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696篇
  免费   6581篇
  国内免费   4619篇
耳鼻咽喉   685篇
儿科学   917篇
妇产科学   711篇
基础医学   5930篇
口腔科学   1391篇
临床医学   9975篇
内科学   8144篇
皮肤病学   910篇
神经病学   2229篇
特种医学   2315篇
外国民族医学   20篇
外科学   5902篇
综合类   17262篇
现状与发展   20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7248篇
眼科学   1384篇
药学   8617篇
  95篇
中国医学   5613篇
肿瘤学   4526篇
  2024年   164篇
  2023年   646篇
  2022年   1636篇
  2021年   2501篇
  2020年   2118篇
  2019年   1640篇
  2018年   1637篇
  2017年   1966篇
  2016年   1654篇
  2015年   2889篇
  2014年   3778篇
  2013年   3962篇
  2012年   6065篇
  2011年   6574篇
  2010年   5442篇
  2009年   4966篇
  2008年   5197篇
  2007年   5253篇
  2006年   4963篇
  2005年   4226篇
  2004年   3273篇
  2003年   3007篇
  2002年   2521篇
  2001年   1934篇
  2000年   1469篇
  1999年   1011篇
  1998年   590篇
  1997年   638篇
  1996年   455篇
  1995年   357篇
  1994年   358篇
  1993年   205篇
  1992年   165篇
  1991年   148篇
  1990年   111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66篇
  1987年   68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4年   5篇
  1972年   4篇
  1970年   3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急诊显微修复15例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采用显微外科修复方法急诊处理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方法2003年9月--2006年7月,我们应用显微外科吻合技术及其相关方法处理15例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结果15例全部成活,术后3~28个月随访,外形与感觉等功能恢复较为满意。结论采用显微外科修复方法处理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可最大限度的恢复手部功能和外形,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2.
目的 研究三种不同灌注液对断肢再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后肢的断肢再植模型,应用3种不同灌注液(A组肝素钠组,B组肝素钠+利多卡因组,C组肝素钠+地塞米松组)对离断肢体进行灌注,然后进行再植。分别于缺血前、缺血6h、通血60min取材,测定断肢皮肤中丙二醛(MDA)、透射电镜观察缺血6h后再通血60min血管内膜的改变。结果 3组再植肢体成活率相当,B组灌注前后MDA差值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C组血管内膜改变较A组轻微。结论 断肢再植前应用含利多卡因、地塞米松灌注液对离断指进行灌注,可以减轻再植肢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且对血管内膜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3.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4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的可行性及其微创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46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的临床资料。腹腔镜下完成手术44例,其中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24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胆总管T管引流20例;中转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2例。结果手术中无副损伤。手术后无胆漏及其它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是治愈出院。32例术后随访3~12个月,未发现残余结石及胆道狭窄。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是可行的,而且具有极大的微创优势。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改良切开引流术治疗直肠壁内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2例直肠壁内脓肿患者随机分为改良切开引流术(治疗组)和传统切开引流术(对照组)治疗,每组16例,对比观察两组治愈率、创面愈合时间、肛门功能状况、术后复发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愈率高100%,(P<0·05);创面愈合时间短(17·3±2·5)d,P<0·01;但肛门功能、术后复发及术后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切开引流术在治疗直肠壁内脓肿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手术。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肺上沟癌的临床特点及放疗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3例肺上沟癌住院病人的临床特征和常规放疗的疗效。结果 肺上沟癌占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 2 9% ,常见症状为 :患侧肩、背和上肢疼痛 ( 78 8% ) ,后 1,2 ,3肋骨或椎骨破坏( 5 7 6% ) ,Horner’s综合征 ( 3 6 7% ) ;少见的症状为 :咳嗽 ( 2 7% ) ,咯血 ( 9% ) ;中位生存期为 8 4月 ;1,3 ,5年生存率分别为 3 5 6% ,12 3 % ,4 6% ;放疗反应可耐受。结论 肺上沟癌相当少见 ,其临床特征基本符合pancoast综合症 ,本病预后差 ,但放疗可缓解疼痛 ,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6.
