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35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74篇
预防医学   49篇
药学   4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观察案例模式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教学对医学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认知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医学生732名为研究对象,以2019学年第2学期医学生370名为对照组,以2020学年第2学期医学生362名为研究组,在授课《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时分别采用常规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模式,学期末以调查问卷和考试成...  相似文献   
62.
目的了解近3年泌尿系统感染真菌的检出率、菌种分布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中段尿真菌培养分离的菌株鉴定,采用ATB Fungus3纸片扩散法测定药敏性。结果共分离到真菌93株,其中白色念珠菌49株(52.7%)、光滑念珠菌27株(29.0%)、热带念珠菌13株(13.9%),它们对氟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16.7%、3.8%及23.1%;对伊曲康唑耐药率分别为21.1%、39.1%及33.3%;对氟胞嘧啶耐药率分别为37.8%、20.0%及15.4%;热带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耐药率为23.1%,其他真菌对两性霉素B敏感。结论泌尿系感染真菌以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及热带念珠菌为主,对三唑类药物敏感性较好,部分热带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耐药。  相似文献   
63.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茵的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临床分离的14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进行研究.方法药敏试验检测对15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协同试验筛选产金属酶菌株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金属酶基因及oprD基因;氰氯苯腙检测主动外排情况及其对亚胺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影响.结果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其它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也很高,其中,5株产VIM-2型金属酶,11株oprD基因检测阴性.2株在有氰氯苯腙存在时对亚胺培南的MIC降低至原值的1/4,表明这2株有主动外排系统参与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结论 OprD2蛋白表达缺失是本研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其次为产VIM-2型金属酶和主动外排系统,且至少有4株存在两种以上耐亚胺培南的机制.  相似文献   
64.
大肠埃希菌是导致医院感染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原菌之一,其高耐药水平及逐年增多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和产头孢菌素酶(.AmpC β-lactamase,AmpC酶)菌株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本研究对2005年安徽省各级医院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株耐药性进行分析,以阐明不同级别医院分离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65.
目的在体外测定万古霉素单药及分别与利福平、左氧氟沙星、磷霉素联用对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的防突变浓度(MPC),为优化抗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肉汤法富集浓度为1010CFU/ml细菌,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测定上述各药单用及分别与万古霉素联用对10株临床分离MRSE的MPC,上述与万古霉素联用药物浓度为常规用药可以达到的血药浓度,均远低于各自对MRSE的MPC。结果万古霉素单药对上述10株MRSE的MPC为16或32 mg/L;与利福平或左氧氟沙星联用时万古霉素的MPC为16或32 mg/L,与磷霉素联用时万古霉素的MPC降为1~4 mg/L。结论与磷霉素联用可以显著降低万古霉素对MRSE的MPC,从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66.
为了解本地区产超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Eco)和肺炎克雷伯菌(Kpn)的最佳检测底物及耐药性,以防止产ESBLs株的区域性流行.我们对安徽省合肥市4家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Kpn和Eco ESBLs的产可控多孔玻璃(CPG,上海产品)和进口可控多孔玻璃(CPG,Sigma产品)等多种载体和不同的偶联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以CD I为偶联剂,将抗体固定于CPG(Sigma产品)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构建稳定且可靠的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LA)小鼠模型,为该疾病的后续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肺炎克雷伯菌(KP)临床分离菌株181608为实验菌株,将不同浓度的细菌悬液通过腹腔注射,利用改良寇式法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以1/2的LD50浓度注射C57BL/6J小鼠.通过小鼠一般情况、体质量变化、白细胞计数、HE染色以及肝脏菌落计数等指标综合评价该模型.结果 根据改良寇式法计算出KP在C57BL/6J小鼠中的LD50约为104 CFU/ml.小鼠感染细菌24h取肝脏脓肿部位的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通过菌落形态、拉丝试验阳性和质谱结果鉴定致病菌为KP.HE染色结果提示小鼠感染后肝脏出现大面积坏死以及炎性细胞的大量浸润.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小鼠精神状况变差,加之进食量的减少,体质量逐渐降低.检测造模小鼠的白细胞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之外,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5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肝脓肿组明显升高,且RT-qPCR结果也显示炎性和趋化因子[IL-1β、IL-6、IL-10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的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腹腔注射成功建立KPLA小鼠感染模型,为肝脓肿的研究提供稳定和易复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8.
