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0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6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61.
广西合浦县鼠疫自然疫源地黄毛鼠及其寄生蚤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广西合浦县鼠疫自然疫源地内黄毛鼠及其寄生蚤的种类、构成和季节消长,为制定鼠疫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合浦县1987-2005年的鼠疫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合浦县黄毛鼠体共有3种寄生蚤,年平均鼠密度为6.86%,平均染蚤率为14.14%,黄毛鼠体伍氏病蚤指数为0.1611,印鼠客蚤指数为0.0713。结论:摸清了合浦县黄毛鼠及其寄生蚤的种类、构成和季节消长,表明合浦县鼠疫仍处于静息期。  相似文献   
62.
罗飞  王晶  何为涛  张超  闭福银  曾竣  林玫 《疾病监测》2022,37(11):1453-1457
  目的  了解2018—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流行动态及影响因素,为今后流感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收集2018—2022年“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广西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资料,以及相应的病原学检测结果,描述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  结果  2018—2022年广西共报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474起,累计报告发病数40 996例。 每年11和12月出现疫情报告高峰,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场所分布主要以县(市)中小学校为主,占暴发疫情总数的90.51%(429/474);病例年龄以5~14岁居多,占报告总发病数的84.55%(34 663/40 996)。 2018—2022年各型流感病毒均有检出,每年有2种以上的病原流行,暴发流行的优势毒株总体呈现以甲型流感病毒H1N1型、甲型H3N2型和乙型流感病毒BV型交替流行的趋势。  结论  广西流感样病例暴发常发生在中小学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流感优势株变换频繁,应通过持续监测及时掌握流感病毒的活动情况,做好常态化防控。  相似文献   
63.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诺如病毒感染引起腹泻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6—2020年广西诺如病毒聚集和暴发疫情报告及个案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比较罹患率、报告及时性、建立病例地理分布等指标。结果 2016—2020年广西共发生诺如病毒疫情50起,累计病例数2 707例,疫情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33.75%;50起疫情发生于城市29起,农村地区21起,罹患率城市高于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χ2 = 58.863,P<0.001),疫情主要发生场所在托幼机构和学校共38起,占总报告数的76.00%(38/50);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0~20岁年龄组,占74.17%(2 008/2 707);疫情分布有明显季节性,主要集中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在一个潜伏期(1~2d)内疫情报告率为74.00%;对50起诺如病毒疫情进行基因分型,诺如病毒GII型感染占86.00%(43/50),其次混合型GⅠ和GⅡ基因型并存占8.00%(4/50)。采集病例肛拭子664份和外环境标本361份,检出率分别为51.66% (343/664)和9.44%(42/361)。结论 广西诺如病毒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疾控中心在监测的基础上做好疫情防控技术指导加强疫情防控相关措施,提高集体单位应对疫情能力及报告意识。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查明百色水利枢纽库区沿岸鼠疫主要宿主动物和跳蚤的种类构成,了解该地区鼠疫疫源情况,为预防控制鼠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对库区的6个乡镇12个村屯展开调查,采集啮齿动物、指示动物和媒介蚤标本,分离鼠疫杆菌和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 该地区啮齿动物有2目3科8种,以揭家鼠为优势鼠种;蚤类有3种,以印鼠客蚤...  相似文献   
65.
组群随机试验在伤寒疫苗效果观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用组群随机试验实现伤寒Vi疫苗效果观察的研究设计和实施应用。方法采用组群随机试验方法确定试验组和对照组所需样本量,并组织实施大规模疫苗接种,在试验组接种伤寒Vi疫苗、对照组接种流脑疫苗。结果根据组群随机试验方法计算共需要观察对象为96121人,分为108个组群。根据组群大小、地理位置(城乡)及性质(学校、机关、厂矿、人口特征)分层配对,确定试验组分为53个组群共44054人,对照组为54个组群共48422人。对两组间各主要混杂因子(年龄、性别、居住地点、主要人群的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主要职业)等进行分析,发现两组之间总体相差不大,具有较好的均衡性与可比性。结论组群随机抽样法应用于大规模疫苗效果观察试验,能较好地控制组间混杂因子,使干预的实际效果得到科学的评价;实施也比较简单,被干预对象容易接受,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66.