了解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中抗氧化维生素含量、氧化特性 ,探讨其对血管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的影响。采用二次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的方法分离制备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 ,高压液相色谱测定其抗氧化物质维生素A、E和 β 胡萝卜素 ;连续监测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在 2 34nm的吸光度以测定其氧化敏感曲线 ;在血管内皮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 ,培养后测定培养液丙二醛的浓度。实验成功分离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 ,与大而轻低密度脂蛋白相比 ,维生素A、E和 β 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及总抗氧化能力明显减少 ,只有大而轻低密度脂蛋白的 6 5 %、39%和 2 4 % ,故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的延迟时间只有大而轻低密度脂蛋白的 37.5 % ,但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值及氧化速率分别是大而轻低密度脂蛋白的 1 .7倍和 1 .2 8倍 ;培养液中丙二醛含量随加入脂蛋白的浓度和作用时间而增高 ,2 4h时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 5 0mg组、1 0 0mg组、1 5 0mg组与相同剂量大而轻低密度脂蛋白组比较丙二醛显著增高 (P <0 .0 5 )。上述结果提示 :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中抗氧化物质及抗氧化能力下降 ,氧化敏感性增高 ,并促进内皮细胞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37.
组织工程用外科植入物-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改性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组织工程用外科植入物-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基本情况.重点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们的工作,首先我们合成了三种可降解材料:聚羟基烷酸酯、两亲性聚氯酯弹性体、可注射性水凝胶.利用各种方法制造了多种复杂形状的组织工程支架,并对医用支架材料表面进行了改性。  相似文献   
38.
肱骨骨不连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肱骨骨不连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1998年12月~2005年5月共收治肱骨骨不连患者25例,均为肱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骨不连,其中3例并发骨髓炎,6例合并不同程度肱骨骨缺损,骨缺损长度为3~6cm。骨不连病程8个月~5年。15例行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10例采用加压交锁髓内针进行肱骨固定并辅以自体骨植骨。结果术后25例均得到随访,时间6个月~6年2个月。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组中移植的腓骨段均与肱骨干形成骨性愈合,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3.1个月;交锁髓内针组平均骨愈合时间为3.8个月。按Crates和Whittle肩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腓骨移植组:优9例,良4例,差2例;交锁髓内针组:优5例,良3例,差2例。结论应用加压交锁髓内针辅以自体骨移植对硬化性肱骨骨不连是一种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对合并骨髓炎、大段骨缺损及严重骨质疏松的肱骨骨不连,采用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可一期进行修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39.
医学插图的艺术创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医学插图艺术创作的方法:即在依据医学科学内容的基础上,遵循美学规律,运用科学的艺术表现形式,准确、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医学科学的深刻内涵,从而实现医学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创作目标。  相似文献   
40.
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2年4月至2003年7月期间进行胃癌根治淋巴结清扫手术的91例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解剖,收集切除的淋巴结,逐枚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并计算淋巴结转移率。分析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TNM分期、Borrmann分型、肿瘤部位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等方面的关系。结果91例胃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阳性63例(69.2%)。共收获3149枚淋巴结,平均每例34.6枚。肿瘤直径小于3cm者淋巴结转移率较3cm以上者低(P〈0.05)。TNM分期中Ⅲa和Ⅳ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均为100%,其转移度在30.3%~58.4%之间,较Ⅰ、Ⅱ期者高(P〈0.001);Borrmann分型中Ⅲ型病例的淋巴结转移率(79.6%)较其他型患者高,而Ⅳ型患者淋巴结转移度(35.3%)最高(P〈0.05)。施行D3淋巴结清扫手术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88.2%、38.0%)均高于D1、D2术患者(P〈0.05)。17例(18.7%)患者常规病理检查发现有183枚淋巴结微转移,肿瘤各部位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第1、2、3、5、7、8、9、12、13和16组,以8组转移度为最高(68.1%);中部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第1、3、7、12、13和16组,其中最高转移度为第3组(47.6%);远侧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见于1、2.3、5、6、12、13和16组,其中第16组转移度为最高(83.3%)。结论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与胃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因此D3淋巴结清扫手术对某些进展期胃癌患者值得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