目的了解浙江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ESBLs基因型分布。方法对119株实验室保存的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浙江省各个地区临床分离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采用接合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PCR产物克隆测序等方法明确ESBLs基因型。结果119株菌株中有115株产CTX—M型ESBLs阳性率为93.28%,包括88株CTX—M-14,12株CTX—M-24,6株CTX—M-22,5株CTX—M-3,2株CTX—M-9及CTX—M-27,CTX—M-28、CTX—M-29各1株;9株产SHV型ESBLs,阳性率为7.56%,包括8株SHV-12,1株SHV-5;未分离到TEM型ESBLs。有9株产2种及2种以上ESBLs,有4株未能确定ESBLs基因型。结论浙江地区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基因型以CTX—M-14型为主;CTX—M-29是一种新基因型ESBLs基因库登录号为AY267213。  相似文献   
69.
目的 了解安徽地区临床分离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临床分布、耐药性及质粒介导AmpC酶(pAmpCs)基因的流行情况。方法 收集2012~2017年安徽省细菌耐药监控中心监测网内的34所医院报送的临床分离的104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提取细菌质粒,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AmpC酶阳性菌株做转移接合试验,PCR扩增并测序确定接合子的基因型;测定供体菌、受体菌和接合子对多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104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临床分布广泛,最多见于呼吸内科(30.77%)及重症监护病房(24.04%),标本来源以痰液、尿液最多。4株AmpC酶基因阳性的菌株中,有3株DHA-1基因阳性,1株ACT-1基因阳性。4株AmpC酶基因阳性的菌株有3株转移接合成功。这3株接合子与受体菌相比,对多种常用抗生素尤其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MIC值提高了8~128倍。结论 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临床分布广泛,耐药严重,携带有质粒介导的AmpC酶基因的菌株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并且可通过接合性质粒在不同菌属间播散。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与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与单药优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6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2009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AM治疗组(53例)、ADV治疗组(50例)和LAM+ADV联合治疗组(52例),每24周检测患者肝肾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和血清HBVDNA载量。单用LAM或ADV组中应答不佳或病毒学突破患者分别在24、48和72周加用ADV或LAM进行优化治疗。多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产生早期病毒学应答的因素。结果治疗24周时,LAM组、ADV组以及LAM+ADV组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66.0%(35/53)、34.0%(17/50)和90.4%(47/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282,P〈0.01);治疗96周时,三组患者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96.2%(51/53)、86.0%(43/50)和100.0%(52/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115,P〉0.05)。治疗96周时,LAM组、ADV组以及LAM+ADV组的ALT累计复常率分别为86.8%(46/53)、82.0%(41/50)和94.2%(49/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613,P〉0.05),但ALT水平在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95,P〈0.01)。治疗96周时,LAM组、ADV组以及联合治疗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达到31.3%(10/32)、20.7%(6/29)和38.7%(12/3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13,P〉0.05)。LAM组无早期应答1例,发生病毒学突破11例;ADV组无早期应答19例,发生病毒学突破1例;联合组无1例发生早期无应答和病毒学突破。Logistic回归显示,24周完全病毒学应答与基线HBeAg、初始治疗方案和基线HBVDNA载量相关。分层评价发现,对于HBeAg阳性、HBVDNA〉6.28×10^6拷贝/mL和AⅡ≤5x正常值上限(ULN)的患者,LAM、ADV单药治疗和初始联合治疗24周时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26、10.921和6.100,P〈0.05或〈0.01);对于基线HBVDNA〉6.28×10^6拷贝/mL的患者,ADV单药治疗24周,无1例产生完全病毒学应答。结论LAM+ADV联合治疗具有更强的抗病毒活性和改善肝功能的能力,可提高病毒学应答率和降低耐药变异率,尤其对HBeAg阳性、HBV高载量和ALT≤5×ULN的患者更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