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3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57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281篇
内科学   83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311篇
预防医学   127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08篇
中国医学   102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0年1月~2001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妊高征产妇160例(轻度43例,中度48例,重度69例),孕37~42周,无内外科及产科并发症,近期未用过前列腺素抑制剂,无使用前列腺素、催产素禁忌证。诊断标准根据《妇产科学》(第5版)。将产妇随机为分两组,实验组为米索+催产素组共81例;对照组为单用催产素组共79例。两组妊高征患者在产后的一般情况如年龄、孕次、分娩、孕周、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妊高征标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92.
出生缺陷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出生缺陷(Birth Defect,BD)也称先天异常,是指胎儿在母体内器官形成过程中,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所导致的胚胎发育紊乱,包括形态结构异常、生理和代谢功能障碍、先天智力低下和宫内发育迟缓等4种类型。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随着人口增长和疾病模式的转变.BD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世界婴儿死亡、儿童和成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每年有30-40万名婴儿出生后可发现患有严重、肉眼可见的BD,最常见的5种依次是唇裂、神经管畸形、多指(趾)、先天性心脏病和脑积水。我国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表明:全国5100多万残疾人和2200多万各种遗传病患者中,大部分致残原因为BD,造成的年经济损失约2亿元。要想控制BD的危害,其病因的确定成为首要问题,本文对BD的病因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93.
背景:异亮氨酸-赖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在特定条件下可自组装成含IKVAV 纳米纤维凝胶支架,是一种天然的脊髓基质仿生材料.目的:进一步观察体外自组装异亮氨酸-赖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纳米纤维凝胶对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向神经元分化的影响.方法:取第2代新生 SD 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与自组装异亮氨酸-赖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纳米纤维凝胶共培养作为实验组,设置神经干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组、单独自组装异亮氨酸-赖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纳米纤维凝胶为空白对照组,CCK-8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1,3,5,7,10,14 d 的细胞增殖与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MTT 法检测自组装异亮氨酸-赖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纳米纤维凝胶对第2代新生 SD 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毒性.结果与结论:实验组不同时间点细胞增殖率及向神经元分化的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细胞增殖均于第7天达峰值.MTT 法检测结果显示自组装异亮氨酸-赖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纳米纤维凝胶无细胞毒性.表明异亮氨酸-赖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纳米纤维凝胶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可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提高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  相似文献   
994.
糖尿病发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静  肖芳  马艳  陈军 《医学与社会》2006,19(4):46-4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确认为糖尿病患者为病例,年龄与病例相当(年龄相差5岁以内),非糖尿病及相关系统疾病的正常人为对照,采用成组配比方法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BMI、年龄、饮酒、高盐、经济收入、糖尿病家族史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多吃蔬菜、工作的体力强度大、生活压力感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病,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应尽量避免,多接触其保护因素,以减少和预防糖尿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人细菌透性增加蛋白(hBPI)在哺乳细胞中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方法:以本人克隆得到的质粒pBE1为模板,利用一对带有Kozak序列以及删除终止密码子的引物进行PCR,获得的产物与pEGFP-N1载体连接,构建pBE2哺乳细胞特异表达载体并稳定转染MCF-7细胞,获得了转基因细胞系。提取其基因组DNA,PCR扩增检查BPIcDNA片段和EGFP片段是否已整合入MCF-7细胞基因组中。提取总RNA,通过RT—PCR方法检查BPI-EGFP在转录水平的表达。Western blot进一步鉴定融合蛋白的表达定位。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BPI—EGFP融合蛋白分布在整个细胞质中,并且在核膜周围有高表达。PCR扩增证实了BPIcDNA片段和EGFP片段已整合人MCF-7细胞基因组中。RT—PCR证明了hBPI和EGFP的融合蛋白在MCF-7细胞中在转录水平的表达。Western blot分析显示hBPI-EGFP以定位于细胞质和分泌到MCF-7细胞外两种形式表达。结论:hBPI-EGFP融合蛋白与天然的嗜中性的多核粒细胞中的定位和转运特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96.
目的:研究BPI23-haFGF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方法:将已构建的酵母重组表达菌株pPICZαA-BPI23-haFGF/X-33进行甲醇诱导表达,通过亲和层析纯化和冻干浓缩后,观察融合蛋白BPI23-haFGF对细菌、NIH3T3细胞以及小鼠烫伤模型的作用。结果:获得纯度约90%的融合蛋白BPI23-haFGF,BPI23-haFGF具有杀菌及促增殖的双重功能,BPI23-haFGF促增殖率与HaFGF标准品相当,当其浓度为0.40 g/L时,促NIH3T3细胞增殖率最高(88.7 %);在小鼠烫伤模型中,用药组比阴性对照组提前2~3d 愈合。结论:融合蛋白BPI23-haFGF能够改善小鼠烫伤创面的愈合,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7.
骨痛宁搽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安东  马艳  吴诗慧  戴静  杨军 《中成药》2005,27(12):1400-1404
目的:制定骨痛宁搽剂(淫羊藿,马钱子,麻黄等)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麻黄、三七、桂枝、丁香、洋金花等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方中淫羊藿中淫羊藿苷、马钱子中士的宁进行含量测定.结果:TLC分离效果好,斑点清晰;淫羊藿苷在0.2~1.2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平均回收率100.3%,RSD=1.5%,士的宁在0.4~4.8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平均回收率为99.17%,RSD=1.4%.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地进行定性、定量检测,能有效地控制制剂的质量.  相似文献   
998.
马艳 《医药导报》1999,18(4):238-238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加深了对胰岛素β-细胞生理学和胰岛素外周作用机制的了解,新的药物相继研究成功,并投入生产用于临床。本文就治疗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作一介绍。1 胰岛素促分泌剂:瑞格列奈(erpaglinide)瑞格列奈[1]为氯茴苯酸类(meglitinides)药物,作用机制:结合于胰腺β-细胞,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但对营养不良的胰岛细胞均不能刺激胰岛素释放。作用特点:起效快,作用持续时间短,集中作用于餐后葡萄糖的负载,这是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该药极少通过肾排泄,对于那些肾功能低下者,如老年人比较有利。用药方…  相似文献   
999.
为了探讨中药五参方抗衰防老的作用机制,采用强制跑步和足底电刺激方法制作疲劳紧张模型,治疗组在造模同时灌胃五参方煎剂,青年组、同龄空白组、维生素E组作为对照组,观察红细胞变形性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结果模型组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上升,与同龄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五参方组上述变化减轻。提示五参方可显著改善疲劳紧张老年前期大鼠血液流变性改变。  相似文献   
1000.
马艳  王燕  张扬  陈宏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4):60-62
目的:调查护理本科生沟通能力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支持性沟通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天津中医药大学492名护理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不同生源地的护理本科生沟通能力在辅导与咨询、提供有效的负面反馈维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在精神性情感症状维度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本科生的沟通能力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相关性(P<0.01,P<0.05)。结论:改善护理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助于提高其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