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以及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现状及其与不良心理健康结局的关联.方法 2019年4月,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甘肃省民乐县的3所中小学校1575名在校学生,调查其遭受校园欺凌行为情况及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有83名学生自报在过去的2个月内遭受过欺凌(每月2~3次及以上),校园欺凌发生率为5.27%,不同性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5,P=0.19);欺凌发生率小学生(9.77%)>初中生(4.63%)>高中生(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15,P<0.01).被欺凌的青少年中不良心理的发生率高,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分别是26.51%、22.89%、14.46%,而一般青少年的发生率仅为7.77%、6.57%、7.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4.51、30.47、4.33,P值均<0.05).按性别分层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女生中被欺凌是抑郁(OR=8.61)、焦虑(OR=4.71)和自杀(OR=3.30)的危险因素,而在男生中并未发现该关联.结论 校园欺凌发生率小学>初中>高中,且被欺凌青少年不良心理发生率高,应尽早开展干预,并重点关注校园欺凌行为对女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65.
  目的  通过全球小年龄研究(GEAS)上海研究点纵向调查数据分析冲动性特质对青少年观看色情片的影响,为青少年性健康促进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上海市某区3所初中六至八年级1 512名学生,从2017—2020年进行3轮纵向数据收集。基线和随访的色情片观看情况及社会人口学相关信息由学生在平板电脑上自填。冲动性特质测量仅在2018年随访时通过Barratt冲动性量表纸质问卷获取。采用一般统计学描述、面板数据描述和混合线性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  3次调查中,32.7%的青少年(494名)有过看色情片的经历。男生的运动性冲动得分高于女生(16.33±3.25,15.66±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P < 0.01),无计划性冲动得分低于女生(22.83±5.21,23.65±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P < 0.01)。混合效应线性模型结果显示,冲动性总得分与色情片观看关联有统计学意义(β=0.001,P < 0.01);冲动性各亚组分析中,高运动性冲动及高注意性冲动显著影响色情片观看(P值均 < 0.01);女生、父母较多了解及学校有人关心的青少年较少观看色情片,而使用网络时间>3 h/d的青少年观看色情片的频率更高(P值均 < 0.01)。  结论  青少年观看色情片与冲动性特质具有稳定的关联。应针对这一年龄青少年进行合理疏导,使之具有在良莠不齐的媒体世界中明辨是非的能力。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究儿童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青少年饮酒的关联, 为青少年饮酒行为的防控提供指导。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某区3所公立初中六至八年级的1 550名学生, 于2017年和2018年11—12月开展2次匿名电子问卷调查。采用潜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 LCA)对ACEs进行分类, 利用多因素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 GEE)模型分析ACEs与青少年饮酒的关联。  结果  LCA拟合结果表明, ACEs可分为3个潜类别, 分别定义为高暴露组(139名, 8.97%)、虐待忽视组(604名, 38.97%)和低暴露组(807名, 52.06%)。多因素GEE模型结果显示, 相较于低暴露组, 高暴露组(OR=2.65, 95%CI=1.72~4.07)和虐待忽视组(OR=1.50, 95%CI=1.14~1.96)研究对象的饮酒风险显著增加(P值均<0.01)。  结论  不同潜类别的ACEs对饮酒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 良好的儿童期成长环境可能有助于降低青少年饮酒风险。  相似文献   
67.
  目的  了解母亲对青少年暴露于亲密镜头的反应情况及其与初中生观看色情片的关联,以期为类似场景的家庭性话题交流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方法  整群抽取上海市某区3所初中六至八年级1 760名学生,采用平板电脑自填问卷。  结果  初中生观看过色情片的报告率为26.36%(464名),男生(29.83%,270/905)高于女生(22.69%,194/855)。大多数初中生认为母亲对青少年暴露于亲密镜头的反应为“借机教育青少年不能这么做”(30.54%)和“避免青少年观看亲密镜头”(42.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认为母亲会“一起观看并不作任何评价”的初中生,认为母亲会“借机教育青少年不能这么做”(OR=0.43,95%CI=0.29~0.64)和“避免青少年观看亲密镜头”(OR=0.56,95%CI=0.39~0.80)者观看色情片的风险更低(P值均 < 0.01)。  结论  初中生观看色情片与母亲对青少年暴露于亲密镜头的可能反应存在关联。应重视家庭性教育和家长的监管作用,加强家长与青少年进行性话题交流的意识。  相似文献   
68.
了解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为更好地预防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全国7个省的8 746名中学生进行计算机辅助匿名自填问卷调查,分析家庭因素与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关联.结果 在调查的8种健康危险行为中,59.87%的中学生存在至少1种,35.33%的中学生存在至少2种;男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72.83%)高于女生(47.11%),高中生(62.87%)高于初中生(56.96%)(x2值分别为602.019,31.739,P值均<0.01).男生的健康危险行为与居住地为农村(OR=1.70,95%CI=1.42~2.04)、独生子女(0R=0.78,95%CI=0.66~0.92)、父亲大专以上学历(OR=0.68,95%CI=0.50~0.93)、与父亲关系不融洽(OR=1.85,95%CI=1.43~2.40)、与母亲关系不融洽(OR=1.50,95%CI=1.07~2.10)、父亲管教不严(OR=1.74,95%CI=1.24~2.46)有关;女生健康危险行为和与父亲关系不融洽(OR=1.56,95%CI=1.24~ 1.95)、与母亲关系不融洽(OR=1.92,95%CI=1.44~2.56)、父亲管教不严(OR=1.65,95%CI=1.24~2.19)以及家庭生活氛围不融洽(OR=2.68,95%CI=1.72~4.18)有关.结论 打架、吸烟、饮酒、不良情绪等健康危险行为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亲子关系、父母管教、家庭氛围等过程性变量相较家庭结构变量对中学生行为影响更为明显.在预防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9.
根据对上海5个区2580名婚前体检妇女的调查资料,分析了上海未婚女性的恋爱年龄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市区妇女第一次谈恋爱的平均年龄为20~21岁,郊县妇女为19岁;市区对象谈恋爱年龄小于18岁的占6.6%,郊县对象为14.6%,说明上海妇女的早恋现象不明显。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则表明,农村户口、婚检时年龄较小、受教育程度较低、父亲为以工为主的农民、同胞数较少、与邻居关系不和睦及谈恋爱的动机为“在接触中产生爱情”的妇女,第一次恋爱的年龄较小。医务、教学和科技人员第一次恋爱的年龄比其他职业者大,提示人口学特征及观念是影响人们性及其相关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0.
了解小学生遭遇身体接触性性侵犯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性侵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中国六省市多阶段分层抽取的773名小学生进行匿名计算机辅助自填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有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身体接触性性侵犯的遭遇情况及预防性侵犯的知识等.结果 在调查的3种身体接触性性侵犯情形中,10.6%的被试至少遭遇过1种形式的性侵犯,男、女生报告的比例分别为12.3%,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1,P>0.05).20.3%的小学生接受过预防性侵犯或性骚扰的教育,来自家庭教育的比例(15.5%)高于学校(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5,P<0.01).农村小学生性侵犯发生的比例(14.2%)高于城市小学生(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9,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大年龄(OR=0.29)、预防性侵犯知识得分高(OR=0.91)是被调查小学生遭受性侵犯的保护因素;居住地为农村(OR=1.78)、不与父母同住(OR=1.86)是遭受性侵犯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我国小学生的性侵犯发生比例较高.应重视家庭和学校的预防性侵犯教育,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