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1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9 毫秒
41.
目的了解基层预防接种人员对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相关的知识和态度,为开展基层预防接种人员培训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分层多阶段抽样方法,将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分为东、中、西部地区3层,在各层抽取8个县;在每个县随机抽取县医院或妇幼保健院、10个乡级医院。从医院抽取负责人(预防接种的管理者)和预防接种人员,对上述人员进行预防乙肝相关知识和态度调查。结果预防接种人员对乙肝病毒的感染途径和预防乙肝的措施回答正确率分别为71.93%和58.61%。对各种疾病的认识中,认为乙肝的危害性要低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脊髓灰质炎和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所有预防接种人员认为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应及时接种,〉95%的预防接种人员认为HepB安全有效。结论随着对预防接种人员培训的开展,对HepB的接受程度较好,但对乙肝相关知识掌握较差,应加大对预防接种人员乙肝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知晓率。  相似文献   
42.
目的建立适合中国的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Wild Poliovirus,WPV)输入传播风险的评估工具,为开展WPV输入传播的风险评估,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成立专家组,采用头脑风暴法,通过3轮专家会商,确定WPV输入传播风险评估工具的各项指标、权重及分级判定标准,建立风险评估工具。结果通过三轮专家会商后,最终确定风险评估工具包括3个一级评估指标、14个二级评估指标和各指标的分级判定标准。一级评估指标包括人群免疫、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和输入风险三方面。每个一级评估指标由多个二级评估指标反映。汇总每个一级评估指标的评分分别进行风险判定,最后依据"整体风险判定表格"进行风险评估。结论建立了WPV输入传播风险评估工具,为开展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目的比较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hepatitis A and hepatitis B combined vaccine,HepA and HepB)加强免疫效果,为加强免疫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周岁内完成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atitis Bvaccine,HepB)基础免疫的5岁以上儿童1 387例,采集血清,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甲肝病毒抗体(抗-HAV),对儿童接种甲乙肝联合疫苗一剂次,免后1月采血检测抗-HBs、抗-HAV。结果加强免疫前、加强免疫一剂次甲乙肝联合疫苗后,抗-HBs阳性率分别为49.32%、93.58%,抗-HAV阳性率分别为63.52%、93.08%,加强免疫前后抗-HBs阳性率和抗-HAV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加强免疫一剂次甲乙肝联合疫苗后,抗-HBs阳转率、抗-HAV阳转率分别为87.34%、81.03%,且5~14岁儿童抗-HBs阳转率、抗-HAV阳转率均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P<0.05)。加强免疫一剂次甲乙肝联合疫苗后,抗-HBs、抗-HAV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326.97U/L、11.11U/L。结论采用甲乙肝联合疫苗对小年龄儿童加强免疫一剂次免疫效果良好,对大年龄儿童建议增加加强免疫剂次。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比较新生儿接种5 μg和10 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抗-HBs血清应答状况.方法 以山东、江苏、上海、广西、北京5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现场,采用5 μg重组啤酒酵母乙肝疫苗(HepB-SC)和l0μg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HepB-HP),按照“0-1-6”免疫程序完成初免的7~ 12月龄健康婴儿.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定量检测抗-HBs.抗-HBs< 10 mIU/ml者采用CMIA检测HBsAg,HBsAg阴性者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HBV-DNA.比较不同HepB初免后的抗体应答率和抗体水平,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确定HepB种类对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水平的影响.结果 共观察8947名5μgHepB-SC初免(5μg组)和4576名10 μg HepB-HP初免(10μg组)婴儿.5μg组无应答、低应答、正常应答和高应答率分别为1.88%、15.18%、61.42%和21.52%,10μg组分别为0.15%、2.16%、29.42%和68.26%;5 μg组无应答、低应答和正常应答率高于10μg组,高应答率低于10 μg组,各应答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 μg组和10μg组初免后抗-HBs几何平均浓度分别为354.81mIU/ml(95%CI:338.84~363.08 mIU/ml)和1778.28mIU/ml(95%CI:1698.24~1819.70m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17.17,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排除采血月龄、性别、出生体重、早产、母亲分娩前HBsAg状态等因素影响,两种HepB初免后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生儿使用10 μg HepB-HP初免抗体应答优于5μg HepB-SC.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分析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National Notifiable Disease Report System,NNDRS)中2011-2013年乙型肝炎(乙肝)报告病例中的重复报告现状,了解重复报告对乙肝报告发病的影响。方法 在NNDRS中,按照“报告地区浏览”下载“发病日期”在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所有报告病种为乙肝的个案,剔除“删除个案”后,根据识别个案的5项主要指标(身份证号码、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现住址编码)的不同组合,形成6种查重方案,通过SAS 9.1.3软件编程实现重复病例查找。结果 2011-2013年NNDRS报告的3 389 374例乙肝个案中,重复病例249 047例,重报率为7.35%,其中6种查重方案可发现重报率范围为0.88%~6.38%。以2011年个案库为基准,3年重报率分别为2.91%、8.11%和11.72%。重报个案中,年度内重复报告占33.04%(71 709例),跨年重复报告占66.96%(145 329例)。去除重报个案后,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乙肝报告发病率可分别下降30.80/10万和26.26/10万。结论 2011-2013年NNDRS报告乙肝病例中约有7.36%的重报,重复报告以跨年重报为主。乙肝重复报告对新疆、青海等省份的发病率统计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6.
