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宫颈微波治疗宫颈糜烂样改变同时辅助氯喹那多、普罗雌烯阴道片给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查看我院近期妇科门诊收治的392例患者的病历,选取其中经检查确诊为宫颈糜烂样改变的9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配为2组,分配2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为原则。一组采用单纯宫颈微波治疗宫颈糜烂样改变,另一组在采用该方法的同时,辅助进行氯喹那多、普罗雌烯阴道片给药。叮嘱患者于治疗后的20天、2个月、6个月及1年回院复诊,检查后准确记录患者各项重要指标。结果:经患者复查结果来看,中、重度患者接受联合氯喹那多、普罗雌烯阴道片辅助用药效果明显(p<0.05),2组患者总体治疗效果差别不大(p>0.05)。结论:对于中度和宫颈糜烂样改变严重的患者,宫颈微波联合氯喹那多、普罗雌烯阴道片辅助治疗效果甚为明显,临床工作者应予以重视,积极采用,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进展期贲门癌双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法,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常规选择胃左动脉,进行胃动脉灌注化疗(奥沙利铂+5-FU方案)。同时植入食管支架。结果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吞咽困难、恶心、呕吐缓解或消失,体重增加,大便潜血阳性病人全部转阴。CR2例,PR14例,SD5例,PD5例,总有效率80.8%。结论进展期贲门癌的双介入治疗是一项疗效好、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烧伤病区抗生素使用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水平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烧伤病区抗生素的使用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为防治烧伤病区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提供依据。方法计算8年来烧伤病区各类抗生素的累积每日约定剂量(DDD)和平均每日每百张床位所消耗的DDD数,以及同期导致烧伤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对8种抗生素的耐药水率,并对抗生素的使用量与耐药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8年来烧伤病区使用的抗感染药物中,氨基糖苷类、第一代头孢菌素等抗生素的使用量大幅度下降,而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和含酶抑制剂类抗生素使用量的上升幅度较大;同期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有明显的变化。与之相对应,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与大环内酯类、碳青霉烯类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量呈正相关,而该菌对环丙沙星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与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含酶抑制剂类(INH)抗生素的使用量密切相关,其中与INH的相关系数为负值。结论结果提示,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水平影响较大;在烧伤临床抗感染治疗中减少碳青霉烯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加大含酶抑制剂类抗生素的使用量有可能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观察短期内铀吸入对放射性职业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我们对铀作业过量吸入人员进行了16 a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除自觉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外,观察对象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好。提示,铀在急性吸入时可引起肾功能损伤,治疗后可痊愈;但在长期观察中,过量吸入后除对接触者心理上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外,到目前为止,未曾发现铀对接触者的持续性慢性损害。  相似文献   
15.
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的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医院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累积每日约定剂量(DDD)为单位,统计1994年以来我院临床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各类抗感染药物年度累积DDD总量,各类药物的构成比,以及各年度累积DDD与1994年累积DDD定比值。结果 1994年后,抗感染药物总用量呈大幅度下降,而后虽有所回升,但至2002年仍远低于1994年的水平;9年来临床使用量最大的前5类抗生素为青霉素类、第1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喹喏酮类、第3代头孢菌素;其中3代头孢菌素从1994年排序第5升至2002年第1位,而原排序第2的1代头孢菌素则降至第5位。与1994年相比,使用量升高幅度最大的为碳青霉烯类和多肽类。结论使用量没有逐年增多,提示我院抗感染药物使用的控制措施积极有效;第3代头孢菌素使用量的逐渐增加和青霉素类药物使用量长期保持高水平,提示我院临床在这两类药物的使用中,不合理应用的比例可能较大;同时,应努力避免碳青霉烯类和多肽类两类药物使用量的快速增加。  相似文献   
16.
烧伤病区抗菌药物使用9年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烧伤抗感染治疗用药的变化趋势,为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临床抗感染治疗水平积累经验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平均100例患者每日使用约定剂量(DDDs/100例.d)作为抗菌药物使用量的观察指标,对烧伤病区1995-2003年抗菌药物使用的数据进行统计,并统计同期病原菌不同革兰染色类型所占比例,作为评价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参照。结果9年来烧伤临床抗菌药物使用量无明显增加的趋势,2003年含酶抑制剂类药物取代氨基糖苷类药物成为使用量最大的抗菌药物;1995年后革兰阳性菌在病原菌中所占比例逐渐升高,2003年已超过革兰阴性菌。结论烧伤病区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实行了有效的总量控制;今后应重点加大对革兰阳性菌感染治疗的力度。  相似文献   
17.
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升药物治疗水平,必须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增强监测力度.医疗机构应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调查与应用评价,获取客观、科学的数据资料,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和趋势,进行正确的干预与评估,促进药物合理使用,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水平.本文就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与监测基本步骤、药物临床使用的数据汇总分析、评价与监测的具体方法进行详细阐述,以期对我国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烧伤临床不同种类抗菌药物使用量的统计,分析烧伤抗感染治疗用药的变化趋势,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临床抗感染治疗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平均100名患者每天使用每日约定剂量(DDDs/100患者/天)作为抗菌药物使用量的观察指标,对本院烧伤病区1995~2003年抗菌药物使用的数据进行统计,并统计同期病原菌中不同革兰染色类型所占比例,作为评价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参照。结果:9年来烧伤病区抗菌药物使用总量波动明显,但无明显增加的趋势,1995年和2003年的使用量分别为36.2和为26.2DDDs/100患者/天。1995年使用量最大的氨基糖苷类和一代头孢菌素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含酶抑制剂类药物的使用量逐年增多,成为2003年使用量最大的抗菌药物。1995年后革兰阳性菌在病原菌中所占比例逐渐升高,2003年已超过革兰阴性菌。结论:烧伤病区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实行了有效的总量控制。今后应重点加大对革兰阳性菌感染治疗的力度,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革兰阳性菌感染逐渐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开胸手术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麻醉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6月-2022年9月收治的接受开胸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5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研究组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为基础进行麻醉管理,对照组采取常规麻醉管理,比较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恢复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 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心内操作时的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诱导后、心内操作时的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对接受开胸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麻醉中,采取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麻醉管理,能够降低手术期间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波动,减少不良反应,改善术后生活质量,促进患儿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镜下乳头大球囊扩张术(EPLBD)在老年胆总管困难结石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06例胆总管困难性结石(横径≥ 13mm或3个以上≥ 10mm)进行EPLBD取石术,按年龄分为A组(<60岁)和B组(≥ 60岁),观察两组合并慢性疾病和解剖畸形、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ERCP次数等指标。结果 B组有较多乳头旁憩室、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痴呆、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服用抗凝剂或抗血小板剂也更多(P<0.05)。两组取石成功率分别为88.1%(52/59)和89.4%(42/47),完全取石成功率均为100%,需要机械碎石分别为10.2%(6/59)和12.8%(6/47)。ERCP次数为1.24±0.68和1.17±0.53。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8%(4/59)和2.1%(1/47),在治疗成功率、ERCP次数、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EPLBD取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