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55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骨关节炎(OA)是一种以软骨退行性变为主的疾病。该病常见于老年患者,病程末期可致严重的关节畸形,给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带来极大的痛苦。胫骨高位截骨术(HTO)作为治疗单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手术方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现已被广大医生及患者接受,特别是年轻患者的接受度更高。该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下肢畸形力线,以延缓或解除内侧间室KOA的退行性改变。HTO一直被认为具有技术简单、手术创伤小、畸形矫正精确、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多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创新、内固定的不断改良,手术的适应证变得更为广泛。目前普遍认为HTO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长期临床效果良好。本文对近年来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术前选择、手术方式、术后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长期疗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2.
自体引流血回输在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术后自体引流血回输的作用。方法44例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手术患者,31例术后使用CBCⅡConstaVacTM型回输血器予自体引流血回输作为观察组,13例术后仅异体输血作为对照组。记录回输血总量并观察两组术前、术后第2天、术后第7天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共回输自体引流血24980ml,占总输血量52.5%,人均输血量628ml,对照组共输异体血12000ml,人均输血量923ml,两组人均输血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第2天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7天恢复接近正常。结论自体引流血回输是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手术中安全有效、简便可靠的输血方式,可减少异体输血量,避免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93.
目的采用B roberg-Morrey功能评分系统,评价应用微型内固定物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对14例桡骨头粉碎骨折患者采用微型内固定物包括微型钢板及螺钉进行手术复位固定,术后评价手术效果。结果14例患者有13例获得随访。接受内固定手术的病例均获得较好疗效,优于保守及接受桡骨头切除手术的病例。结论采用微型内固定物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疗效较好,能使肘关节的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4.
目的 观察硬膜外移植自体髓核后 ,大鼠神经根组织形态学的变化。方法  2 8只Sprague Dawley(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分别将自体肌肉混悬液和尾椎髓核混悬液注射到腰椎硬膜外腔 ,对神经根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在无机械压迫情况下 ,大鼠硬膜外移植自体髓核能使马尾神经根组织形态产生明显改变。结论 髓核所致的炎性反应是引起神经根损伤和坐骨神经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5.
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内翻畸形的效果。对1997年11月-1999年12月共施行胫骨高位截骨术13例(18膝),获得随诊6个月-30月的病人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术后优良率达100%,疼痛明显缓解。认为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内翻畸形是有效的,严格手术适应症及保持下肢正常力线是提高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我院1999年6月至2003年12月的26例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进行分析。根据Danis-Weber分型,A型5例,B型15例,C型6例。其中双踝骨折19例,三踝骨折7例。结果:随访6~14个月(平均11.5个月),26例均骨折愈合。按Leeds等评定标准:优10例,良14例,差2例,优良率92.3%。结论: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可使骨折解剖复位、固定可靠,踝关节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7.
目的:已证实肿瘤坏死因子α在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依那西普为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拟验证采用依那西普预防人工关节钛颗粒刺激巨噬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导致无菌性松动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7-03/07在宁夏医学院生殖与遗传实验室完成(宁夏省部级重点实验室).①主要试剂与药物:依那西普 (Enbrel, Amgen and Wyeth),钛颗粒(美国ZIM-MER公司提供,微粒直径为3~5 μm).②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培养:麻醉后处死12只6~8周的清洁级BALB/C小鼠,腹腔注入无血清RPMI1640 培养液5 mL,3~5 min后,无菌条件下打开小鼠腹腔,吸取腹腔液,离心洗涤后显微镜下计数,调整细胞至3×109/L,均匀加入24孔培养板中,置于37 ℃、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中培养.12 h后更换培养液,去掉未贴壁的细胞,得到巨噬细胞.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③评估指标:24 h后将培养细胞分为5组,每组有8个平行孔:单纯细胞组,1×1012/L钛颗粒组,1×1012 /L 钛颗粒 10 μg/L依那西普组,1×1012/L钛颗粒 100 μg/L 依那西普组,1×1012/L钛颗粒 1 000 μg/L依那西普组.继续培养18 h后,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上述各组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的浓度.结果:1×1012/L钛颗粒组细胞培养上清液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浓度明显高于单纯细胞组、1×1012/L钛颗粒 100,1 000 μg/L依那西普组(P < 0.001).1 000 μg/L依那西普组低于10 μg/L依那西普组,差异有显著性(P < 0.001).结论:依那西普呈剂量依赖性的有效抑制磨屑颗粒诱导的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有望成为预防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药物.  相似文献   
98.
Window前路钢板在颈椎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Window颈椎动力钢板系统(anterior cervical dynamic plate sysytem,ACDPS)在颈椎外科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1例颈椎疾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并采用ACDPS内固定。结果:随访6-21个月,所有病例植骨均完全愈合,无一例发生钢板螺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结论:ACDPS具有动力加压作用,内在稳定性好,固定可靠,手术简单安全。适用于颈椎外伤、退行性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髌骨置换与髌骨成形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010年8月至11月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48例(69膝)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髌骨置换组24例(35膝)、髌骨成形组24例(34膝)。两组患者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美国膝关节协会(Knee Society Score,KSS)膝评分及功能评分、髌骨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KSS膝评分及功能评分、髌骨评分、术后膝前痛发生率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髌骨置换组20例(30膝)与髌骨成形组20例(29膝)获得随访。术后各时点两组KSS膝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以后髌骨置换组KSS功能评分高于髌骨成形组,12个月以后髌骨置换组髌骨评分高于髌骨成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点髌骨置换组膝前痛发生率与髌骨成形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个月髌骨置换组与髌骨成形组术后胫股角(174.25°±0.97°与173.63°±0.48°)、髌韧带比值(1.01±0.09与1.09±0.07)、髌骨倾斜角(4.58°±0.18°与4.41°±0.19°)、髌骨适合角(2.69°±4.15°与2.56°±3.72°)、髌骨移位距离[(1.53±1.34) mm与(1.68±1.23) m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髌骨置换可以改善膝关节和髌骨功能,降低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检测CD62p在骨折合并静脉血栓性疾病(venousthromboembolism,VTE)患者预警、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正常人群组、骨折患者、骨折合并VTE患者的CD62p,测定出CD62p正常水平区间,对骨折患者、骨折合并VTE患者进行动态分析,比较不同诊疗阶段CD62p水平。结果VTE患者CD62p高于骨折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0.01);骨折组CD62p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骨折组及骨折合并VTE患者组在不同治疗阶段,CD62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D62p可作为骨折合并VTE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