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29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32篇
中国医学   103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背景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晚期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最佳方法,但术后疼痛、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以及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等问题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手术疗效和术后康复进程,而随着老年外科手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学者逐渐认识到老年患者自身的生理储备状态(如衰弱)比手术更能影响术后疾病的转归。目的 探讨术前衰弱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4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省骨科医院和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病房初次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230例骨性关节炎老年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衰弱筛查量表(FRAIL)评估患者术前衰弱情况(FRAIL评分>2分即为衰弱),根据得分将患者分为衰弱组(156例)和非衰弱组(74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使用步行辅助工具时长;分别于术后第3天、第7天、第2周、1个月及3个月时评估两组患者术后修订版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R)评分和术后膝关节屈曲度,且于术后第2周、1个月、3个月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表(AKS)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结果 衰弱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使用步行辅助工具时长均较非衰弱组患者长,且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也高于非衰弱组患者(P<0.05)。时间与组别在FPS-R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01),时间、组别在FPS-R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01);且衰弱组患者术后各个时间点FPS-R评分均高于非衰弱组(P<0.001)。时间与组别在膝关节屈曲度上存在交互作用(P<0.001),时间、组别在膝关节屈曲度上主效应显著(P<0.001);且衰弱组患者术后各个时间点的膝关节屈曲度均低于非衰弱组(P<0.001)。时间与组别在膝关节功能AKS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组别在膝关节功能AKS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01);且衰弱组患者术后各个时间点的膝关节功能AKS评分均低于非衰弱组(P<0.001)。术前衰弱得分与术后FPS-R评分呈正相关(P<0.001)、与术后膝关节屈曲度及AKS评分呈负相关(P<0.001)。结论 术前衰弱状态对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存在负性影响,可致患者术后关节疼痛感增强以及关节屈曲功能恢复延迟,增加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延长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使用步行辅助工具时长。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槲皮素(Que)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脑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采用颈内动脉穿刺法制备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SAH 组、SAH+Que 50 mg/kg 组和 SAH+Que 100 mg/kg组,每组15只.造模成功30 min后,腹腔注射槲皮素,干预23 h后对各组进行Garcia神经功能评分,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斯蓝染色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免疫荧光染色检测TUNEL阳性和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阳性细胞占比,Western blot 检测 Cleaved caspase-9、Bax、Bcl-2、Nrf2、HO-1和NQO1蛋白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SAH组Garcia神经功能评分增高,脑组织水含量升高,伊文思蓝含量增加,TUNEL/NeuN双阳性细胞占比增加,LC3/Ne-uN双阳性细胞占比增加,Cleaved caspase-9和Bax蛋白表达均上调,Bcl-2、Nrf2、HO-1和NQO1蛋白表达均下调;与SAH组比较,SAH+Que 50 mg/kg 和 100 mg/kg 组 Garcia 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脑组织水含量均减少,伊文思蓝渗出均降低,TUNEL/NeuN双阳性细胞占比均减少,LC3/NeuN双阳性细胞占比均减少,Cleaved caspase-9和Bax蛋白表达均下调,Bcl-2、Nrf2、HO-1和NQO1蛋白表达均上调.结论 槲皮素可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大鼠脑神经细胞损伤,改善大鼠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自噬有关.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早产新生儿窒息的产科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降低早产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8793例新生儿中152例早产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资料,探讨早产新生儿窒息相关的产科因素,分析分娩方式的选择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结果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胎盘前置、胎盘早剥为主要原因,占25.65%、24.22%和19.07%。而重度窒息以胎盘早剥、内科并发症为高发,达55.55%和40.00%。孕龄〈34周者轻度窒息、重度窒息的发生率高于〉35周者。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加强产前及产时胎儿监护,早期发现与新生儿窒息有关的产科高危因素,并予以防治。把握分娩时机,恰当选择分娩方式,正确处理妊娠并发症与合并症。同时熟练掌握新生儿抢救复苏技术,可降低产科因素引起新生儿窒息及围生儿死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4.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mechanisms of moxibustion-based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 (CG), and to provide an objective basis for treating CG using moxibustion.

Methods

A total of 61 CG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n herbal cake-partitioned moxibustion group and a mild-warm moxibustion group. In both treatment groups, bilateral Tianshu (ST 25), Zhongwan (CV 12) and Qihai (CV 6) were selected for moxibus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ll the enrolled patients’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rel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syndrome scores and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scores were measured, and the changes in the serum levels of the brain-gut peptides ghrelin, somatostatin (SS) and motilin (MTL)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clinical efficacy rate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related TCM syndrome scores and VAS scores were reduced to varying extents in both groups, the intra-group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0.01). In both groups, the serum levels of ghrelin and MTL increased and the serum levels of SS decreased after treatment (all P<0.01). And there were no serious adverse events occurred.

