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1988年首个质子泵抑制剂(protonpumpinhibitors,PPI)奥美拉唑上市后,先后有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等上市并在我国销售。PPI已成为大多数酸相关性疾病治疗的首选用药,临床上主要用于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  相似文献   
32.
MRCP对胆胰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万苹  郭强  范红  李娅琳 《医学综述》2005,11(3):285-287
影像学检查技术运用于胆胰疾病已具有重要的价值,而近年发展起来的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具有水成像、不需对比剂、无X线照射、图像清晰、可显示胆胰系全貌、无创伤性、适应证广、成功率高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在显示胆胰管解剖、病变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随着近年其成像方法不断改进,大大提高了胆胰系疾病的无创性检查水平。  相似文献   
33.
功能性便秘与生物反馈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及混合型便秘的肛管动力学特点及其生物反馈治疗的意义。方法  36例患者生物反馈治疗 1个月 ,治疗前后进行排便情况、肛管测压、2 4小时GITT以及直肠和盆底肌电描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生物反馈治疗后患者每周自主排便次数由治疗前的 (0 .8± 0 .3)次 /周增加到 (4 .1± 1.1)次 /周 ;2 4小时GITT由治疗前的平均 19.4 %增至 6 2 .1% ;功能性出口梗阻及混合型便秘患者经治疗后盆底肌与腹前斜肌的矛盾运动消失 ;便秘组直肠感知阈值、最大耐受量、肛管 直肠抑制反射阈值有所下降。结论 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及混合型便秘均存在肛管 直肠动力异常 ,并有盆底肌与腹前斜肌的矛盾运动 ,治疗后肛管直肠动力异常改善 ,盆底肌与腹前斜肌的矛盾运动消失 ,每周排便次数增加 ,便秘改善。  相似文献   
34.
35.
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表现为慢性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本文描述了目前常见诱因和发病机制对于该疾病的影响,包括地理和食物因素、肠道细胞损伤、肠道菌群失调、肠道黏膜或相关组织病理生理改变和免疫功能失调等。列举了传统药物、生物制剂和中药在疾病中应用以及近年来的治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6.
海洛因成瘾者食管运动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海洛因成隐者常伴腹痛、胸部不适、反酸、反食等症状,是否存在食管运动功能紊乱有待探讨。方法 随机抽取海洛因或患者41例。按年龄及性别配对41例健康对照组,采用PC Polygraf HR高分辨多通道灌注测压系统对82例研究对象进行食管动力的研究。测量下食管括约肌长度(LESL)、压力(LESP)、松弛率(LESR)、近端收缩压(NSP)、远端收缩村(NSP)等指标,并分析不同的吸毒年限、吸嗜方式、吸嗜量对食管动力的影响。结果 海洛因成瘾者LESP、LESR与正常组相比(P&;lt;0.05),且病理性蠕动多峰波或双峰波、同步收缩比例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lt;0.05);吸嗜量越大对食管动力损伤越大;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海消闲对食管运动功能的损害明显大丁香烟、烫吸方式。结论 海洛因成瘾者存在食管运动功能紊乱,因此,其中吸嗜量、吸嗜方式与食管动力学指标异常有关系,在戒断康复治疗过程中,必须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7.
唐晓丹  万苹  何旭  范红  王芸 《临床肝胆病杂志》2003,19(3):192-192,163
探讨肝硬化患者体表胃电参数的意义、随肝功能Child分级的变化及与血浆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血管活性肠肽(VIP)变化的相关性,进一步明晰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病机理及其临床意义。对肝硬化患者进行体表胃电图检查及血浆胃肠激素测定。发现1、肝硬化患者存在胃电节律紊乱,且同时存在胃动过速及胃动过缓;2、主频DF、主功率DP、正常慢波节律N%减少、胃动过缓B%增加随肝功能不良而改变明显。3、胃电节律紊乱与肝硬化血浆胃肠激素水平异常有关,可能是肝硬化胃动力障碍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存在的胃动过速百分比高于对照,与MTL、GAS、VIP无相关性,其机制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38.
尿毒症患者的体表胃电图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应用体表胃电图研究尿毒症患者是否存在胃肌电活动损害.方法应用双电极DiggtrapperEGG对25例有胃肠道症状的尿毒症患者和25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餐前、餐后各30min胃电图检查,试餐200832KJ(100g营养麦片,200mL开水).结果健康组餐前主频(DF)、主功率(DP)及正常节律百分比(N%)分别为29min-1±01min-1,576bp±152bp,909%±19%;餐后:30min-1±01min-1,21278bp±725bp(P<001),926%±21%.尿毒症组餐前DF、DP、N%分别为11min-1±02min-1,6504bp±480bp,470%±39%;餐后12min-1±02min-1,3648bp±245bp,338%±31%.以上结果与健康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尿毒症患者存在胃电节律紊乱,此种节律紊乱主要表现在正常节律百分比明显下降及餐后功率降低,提示尿毒症患者存在胃肌电活动异常.EGG作为一种无创性胃动力检查方法,可用于严重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的临床及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9.
CP患者的一个主要症状是上腹痛,其原因为胰管梗阻.对伴随有腹痛及胰管显著扩张的患者提倡行胰管引流术[1].目前有内镜下引流及外科引流2种治疗方法.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法应用内镜下引流和外科引流治疗CP伴腹痛患者,比较它们的疗效.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小肠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复习成人小肠海绵状血管瘤病例,并检索相关文献.结果:小肠血管瘤发生率非常低,常无特征性症状体征,用传统检查方法很难确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的应用不仅可明显提高术前小肠血管瘤的诊断率,而且术中应用具有指导价值.结论:小肠镜和胶囊内镜在小肠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