广西5年间霍乱的流行特征与监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1999~2003年广西霍乱流行病学特点及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对收集的疫情报告、个案、疫点处理、实验室检测和监测月报表等资料进行统计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9~2003年5年间广西共报告霍乱病例133例,年均发病率0.06/10万,病死3例,病死率2.26%,检出带菌者81例;地区分布呈现沿海与内陆并存的格局,流行高峰在7~9月份,病例年龄有老龄化的倾向,职业分布以农民和渔船民为主;流行的优势菌型1999年和2000年以O1群小川型为主,2001年转变为稻叶型,首次发现O139群霍乱病例和外环境株;分离的小川和稻叶型菌株对复方新诺明、痢特灵等常用抗生素耐药严重,O139群菌株更显严重的多重耐药现象;传播途径以食物和水为主;5年来3类监测地区采集标本的总阳性率为0.77‰,阳性标本均出现在疫区,标本阳性率以2000年(1.96‰)为高、以3类地区为最高(1.34‰),各类标本中以疑似病例粪便标本为最高(9.17‰)。结论:广西霍乱流行强度近年呈逐年下降态势;霍乱监测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区霍乱防治工作仍需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67.
大规模疫苗接种一般副反应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制备的伤寒Vi疫苗进行接种副反应调查,并以A群流脑疫苗作为对照,对92467名接种者的副反应调查结果表明,伤寒Vi疫苗组副反应发生率为59.01/10万,流脑疫苗组发生率为82.60/10万,2个疫苗接种组一般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伤寒Vi疫苗组共出现16种症状38人次,主要症状为发热占21.05%、皮疹占18.92%、头晕占18.92%;流脑疫苗组出现25种症状91人次,排前3位的是发热占18.68%、头晕9.89%、冷汗7.69%。认为伤寒Vi疫苗副反应轻微,安全性好,是一种群众愿意接受,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值得推广的疫苗。  相似文献   
68.
一起山区中学细菌性痢疾暴发的调查处理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了解一起山区中学细菌性痢疾暴发特点和流行原因,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方法及实验室病原分离培养、鉴定方法。结果 学校发生细菌性痢疾248例,以学生为主,罹患率为10.70%,流行期17d。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发热、里急后重、粘液血便为主,从病人粪便、食堂从业人员肛拭、食堂售饭菜窗台、末梢水分离出6株福氏4型痢疾杆菌,经调查分析认为主要传播途径是饮用水源被污染。结论 学校卫生安全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学校卫生管理仍有许多不足,应当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如何理顺卫生监督与学校整改的关系、加强疫情报告、加大卫生宣传力度,值得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思考。  相似文献   
69.
广西2004年洪涝期钩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西洪涝期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的流行态势,掌握其流行病学特征,制定洪涝期钩体病的防制对策。方法对2004年洪涝期广西各地、市、县上送的疑似钩体病患者血清进行钩体显微镜凝集试验(MAT),并收集病例个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广西洪涝期钩体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总阳性率为19.05%(16/84),病死率为5.95%(5/84);流行高峰在7—9月,主要流行菌型为黄疸出血群覆流感伤寒群;MAT〉1:400病例大多数分布在青壮年,各年龄组中以〉50-年龄组MAT阳性率最高迭35.00%(7/20),其次为30,年龄组的30.00%(3/10)。结论2004年洪涝期广西钩体流行特征为任何年龄均可感染钩体,流行菌群有一定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感染途径与接触疫水或疫土有关。洪涝期应对受灾高危人群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达到降低钩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0.
据WHO资料表明,人类的传染病60%来源于动物,50%的动物传染病可以传染给人[1]。当前,世界范围内由动物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不断发生,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概念人兽共患病是1979年由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命名的,它是指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又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