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糖尿病阳虚枢机不利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咸玉  周泉  朱章志 《中医杂志》2006,47(12):886-887
通过文献研究及临床实践总结,认为阳气虚损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阳气易虚,阳虚致消枢机不利,阳气失用。提出阳虚枢机不利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基本病机,并贯穿于糖尿病之始终。临床治疗糖尿病不能拘泥于养阴清热之陈规,当以温补脾肾之阳(气)、和畅枢机为基本大法,视病情或单用或合用,灵活变通,有的放矢。在治疗过程中要以顾护患者的阳气为要,方能达到“治病必求于本”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2.
张清仲  朱章志 《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27-1928
通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病症特点和用药规律的研究及吾师朱章志教授运用该方治疗疑难病的临床验案分析,认为茯苓四逆汤证的病机为阴阳两虚、肾水上泛。  相似文献   
103.
消渴病湿热证证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渴病多被认为属阴虚燥热或气阴两虚证,但在岭南地区尚有属湿热证者。从湿热证的产生、湿热证病机及临床表现、湿热证治疗方法等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辨治消渴病湿热证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观察活血降糖饮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血浆胰岛素、胰高糖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及氧自由基等指标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03/08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糖尿病研究所实验室进行。①造模:取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一组65只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发糖尿病,另一组15只腹腔注射柠檬酸缓冲液为正常对照组。②给药:将造模成功的56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空白组、玉泉丸组、优降糖组及活血降糖饮组4组,每组14只。模型空白组每日灌服3mL生理盐水,玉泉丸组每日灌服玉泉丸混悬液3.75g/kg,优降糖组每日灌服优降糖混悬液1.25mg/kg,活血降糖饮组每日灌服活血降糖饮水煎液(黄芪30g、生地20g,丹参30g,太子参30g,五味子15g,麦冬15g,淮山12g,黄精15g,丹皮12g,大黄16g,川红花12g,桃仁10g组成)0.01mL/g,治疗5周。③评估指标:5周后采血检测空腹血糖、血脂、过氧化脂质、超氧化物歧化酶、血浆胰岛素、胰高糖素,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结果:6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空腹血糖:造模后各组均较造模前升高(P<0.001),治疗后活血降糖饮组低于玉泉丸组,高于优降糖组[(13.22±6.88),(15.35±7.23),(10.28±6.75)mmol/L,P<0.05],3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②血脂:活血降糖饮组和玉泉丸组三酰甘油及胆固醇低于优降糖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优降糖组(P<0.05)。③血浆胰岛素:治疗后优降糖组高于造模后[(9.15±2.66),(4.61±1.55)mU/L,P<0.05],玉泉丸组与活血降糖饮组与造模后无差异。④胰高糖素:治疗后各组均明显下降(P<0.01),其中活血降糖饮组下降程度强于玉泉丸组,弱于优降糖组(P<0.05)。⑤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治疗后玉泉丸组与活血降糖饮组均较造模后显著改善(P<0.01),优降糖组无明显变化。⑥治疗后,治疗各组血浆过氧化脂质水平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但仍未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活血降糖饮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有降低空腹血糖、改善血脂、降低胰高糖素及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津力达颗粒对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血糖、胰岛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58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原有治疗方案基础上,强化饮食运动教育,同时加用津力达颗粒,每次9 g,3次·d-1,疗程2个月,进行治疗前后对照。结果: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01),说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空腹血糖较治疗前下降2.74 mmol·L~(-1)(P0.001)、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10.13 mmol·L~(-1)(P0.001)、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67%(P0.001);餐后2小时胰岛素水平升高7.15 m U·L~(-1)(P0.001);胰岛素分泌指数升高较治疗前0.13(P0.001),胰岛素抵抗指数则下降0.81(P0.05);而空腹胰岛素水平及患者体质量指数未见明显变化。结论:津力达颗粒可改善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临床症状,能够一定程度恢复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促进餐后胰岛素分泌,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具有较好的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用药规律,探讨核心药对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检索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且第一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的患者中药处方,建立处方数据库,分析用药频次、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利用相关数据库及软件分析药对-疾病共同靶点、相互作用关系及富集通路。结果 筛选出中药处方238首,共涉及164味中药,频次最高的药物为柴胡,得到置信度最高的核心药对柴胡-黄芩-大黄,检索柴胡、黄芩、大黄共得到49种活性成分及185个靶基因,检索急性胰腺炎的靶点为576个,药对-疾病共同靶点为71个。根据Degree值得出核心靶点为AKT1、TNF、IL-6、MAPK1等。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得出核心药对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凋亡过程的负调控、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 柴胡-黄芩-大黄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作用,为临床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7.
伤寒论方化学成分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近年来伤寒论方化学成分研究的概况。提出伤寒论方配伍过程中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可揭示其配伍规律。为改良处方,创制新方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体外模拟法和体内研究法研究伤寒论方体内化学成分的变化。可明确影响复方疗效的环节和因素。对合理用方,制订给药方式,剂量及间歇时间等都十分重要;四谱结合色谱方法是研究方剂配伍及体内过程化学成分的定必一窍不通量的有效综合分析方法;化学成分的研究能够更本质地阐明主剂疗效的物质基础。发掘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探索体内分布代谢规律。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获取大黄黄连泻心汤主要化学成分、对应靶点及靶标基因,借助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 Cards)获取2型糖尿病相关靶标基因,将药物靶标基因与疾病靶标基因映射得到大黄黄连泻心汤作用于2型糖尿病的预测靶点。利用Cytoscape3. 7. 1软件构建中药化合物-靶点网络及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利用DAVID 6. 8在线工具进行潜在基因的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大黄黄连泻心汤作用于2型糖尿病的有效成分有17个,相关靶点94个,关键有效成分17个,关键靶点16个。GO分析结果显示,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潜在基因的生物功能主要涉及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蛋白结合、炎症反应等; 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潜在基因的通路主要涉及低氧诱导因子(HIF),肿瘤坏死因子(TNF),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核转录因子-κB(NF-к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信号通路。结论: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复杂过程,主要通过参与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蛋白结合、炎症反应等发挥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9.
介绍伤寒论多媒体案例库的建设思路、方法、结构及操作流程;系统地回顾与总结了运用案例库资源教学,对《伤寒论》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材建设、课程水平提升,及对本科、研究生及继续教育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加味真武汤在改善心功能方面的作用机理。方法:设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结合组和模型对照组,观察各级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管紧张素Ⅱ变化。结果:治疗后各组左室内压(LV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明显上升,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血管紧张素Ⅱ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及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组之间比较,中西药结合组降低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结论:在加味真武汤治疗充血性心衰的机理中,调节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