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65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4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34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41.
在健康教育中,不同媒介传播的健康知识可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理念,激发自我保健动机,达到提升全民健康的目的。根据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介的不同特点,开展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可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或改变不卫生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342.
报告7例原发性肝癌肝静脉下腔静脉转移和其中3例并有右心房转移的超声诊断。结合文献讨论了其生长方式、超声的表现与价值。我们认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应进行包括对肝原发性灶肝内静脉下腔静脉和右心房室在内的全面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343.
脑涨落图中神经递质变化与脑卒中后抑郁障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脑涨落图观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脑内神经递质活性的变化,并观察抗抑郁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07/2003-07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首次发病,且有临床表现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48例,随机分为抗抑郁组及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活血化瘀治疗及康复治疗,抗抑郁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西酞普兰片,如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副反应,且不能耐受,则换用氟西汀胶囊,不论西酞普兰还是氟西汀胶囊,均为每天早上饭后20mg,连用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3个月,观察患者脑涨落图中各神经递质(包括1-氨基丁酸,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变化。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4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脑涨落图结果分析显示:①抗抑郁组患者治疗后4周和3个月时5-羟色胺较治疗前明显升高(20.2&;#177;3.7,22.4&;#177;7.8,5.3&;#177;2.3,P&;lt;0.01),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也较治疗前升高(14.3&;#177;6.8,5.9&;#177;3.1,P&;lt;0.01),但低于同时段的抗抑郁组(P&;lt;0.01)。②抗抑郁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时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高于治疗前和同时段对照组(9.4&;#177;6.6,5.7&;#177;3.1,7.3&;#177;4.1,P&;lt;0.01),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无差异(5.8&;#177;3.9,7.3&;#177;4.1,P&;gt;0.05)。③两组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3个月的1-氨基丁酸及多巴胺水平无明显变化(P&;gt;0.05)。结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可能参与了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抗抑郁治疗能够调整两种神经递质的水平。  相似文献   
344.
患者 男 ,44岁。间断性上腹痛 2个月 ,呈阵发性 ,伴恶心、呕吐。查体 :左上腹轻压痛 ,伴肌紧张 ,肠鸣音减弱。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 9.2× 10 9 L ,中性 0 .75 ,淋巴 0 .18。腹部立位平片示 :左上腹小肠积气 ,有液平。肠系膜上动脉造影 :小肠动脉血管分支上移、聚拢 (图 1)。CT平扫 :左中上腹可见团状或“C”形纠集蜷曲的小肠肠袢 ,肠管间分界不清。肠系膜血管增粗、扭曲 ,分支呈放射状分布 (图 2、3)。CT延时扫描 :蜷曲的肠袢内对比剂充盈明显 ,排空延迟。手术所见 :上腹部分小肠肠管轻度扩张 ,屈氏韧带处有一裂孔 ,直径 4cm ,边缘…  相似文献   
345.
笔者回顾分析1985年7月~1998年7月收治156例眼外伤中38例眼交通伤,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38例46眼,占同期眼外伤24.4%(38156)。其中男32例,女6例,男:女≈5:1;年龄14~71岁,平均29岁。发病时间以7~9月晚间为多,占44.7%(1738)~55.3%(2138)。致伤车型:自行车3例;两轮摩托车28例;三轮摩托车2例;汽车5例。致伤性质:自伤29例;他伤9例。致伤原因:酒后驾驶8例;超速驾驶12例,驾驶技术6例,机械故障4例,恶劣天气4例,其他4例。就诊时间:平均15.17天(2小时~45天)。就诊类型:首诊眼科25例,他科转入13例。临床表现:除视力、眼球严重损害外,常伴有颅…  相似文献   
346.
作者应用单一层面肝动脉造影薄层动态CT扫描(SLDTS-CTHA)结合对切除标本的组织学研究,评价富血供肝细胞癌(HCC)血流动力学以确定肿瘤主要引流血管。32例HCC患者普通肝动脉造影CT发现32个直径9~53mm(平均25mm)的高密度瘤灶,SLDTS-CTHA时肝动脉内注射320mgI/ml对比剂10ml(1ml/s),层厚1mm(22例)或3mm(10例),以1s间距重建图像。对包括本组9例在内的40个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其中一个  相似文献   
347.
目的 观察高压氧治疗对大鼠脑梗死治疗后尼氏小体的影响,探讨高压氧治疗脑梗死的机制.方法 对72只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的办法制备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然后在梗塞后6h、48h、7d、14d观察皮层神经元尼氏小体染色、尼氏小体的变化并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高压氧治疗组尼氏小体的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压氧治疗对脑缺血急性期的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48.
目的 探讨三维准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three-dimensional 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 3D-pCASL)技术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纳入2021年11月至2023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行甲状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的患者207例,其中一侧甲状腺正常的患者74例。扫描横轴位3D-pCASL序列,标记后延迟(post labeling delay, PLD)时间设为1525 ms,标记层面位于左颈总动脉起始部。在AW 4.7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分别测量正常甲状腺和甲状腺结节的血流量(blood flow, BF)。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及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析BF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效能,并比较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相似文献   
349.
目的 探究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序列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上气道动态成像的可行性,并比较SSFSE序列和小角度扰相梯度回波(FSPGR)序列在上气道动态成像的优缺点。方法 前瞻性搜集2021年8月至12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确诊的OSA患者22例(女性8例)。所有患者均完成上气道MRI检查,包括SSFSE序列和FSPGR序列单层连续动态扫描。分别对两种动态成像数据进行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主观评价指标包括:图像伪影及变形程度、气管运动流畅性、气管边缘清晰程度和气管周围肌肉、脂肪等软组织层次分辨率,由两位医师对上述指标进行分级(1~3级)。客观测量包括: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上气道面积和上气道径线。采用Fisher精确检验评价主观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两种序列的SNR和CNR。采用一致性检验(ICC)比较两种序列在上气道面积和上气道径线测量中的一致性。结果 主观评价:SSFSE序列和FSPGR序列在图像伪影及变形程度、气管运动流畅性、气管边缘清晰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FSE序列对气管周围肌肉、脂肪...  相似文献   
350.
目的 探究多模式CT指导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效果,以期对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在多模式CT指导下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参照溶栓时间窗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溶栓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5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19,P<0.05)。溶栓前,两组NIHSS评分和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溶栓后24 h、7 d、14 d NIHSS评与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19,P<0.05)。结论 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在多模式CT指导下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且有助于患者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