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5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1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51篇
内科学   38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148篇
预防医学   22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 毫秒
101.
目的:评价联合使用Pathfile和Protaper预备磨牙弯曲根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进行根管治疗的磨牙102颗,376个根管,随机分为2组。根管预备过程中,A组联合使用Pathfile和Protaper镍钛锉,B组仅使用Protaper镍钛锉。2组均采用连续波热牙胶充填。比较2组在根管预备时间、器械分离率、根尖偏移率、根管恰填率以及预备后疼痛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采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在根管预备时间方面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在器械分离率、根尖偏移率、根管恰填率及预备后疼痛发生率等方面均较B组为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thfile和Protaper联合使用预备磨牙弯曲根管具有安全、快速、根尖偏移率低、充填效果好、术后疼痛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2.
丙型肝炎病毒C和E1区的DNA改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DNA改组技术进行不同亚型的HCVC和E1区的人工进化.方法:首先利用PCR扩增两段具有较高序列同源性的1kb左右的基因片段,两者相比较同源性大于83%.然后将其等量混合,在Mg2 存在的条件下,用DNase Ⅰ切割成50bp左右的小片段.这些小片段在不外加引物的条件下,利用PCR反应进行重聚,再将重聚物经过一轮正常的PCR扩增.结果:获得了与原来片段大小相当的基因片段.结论:这一技术为进一步筛选高活性的HCV C和E1区打下基础,有利于从一组序列同源性程度较高的基因库构建随机嵌合基因,并为改组其他基因家族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3.
目的了解儿童完成乙肝疫苗0、1、6月三针基础免疫后表面抗体衰减最小年龄,为制定科学强化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新疆2 206名年龄≤7岁常规体检儿童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通过模型拟合未感染儿童不同年龄段中位年龄或实际年龄与表面抗体阳性率的关系,计算表面抗体衰减的最小年龄。结果 2.72%(60/2 206)的儿童处于乙肝病毒不同感染时期(模型1-14);28.51%(629/2 206)的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阴性(模型15),可能为乙肝病毒易感者,68.77%(1 517/2 206)的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为乙肝疫苗免疫者(模型16);2 146名未感染儿童表面抗体阳性率为70.69%(1 517/2 146),不同性别儿童表面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4.5岁年龄段阳性率最低(49.52%);使用中位年龄和实际年龄拟合模型得表面抗体衰减的最小年龄分别为3.99周岁和4.01周岁。结论完成乙肝疫苗免疫后的表面抗体阳性儿童在4岁年龄段有必要进行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及时复种,以保证良好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根管即刻预备与失活预备在急性牙髓炎疼痛控制方面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牙髓炎患者136例随机分为两组,根管即刻预备组(A组)72例,失活预备组(B组)64例,比较两组麻醉药注射次数、剂量、疼痛缓解程度和缩短疼痛时间。结果:A组疼痛缓解程度、缩短疼痛时间、麻醉药注射次数、剂量和缩短疗程都明显优于B组(P〈0.01)。结论:急性牙髓炎患者在首次就诊时行牙髓摘除和根管预备优于失活预备。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检测眼眶淋巴瘤患者组织标本中鹦鹉热衣原体DNA,探讨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和眼眶淋巴瘤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6例眼眶淋巴瘤患者的组织标本,以良性淋巴结病患者及眼外伤患者组织作为对照,采用PCR检测鹦鹉热衣原体DNA.结果:眼眶淋巴瘤、良性淋巴结病及眼外伤患者组织的鹦鹉热衣原体DNA阳性率分别为47.2%、5.0%、0.0%(χ2=24.578,P=0.000 1).而ⅠA期眼眶淋巴瘤组织中DNA的阳性率为52.0%,ⅡA期为36.4%(χ2=0.749,P=0.387).全部病例的5、8年生存率分别为90.1%、78.5%,鹦鹉热衣原体DNA阳性组和阴性组术后生存相当 (χ2=0.163,P=0.687).结论:眼眶淋巴瘤发病可能和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有关.暂未发现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和疾病的分期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观察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的微栓子特点并进行病因的初探.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并与60例急性单发脑梗死进行了微栓子阳性率的比较.结果 急性多发性梗死灶主要位于大脑皮层;急性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中79.2%为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6.7%为心源性脑梗死;4.2%病因不明.48例急性多发性脑梗死微栓子阳性率为68.8%,高于急性单发脑梗死微栓子阳性率38.3% (P <0.01).结论 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的微栓子阳性率与急性单发脑梗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病因多为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及利巴韦林的标准化方案与PEG-IFNα减量治疗对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抗病毒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48例,随机分为G-CSF联合PEG-IFNα及利巴韦林标准治疗组和PEG-IFNα减量组;以慢性丙肝接受标准化抗病毒治疗方案患者28例为对照组。观察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停药后复发,并随访48周,同时观察肝功能复常和其他不良反应。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分析。结果 G-CSF治疗组的ETVR率、SVR率等指标与CHC的标准化抗病毒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PEG-IFN减量组在ETVR率、SVR率方面均低于CHC的标准化抗病毒治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66、4.467,P均〈0.05)。另外,G-CSF治疗组的ETVR率明显高于PEG-IFN减量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9,P〈0.05)。结论用GM-CSF陪伴标准化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对丙肝肝硬化患者疗效明显优于PEG-IFNα减量组。  相似文献   
108.