Conclusion

Both herbal cake-partitioned moxibustion and mild-warm moxibustion are effective for CG; these two therapies exhibited similar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epigastric discomfort or pain. And both the two therapies act to anti-inflammation,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gastric mucosa and improve the gastric motility, which is possibly their crucial action mechanism in treating CD.
  相似文献   
105.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临床针灸治疗腹泻型(D-IBS)和便秘型肠易激惹综合征(C-IBS)的经脉、腧穴选择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2000—2016年针灸治疗D-IBS和C-IBS的临床研究报道,提取其所使用的针灸方式、经脉和腧穴。运用描述性分析、关联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其内在联系与规律规律,同时观察针灸治疗D-IBS和C-IBS的经脉、腧穴各自的规律和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针灸治疗D-IBS文献56篇、针灸治疗C-IBS文献6篇,D-IBS的治疗主要用针刺,临床以胃经和任脉的腧穴为主,如天枢、足三里、中脘,关联性分析发现胃经—任脉—脾经的为最常见的经脉组合,腧穴以足三里—天枢—太冲为主要关联群。聚类分析经脉主要分成2个核心聚类群,2个核心群组,腧穴则可以分成5个聚类群,5个核心群组。而C-IBS的研究则主要以悬灸为主,胃经、膀胱经的腧穴应用最多,如天枢、足三里、大肠俞、上巨虚,关联性分析发现经脉组合与D-IBS相同,也是胃经—任脉—脾经组合支持度和置信度最高,而腧穴则是以足三里—天枢的配伍最为常见。聚类分析则发现经脉、腧穴均可以分成2个核心聚类群,2个核心群组。结论:通过分析针灸治疗D-IBS和C-IBS的临床研究,认为虽然两者在针灸方法的使用上略微存在差异,D-IBS针灸并用,C-IBS以灸为主。但是在经脉和腧穴选择上却存在高度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6.
随着艾条悬起灸在临床上的逐渐推广,其基本作用机制得到初步的证明。如何提高灸法的临床疗效成为如今灸法研究的重中之重。不同于古代的直接灸和间接灸,艾条悬起灸是近代产物。临床上艾条悬起灸主要分成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3种方式。文章通过分析艾条悬起灸的源流,分别回顾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的起源和发展,阐述此3种方式内在的联系和早期的临床适应证特点,还原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以利于临床医家科学规范使用此3种方式。同时参考当下关于艾条悬起灸施灸特点的现代科学研究,主要从单次施灸时间、施灸间隔、施灸疗程等角度分析。客观解读艾条悬起灸的使用方式,以指导现代临床实践,提高艾条悬起灸的临床疗效,促进艾条悬起灸的学术推广,推动艾条悬起灸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7.
目的:针刺和艾灸治疗躯体疼痛的临床试验为研究对象,借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主要研究指标,系统评价针刺和艾灸两者之间镇痛效果的差异。方法:以Pubmed、Science citation index、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Google scholar、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为主要检索数据库。以考克兰偏倚评价方式来评估各文献的偏倚,治疗前后VAS的变化为主要观察指标。根据治疗后不同时期的VAS,分成1、2、3、4周,分别合并相同时期的研究进行分析。结果:检索出的382篇经过筛选后,对8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研究,其中有1篇文献分成3个研究分别纳入。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主要被认定为偏倚不清,主要源于分配方案隐藏、选择性报道等方面的信息不全。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治疗后第1[合并MD=0.19,95%CI(-0.13,0.5),P=0.05]、2[合并MD=-0.12,95%CI(-0.91,0.68),P=0.77]、4[合并MD=0.00,95%CI(-0.71,0.07),P=0.99] 周VAS变化数据提示针刺和艾灸对躯体疼痛的镇痛效果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敏感性分析发现,任何一组在固定、随机效应模型上不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因为所纳入研究本身质量较低,符合要求的研究太少,通过分析针刺和艾灸的镇痛效果的比较,无法得出两者之间孰优孰劣的判断,尚待更加科学、规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明两者镇痛效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腹部穴位按摩联合耳穴埋豆在功能性便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98例功能性便秘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腹部穴位按摩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耳穴埋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部穴位按摩联合耳穴埋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功能性便秘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研究不同散光轴向切口白内障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60例自内障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各30例(30只眼)。在Orbscan检测出的角膜散光引导下,A组行3.2inln角膜散光轴向切口,B组行双轴向切口。由同一位手术医师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散光的变化。结果各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PolarK比较,A组术前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PolarK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比术前减少角膜PolarK0.23左右。B组术前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的PolarK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比术前减少角膜PolarK0.34左右,且两组之间PolarK的变化在各个观察时间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术前角膜PolarK为0.9左右的患眼,3.2mm单散光轴向切口与双轴向切口白内障手术都可以矫正部分角膜散光,但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10.
光晓燕  于琳  李璟 《医学综述》2013,19(10):1910-1912
目的分析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特征、诊疗方法及预防措施,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2例OHSS并发DVT的临床资料,并检索相关文献,总结诊治经验。结果国内外文献报道OHSS并发DVT 31例,27例报道其发病与辅助生殖技术(ART)有关,所有患者均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效果良好,合并妊娠者可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栓塞部位多发于上肢头颈部位。结论 OHSS并发DVT是ART相关的致命性并发症,虽然低分子肝素治疗有效,但积极预防OHSS发生是减少血栓发病的关键,对于高危人群尤其要提高警惕,必要时可进行易栓症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