加强免疫是提高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和滴度的有效途径.国内对加强免疫的必要性存在争议.如有的从免疫细胞特异的回忆反应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加强免疫似无必要[1];有的从乙肝病毒携带率与免疫后间隔时间相关性角度进行研究,认为有必要进行加强免疫[2-3],以增加免疫效果.结合当前疫苗安全有效、价廉且市场供应充足的实际,为确保避免感染后成为慢性携带者,在抗体下降到保护水平以下接触乙肝病毒后是否能避免感染这一问题尚未明确以前[4-5],本研究选择能诱导较强地体液免疫且其表达的蛋白抗原接近天然HBsAg的HepB(CHO)进行加强免疫研究,比较其免疫效果,旨在为基层采取适宜加强免疫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7.
儿童是我国控制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策略优先考虑的免疫对象.自大规模接种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3].但自儿童接种过血源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后,长期的免疫效果如何,对接种后是否会再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es,HBV)而成为慢性HBV携带者,一直被关注也存在争议[4-6].  相似文献   
48.
对近些年国内外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首针(Hepatitis B Vaccine,HepB1)及时接种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建议在我国新生儿HepB1及时接种率较低的地区,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找出影响新生儿HepB1及时接种的因素,以便尽快开展干预,保护更多的儿童免受乙肝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49.
目的 分析我国社区成年人群HBsAg阳性者的医疗和就诊行为特征,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在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建立的HBsAg阳性者队列基础上,分别于2010年和2014年开展队列随访调查。在2014年的随访中,采用横断面调查,通过问卷方法收集就诊医院的诊断、常规体检、治疗及用药等医疗就诊信息。使用SPSS 18.0软件分析数据,并对HBV感染者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调查≥18岁HBsAg阳性者2478例,其中853例(34.4%)有医院乙肝就诊史;在就诊的HBV携带者和慢性乙肝者中,51.2%(372/727)能够做到每年至少1次体检; 31.5%(229/727)具有治疗史,其中约34.5%(79/229)采用中医治疗或单纯保肝治疗,56.8%(130/229)采取抗病毒治疗。二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和城乡分布是影响HBV感染者就诊的主要因素。结论 我国社区HBsAg阳性者的健康意识较低,其规范化随访体检和规范治疗仍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比较不同剂次重组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疫苗(汉逊酵母)(HepB-HPY)加强免疫效果。 方法 选择出生时完成乙肝疫苗(HepB)基础免疫的5岁儿童1981例,采集血清,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对仅抗-HBs阳性者接种1剂次、抗-HBs阴性者接种3剂次10 g HepB-HPY,免后1月采血检测抗-HBs。 结果 加强免疫前、加强免疫1剂次和3剂次HepB-HPY后抗-HBs阳性率分别为38.62%、95.66%和99.75%,三者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73.794~1736.113,均P0.05)。抗-HBs阴性者加强免疫1剂次和3剂次后抗-HBs阳转率分别为92.93%和9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7.582,P0.05);加强免疫1剂次、3剂次HepB-HPY后抗-HBs几何平均浓度(GMC)分别为783.23 mIU/ml和2463.97 mIU/ml,抗体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01, P0.05)。与免前抗体浓度水平1 mIU/ml的儿童相比,抗-HBs滴度在1~10 mIU/ml的儿童加强免疫1剂后抗体阳转率和GMC都要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0.05)。 结论 采用10 g HepB-HPY对5~8岁抗-HBs阴性儿童加强免疫1剂次、对9岁以上抗-HBs阴性儿童加强免疫3剂次,免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