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47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综述了近年来克隆和鉴定的新生隐球菌基因,并对其基因结构进行了分析,新生隐球菌基因的克隆,有助于研究新生隐球菌的分类地位,种系发生来源以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更可为发展抗真菌治疗药物提供全新的靶目标。  相似文献   
22.
由于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真菌的耐药性广泛增强[1]。目前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评价已成为一个突出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实验将流式细胞术(FCM)用于两性霉素B(AmB)对新生隐球菌的敏感性检测,取得较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 菌株 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8株:S8012(ATCC56992)、CZCN46、CZCN39、CZCN20、CZCN17、CZCN49、CZCN1、CZCN3,分离自临床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由中国医学真菌保藏管理中心隐球菌专业实验室(本室)鉴定保藏。参照菌株采用NCCLS(M27-A)推荐的近平滑念珠菌ATCC90018。1.2抗真菌药 AmB粉(上海先锋药业,批号011004):用DMSO(Merck公司)配制成1 280μg/ml的溶液,-20℃保存。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分析非艾滋病患者隐球菌脑膜炎治疗与随访过程中真菌学指标变化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资料完整的非艾滋病患者隐球菌脑膜炎治疗与随访过程中的脑脊液真菌涂片,进行菌体计数、真菌培养和乳胶凝集试验.给予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联合口服氟胞嘧啶或氟康唑,疗程≥6周作为初期治疗,后给予氟康唑或(和)伊曲康唑口服≥2个月作为维持治疗,28例患者均完全治愈.统计学处理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治疗前脑脊液真菌涂片阳性率为92.9%,随着治疗的进行,真菌涂片的阳性率逐渐降低,菌体计数明显减少,但初期治疗结束后仍有患者真菌涂片结果为阳性.真菌培养生长所需时间逐渐延长,所有患者在治疗开始后2周真菌培养结果均转为阴性.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阳性率为100%,治疗和随访过程中滴度小断下降,但与菌体计数降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隐球菌脑膜炎治疗中需要综合评价真菌学指标,对每个指标需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4.
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于2003年9月4—8日在杭州市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真菌病和皮肤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本次会议具有以下特点:(1)会议规模大,参加会议的代表近800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占2/3以上;各专业杂志,包括《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中西医  相似文献   
25.
皮肤奴卡菌病二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女,48岁,农民,因右臀部溃疡、窦道伴疼痛9个月入院。患者因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林可霉素(1次/d×6d)后,即在局部出现蚕豆大的硬结,略痛,热敷2周后消退。近4个月后局部出现约5cm的肿块,表面红,痛热明显,“头孢雷定”,“头孢...  相似文献   
26.
在八年制的皮肤性病学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心理学角度进行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对应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进行真正的意义学习,并结合具体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27.
高颅压下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目的:研究高颅压下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AM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3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鞘内注射组11例,采用鞘内注射和同时静脉滴注AMB,合用氟康唑或氟胞嘧啶。非鞘内注射组12例,不采用鞘内注射治疗,其他治疗与鞘内注射组相同。结果:鞘内注射组全部治愈,未遗留后遗症。非鞘内注射组治愈7例,好转2例,死亡3例。结论:鞘内注射是抢救和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缓解高颅内压、减少后遗症值得推荐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8.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新生隐球菌的分类鉴定和诊断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如 染色体脉冲电泳分型、核酸探针技术、DNA指纹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等分子鉴定和 诊断方法比传统方法更具有特异、敏感和快速等优点。本文就这方面的有关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9.
目的 研究荚膜对新型隐球菌在巨噬细胞内外活力的影响 ,探讨荚膜在抗吞噬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新型隐球菌标准野生株B35 0 1和荚膜缺陷株Cap6 0与小鼠巨噬细胞系J774细胞共孵育后 ,检测其出芽率、凋亡率 ,通过电镜观察隐球菌在J774细胞内的超微结构。结果 J774细胞对B35 0 1菌株的吞噬指数在 (5 .6 7± 1.2 9) %~ (8.76± 3.0 9) % ,对Cap6 0株的吞噬指数为 (31.6 2±12 .70 ) %~ (4 1.86± 9.74 ) % ;B35 0 1菌在J774细胞内的出芽率较高 ,可达 (4 6 .85± 6 .6 3) % ,而Cap6 0的胞内出芽率较低 ,仅达 (10 .73± 0 .39) % ;B35 0 1从共孵育时间达 4h后 ,出芽率开始下降 ,而Cap6 0从共孵育时间达 2h后 ,出芽率开始下降。流式细胞仪检测示J774细胞内、外的B35 0 1和Cap6 0菌株的凋亡率分别是 6 .4 %、4 .7%和 15 .4 %、9.6 %。结论 新型隐球菌可在J774巨噬细胞内存活并繁殖 ,荚膜不仅有抗吞噬的作用 ,而且有抗杀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临床资料 患者男,76岁。因双手足大疱、糜烂伴疼痛2周入院,患者因慢支、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和肺心病服用沐舒坦30mg,bid,博利康尼2.5mg,bid,50天后手足出现红斑、丘疹、水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