RANTES-K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慢病毒的产生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含CC细胞内趋化因子(CC-intrakine,RANTES-K)基因的慢病毒载体,为研究Ⅰ型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应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片段RANTES-K,纯化后的PCR产物定向连接入pLenti6/V5-D-TOPO载体,构建慢病毒载体pLenti6/V5-R-K,并在293FT细胞中建立慢病毒株,最后转染HeLa细胞观察RANTES蛋白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慢病毒载体pLenti6/V5-R-K,并证实RANTES蛋白可在人宫颈癌HeLa细胞系内表达.结论:慢病毒载体可介导CC-intrakine(RANTES-K)基因高效稳定转染HeLa细胞,可用于抗HIV-1感染的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109.
肾综合征出血热并自发性肾破裂11例临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自发性肾破裂的临床特点,探讨降低其发生率的预防策略及其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感染科2006—2008年间收治的11例HFRS并自发性肾破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HFRS自发性肾破裂患者有明显诱因10例,多发生在少尿期,单纯左肾破裂2例,右肾破裂8例,双肾破裂1例,血小板〈80×10^9/L者7例,内科保守治疗治愈9例,死亡2例,其中血透后死亡1例,患者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1例.结论:HFRS自发性肾破裂多发生在少尿期,患者血小板计数较低,在床上翻动过多、腹内压增大,如咳嗽、解大小便为发生肾破裂的主要诱发因素.因此,HFRS少尿期患者应予严密监护,避免上述危险因素;对血小板极低者可用无肝素化透析;对大多数患者内科保守治疗仍为首选且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0.
目的:研究磷酸化糖原合酶激酶-3β(P-GSK3β)和磷酸化Akt(P-Akt)蛋白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卵巢癌化疗原发耐药的关系。方法:应用MTT比色分析法检测卵巢癌细胞对紫杉醇(PTX)、表阿霉素(EADM)、顺铂(CDDP)和卡铂(CBP)4种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10例卵巢上皮良性肿瘤、10例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及70例卵巢癌的石蜡包埋组织中P-GSK3β和P-Akt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65例卵巢癌标本进行体外药敏试验,25例失败,可评价标本为40例。卵巢癌组织中P-GSK3β蛋白的阳性率为57.50%(23/40),P-Akt蛋白的阳性率为65%(26/40),二者呈正相关(r=0.535,P〈0.05)。P-GSK3β蛋白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相比,化疗药物的平均抑制率均显著下降,其中CDDP、PTX两种药物的平均抑制率差异均显著(t=2.573和t=2.174;P=0.014和P=0.036)。P-Akt蛋白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相比,化疗药物的平均抑制率均显著下降,其中CDDP、CBP两种药物的平均抑制率差异均显著(z=-2.201和z=-2.298;P〈0.05和P〈0.05)。70例卵巢癌组织中P-GSK3β、P-Ak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42/70)、67.14%(47/70),二者呈正相关(r=0.546,P〈0.05);P-GSK3β和P-Akt蛋白在卵巢癌组织组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卵巢上皮交界性、良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SK3β蛋白的表达与卵巢癌的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卵巢癌的组织学分型无显著相关性。P-Akt与卵巢癌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而与卵巢癌的组织学分型及临床分期无显著相关性。结论:P-GSK3β和P-Akt的过表达在卵巢癌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卵巢癌耐药的产生可能与P-Akt结合GSK-3β使其失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