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7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112篇
耳鼻咽喉   52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7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272篇
内科学   15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6篇
特种医学   130篇
外科学   159篇
综合类   613篇
预防医学   345篇
眼科学   45篇
药学   230篇
  3篇
中国医学   183篇
肿瘤学   5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汪茜  郑海燕  陈峰  黄诚刚 《安徽医药》2020,24(10):1979-1982
目的探讨老年甲状腺肿瘤全切除术后并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于 2015年 1月至 2018年 6月收治的老年甲状腺肿瘤病人 129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观察并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并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危险因素。结果老年甲状腺肿瘤病人 129例,术后并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35例,发生率为 27.13%。经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性别、术前甲状旁腺激素、合并基础疾病、吸烟史、二次手术、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和喉返神经后方淋巴结清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大小和甲状旁腺误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纳入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和甲状旁腺误切为影响术后并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危险因素。结论老年甲状腺肿瘤全切除术后并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较高,且受多因素影响,其中肿瘤大小和甲状旁腺误切为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临床怀疑宫颈癌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宫颈癌治疗后患者的18F-FDG PET/CT检查资料,采用视觉分析和半定量方法(SUVmax)分析病灶特点,最终诊断以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性治疗及影像学随访结果为准,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54例患者18 F-FDG PET/CT检查发现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病灶,其中局部复发24例,远处转移30例;18F-FDG PET/CT诊断肿瘤复发与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8.1%(52/53)、95.2% (40/42)和96.8% (92/95),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3% (52/54)和97.6%(40/41).18F-FDG PET/CT检查结果与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一致性良好(Kappa=0.936,P<0.05).结论 18F-FDG PET/CT对临床可疑宫颈癌复发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助于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病灶的检测,对临床进一步的诊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明确高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危险评分。 方法 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计1 007例接受PCI的高龄冠心病患者(年龄≥75岁)病例资料作为研究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建立危险评分模型。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计527例接受PCI治疗的高龄冠心病患者(年龄≥75岁)病例资料作为验证组,对该危险评分模型进行验证,检验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判断其预测及判别性能。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7个独立危险因素最终入选PCI危险评分模型并赋予相应分值如下:急诊PCI治疗(3分)、肾功能不全(2分)、左主干病变(2分)、糖尿病(1分)、急性心肌梗死(1分)、C型病变(1分),植入支架≥3枚(1分)。验证提示该危险评分对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及校准度(ROC曲线下面积为0.89,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586)。 结论 最终建立的PCI危险评分包括7个危险因素,各因素得分为1~3分不等,总分共11分。该PCI危险因素评分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高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4.
目的比较经尿道输尿管镜取石术(URL)、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和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RLU)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护理疗效。方法 196例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3组:URL组65例,MPCNL组57例,RLU组74例。术前重点进行心理护理、体位训练和术前准备等;术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同时进行体位护理;术后进行常规护理、引流管护理和切口护理,采取积极预防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比较3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清除率、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引流管和导尿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并发症情况等方面的差别。结果 RLU和MPCNL的结石清除率明显优于URL(P0.05),RLU稍优于MPCNL(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URL优于RLU和MPCNL(P0.05),RLU稍优于MPCNL(P0.05)。住院费用由低到高依次为URL、MPCNL、RLU。并发症发生率RLU优于URL和MPCNL(P0.05)。结论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和经尿道输尿管镜取石术均可用于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输尿管镜术后恢复较快,但碎石效率明显低于后腹腔镜和微创经皮肾镜,多需要二次治疗,反而增加了治疗难度和护理负担。推荐优先考虑后腹腔镜和微创经皮肾镜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  相似文献   
85.
[摘要] 目的 对比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TLIF)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Open-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0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Quadrant后路微创撑开系统辅助下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20例为微创组,开放腰椎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20例为开放组。收集患者围手术期的资料,包括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手术时间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2周、2个月、1年、2年进行VAS及ODI评分并记录。比较微创组与开放组患者之间的疗效。结果 微创组在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方面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微创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术后各时点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创组术后VAS、ODI评分下降幅度较开放组下降幅度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VAS、ODI评分,微创组优于开放组(P<0.01)。结论 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与开放腰椎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比较,具有切口小、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短期临床疗效显著等优点。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该项微创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6.
87.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hs-TnT)含量在冠状动脉循环中的变化。方法分别测定AMI患者与对照组冠状静脉窦、冠状动脉与外周血清中hs-TnT浓度。结果AMI患者冠状静脉窦、冠状动脉与外周静脉血清中hs-TnT浓度(μg/L)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842±1.0935比O.0069±0.0052、0.8594±0.7908比0.0072±0.0049、0.6682±0.7636比O.0068±O.0045)(P均〈0.01)。AMI患者冠状静脉窦血清hs-TnT浓度(μg/L)较冠状动脉血清hs-TnT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842±1.0935比0.8594±0.7908)(P〈0.01)。结论AMI患者外周静脉、冠状动脉和冠状静脉窦血清hs-TnT浓度明显升高,以冠状静脉窦血清ha-TnT升高最明显。  相似文献   
88.
【摘要】 目的:比较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3,MMP-3)、IgG和CD68在青少年与中老年患者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个年龄段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方法:收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突出腰椎间盘髓核标本,青少年组18例,年龄11~25岁,平均20.6±3.4岁;中老年组22例,年龄40~72岁,平均48.0±10.3岁。HE染色观察标本退变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MP-3、IgG和CD68的表达,光学显微镜下观测并计录数据。结果:标本HE染色提示多数(17/22)中老年组腰椎间盘存在明显退变,青少年组多数椎间盘(13/18)退变不明显或无退变。MMP-3阳性率青少年组(33.33%)低于中老年组(81.82%);IgG阳性率青少年组(66.67%)高于中老年组(31.82%);CD-68阳性率青少年组(83.33%)高于中老年组(45.45%),两组MMP-3、IgG和CD68的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和炎症反应可能是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病因,而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可能主要与退变有关。  相似文献   
89.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