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30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34篇
  1篇
中国医学   113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证实肌动蛋白存在于大鼠肝细胞核基质中。方法:应用SDS-PAGE法分析大鼠肝细胞核基质的组分,以肌动蛋白多克隆抗体进行Westem Blot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核基质蛋白SDS-PAGE图谱中可见相当于肌动蛋白的43KD条带,Westem Blot分析证实核基质中存在肌动 蛋白条带。结论:肌动蛋白是大鼠肝细胞核基质的组分之一。  相似文献   
2.
血管性痴呆是脑血管病变后所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痴呆类型。其发病机制源于血管系统损害引起低脑血流灌注、氧化应激等一系列病理过程。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在脑血管病及相关疾病中有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许多研究都显示了针灸对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并涉及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神经炎症、神经递质通路等方面的调节作用。因此,现从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角度探讨针刺的治疗作用,以期为进一步揭示针灸在血管性痴呆治疗中的潜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黄苏打片对危重症并急性胃肠功能衰竭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38例危重症并急性胃肠功能衰竭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大黄苏打片。入院当日及治疗72 h后检测TNF-α、IL-6、CRP、乳酸,观察患儿症状的变化,与30例对照组惠儿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情况明显改善。治疗组改善显著(P<0.05)。治疗组血清TNF-α、IL-6、CRP及乳酸下降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大黄苏打片可以保护胃粘膜,减少炎症损伤,配合常规治疗可以提高危重症并急性胃肠功能衰竭患儿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苦瓜蛋白的药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李璟  温博贵  王云 《中草药》2004,35(9):1068-1070
苦瓜为葫芦科苦瓜属植物,从中提取的蛋白质成分包括:蛋白酶抑制剂、核糖核酸酶、核糖体失活蛋白等,具有比较广泛的药理学作用。MAP30等可以通过使核糖体失活,抑制肿瘤细胞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通过抑制T细胞的增长,抑制HIV病毒的复制,达到治疗艾滋病的目的。笔者着重对其抗肿瘤作用及抗艾滋病作用进行了综述,认为苦瓜蛋白成分的开发和应用给恶性肿瘤和艾滋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头粉碎性骨折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丽  李璟  唐伶俐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7):1587-1588
老年肱骨头粉碎性骨折由于其固定困难、愈合时间长,愈合后不可避免地产生创伤性关节炎和肩周炎,造成患者肩关节功能明显下降。近年来,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头粉碎性骨折,但其除对手术技术要求熟练外,严格的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是肩关节功能恢复的保证。我科2004年10月~2007年4月共收治4例因肱骨头粉碎性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病人,经过精心护理和定期随访康复指导,效果满意。1临床资料本组4例,男3例、女1例,年龄66~71岁,平均68.2岁。左右侧各2例,均为肱骨头粉碎性骨折,按Neer分类法[1]63均属四部分骨折,致伤原因均为滑倒手掌着地所致。X线片示:肱骨外科颈完全性骨折,向上移位成角,大结节撕脱性骨折。CT片示:肱骨头粉碎性骨折。4例均伴有高血压,其中1例伴糖尿病。全麻插管后,患肩垫高,肩前内侧切口,顺肱二头肌和三角肌间沟进入,打开关节囊,取除破碎肱骨头,扩大肱骨上髓腔,安装双极骨水泥型人工肱骨头,肩袖诸肌修补在人工柄上。术后伤口引流48~72 h。2结果4例患者获随访5个月~3年1个月,平均1年2个月。关节活动度:患肩单纯外展分别70&#176;~75&#176;,前屈110&#176;~120&#176;,后伸25&#176;~30&#176;,内收8&#176;~...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述近20年来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现状。方法 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97年1月1日截止至2017年12月31日。纳入以针灸疗法为主要干预手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改良的Jadad质量评分、数据信息提取与数据库的建立,提取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文献的发表数量、诊断标准、治疗方法与结果、腧穴选择与归经、治疗时间与疗程、疗效判定标准、结局指标等。结果 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章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的使用缺乏统一和规范。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为针灸疗法配合药物治疗,一类为各种针灸疗法的单独或组合运用。单独作为干预措施使用的针灸疗法以针刺配合灸法最多见。取穴组方具有远近配穴、俞募配穴及循经配穴的特点,使用频率高的腧穴依次为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内关等。选取的经脉以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居多;治疗疗程的各临床试验差异较大,结局指标以有效率为最多。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质量普遍偏低。结论 目前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但临床方案设计的诸多环节尚有欠缺,影响临床研究的可重复性和临床结论的准确性,有待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隔药饼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外周血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为后续研究提供研究方向。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隔药饼灸组、电针组和西药组,均采用MNNG诱导CAG大鼠模型,取穴中脘、气海,隔药饼灸每次每穴1壮,每日1次,共4周;电针频率100 Hz,强度1-3 mA,20 min,每日1次,共4周;西药采用叶酸悬浊液1.0 mL/100 g灌胃,每天1次,持续4周。采用Trizol法提取各组CAG大鼠的外周血总RNA,质控后建立文库,采用RNA-seq高通量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深入分析隔药饼灸逆转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CAG组大鼠外周血有1 542个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的通路主要有癌症、免疫疾病、能量代谢、消化系统、免疫系统通路。隔药饼灸干预CAG大鼠的外周血差异表达基因2 956个,涉及的通路与分子相互作用、信号转导、癌症、免疫疾病、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脂质代谢、维生素代谢、核苷酸代谢、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等相关;电针干预CAG外周血的差异表达基因3 136个,涉及的通路与癌症、免疫疾病、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脂质代谢、维生素代谢、核苷酸代谢、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等相关;西药干预CAG外周血差异表达基因1 308个,涉及的通路与蛋白翻译、信号转导、癌症、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等相关。经RT-qPCR验证,各组外周血Foxo3、Uba52、S100a1、Nod2的结果和RNA-seq测序结果一致。结论 隔药饼灸、电针和西药干预CAG的外周血差异表达基因的数量不同,西药较针灸改变CAG的差异基因数目少。3种干预方法均能影响CAG大鼠外周血免疫相关、肿瘤相关的基因表达谱,隔药饼灸和电针干预的差异基因还涉及能量、氨基酸、脂质、维生素代谢。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笔者采用疏肝柔肝法治疗小儿功能性再发性腹痛30例,获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50例均属本院门诊确诊为小儿功能性再发性腹痛患儿,西医诊断符合《实用小儿胃肠病学》中再发性腹痛诊断标准[1]及13C尿素呼气试验或血清抗体检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儿科学》[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5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及隔姜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探讨艾灸对CAG相关癌前病变外周血DNA甲基化谱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收治的CAG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隔药饼灸组和隔姜灸组,每组35例,2组患者均选取中脘、气海、双侧足三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隔物灸法对慢性胃炎胃黏膜保护的临床效果,并与安慰灸组进行对比,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将64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 例。治疗组采用隔物灸法,取穴内关(双)、中脘、气海、足三里(双);对照组采用安慰灸法,取穴同治疗组。两组均每次每穴灸1壮,一周3次,共治疗12次后对比治疗前后血清检测胃泌素(GAS)、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I(PCR值)及中医症状量表评分以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9%,明显优于对照组(16.1%),两组间中医症状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G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组治疗前后PGI和P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后局部温度差异与疗效间存在一定规律性,隔物灸有效改善了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I浓度、PCR值,对GAS有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