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55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背景:胰蛋白酶和细菌胶原酶结合使用消化关节软骨基质获得大量纯度高的软骨细胞的方法步骤繁琐、过程复杂,容易污染,但更好的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的方法至今少有报道。 目的:采用改良分步消化法进行软骨细胞培养,以获取大量纯净的软骨细胞。 方法:将新西兰白兔6只随机分2组,酶消化法组运用酶消化法分两步获取原代软骨细胞,对照组用传统法进行原代软骨细胞培养。培养1周后观察两组培养的软骨细胞的生长状态,并进行细胞鉴定、计数,评估改良后的方法对细胞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酶消化法组采用0.2%Ⅱ型胶原酶消化软骨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可将6 h以上的消化时间缩短至3 h。两组原代软骨细胞培养24 h均多呈圆形,悬浮状态,48 h后贴壁,培养1周后,两组软骨细胞可铺满培养瓶底。结果证实,采用改良分步消化法进行软骨细胞培养,在缩短了消化时间的同时其细胞生长及形态变化均无改变,可以顺利获取大量纯净的软骨细胞。  相似文献   
102.
103.
背景:无菌性松动是导致人工关节置换后失败和降低人工关节使用寿命的主要原因,肿瘤坏死因子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无菌性松动治疗新靶点。小分子干扰RNA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因阻断技术,被广泛用于新基因筛选、基因功能鉴定、信号转导研究以及基因治疗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的:构建人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的小分子干扰RNA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对U937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表达的干涉作用。 方法:将合成的2对小分子干扰RNA寡核苷酸链分别退火形成双链,连接入pSilencer4.1-CMV neo真核表达载体,分别命名为pSilencer-T1和pSilencer-T2,经酶切及测序鉴定。 电转染法转染重组质粒入U937细胞,G418筛选后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对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mRNA的干涉效果。 结果与结论: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成功构建了siRNA真核表达载体,经电转染法转染U937细胞后,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显示所构建的干涉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成功地抑制了目的基因的表达,U937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提示成功构建了人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的RNA干涉真核表达载体pSilencer-T1和pSilencer-T2,并在U937细胞中有效地发挥了对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表达的干涉作用。  相似文献   
104.
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预存自体输血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2005-02/2007-02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并进行预存自体输血患者28例,均为女性;年龄53~77岁;另选行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未做顶存自体输血而采取异体输血女性患者16例作对照,年龄48~78岁.记录每次采血量、采血及输血后不良反应及严重并发症.采血前及采血后第5天(即置换后第2天)分别检测患者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水平.未做顶存自体输血者在置换后第2天检测红细胞、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28例患者共预存自体血12 000 mL,平均429 mL.2例(7%)患者无需异体输血顺利度过围置换期,26例(93%)患者补充异体输血12 800 mL,平均492 mL.而同期16例未做预存自体输血而输异体血共17 200 mL,平均1 075 mL.采血后第5天患者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与采血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血红蛋白水平与采血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置换后第2天预存自体输血未输异体血患者、顶存自体血+异体输血患者与未做预存自体输血而输异体血患者血红蛋白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没有发生与顶存自体输血相关的并发症.提示预存自体输血简便、经济、安全、有效,有利于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已证实肿瘤坏死因子α在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依那西普作为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疗效显著。拟通过实验观察依那西普对钛颗粒诱导小鼠骨溶解及破骨细胞增殖的影响,为依那西普防治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7-02/2007-08在宁夏医学院生殖及遗传学重点实验室和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学实验室完成。①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单纯钛处理组,20,50,100,200 μg/kg依那西普+钛处理组。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依那西普由美国Wyeth公司提供(生产批号:P321686);钛金属颗粒由美国Zimmer公司提供。②建立钛颗粒骨吸收模型,其中空白对照组行原位缝合,不置入钛颗粒。依那西普各组分别在第0,2,4,6,8天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依那西普(20,50,100,200 μg/kg)。10 d后取出颅骨,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了解骨吸收情况。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计算破骨细胞数量。 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为单纯钛处理组骨吸收明显增加,骨小梁结构紊乱及骨质疏松,破骨细胞的形态变大,数目变多;依那西普干预组上述表现减轻,尤以200 μg/kg剂量为明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钛处理组可明显增加骨溶解(P < 0.001)及破骨细胞生成(P < 0.001);与单纯钛处理组相比,依那西普各组可减少骨溶解(P < 0.05)及破骨细胞生成(P < 0.05),尤以200 μg/ kg剂量最为明显(P < 0.05),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与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相符。 结论:依那西普可抑制钛颗粒诱导的骨溶解及破骨细胞的增殖,有望成为预防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6.
大鼠退变腰椎间盘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中椎间盘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只。实验组采用手术方法以L3为中心切除棘突、关节突、棘上、棘间韧带,切断双侧竖棘肌。对照组仅切开皮肤后即缝合。术后8周,应用电镜技术对SD大鼠椎间盘组织进行详细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对照组的椎间盘组织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不显著,而实验组表现为软骨样细胞减少,出现不同程度地退变、坏死,细胞器数目减少,细胞外周致密颗粒增多;基质中胶原纤维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融合、扭结或钙化,胶原纤维束间裂隙增大;[结论]应用电镜观察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超微病理改变,可为研究腰椎间盘疾患提供相关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腰椎MRI纤维环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 zone,HIZ)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及其对下腰痛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经手术治疗的101例(103个椎间盘)下腰痛患者术前腰椎MRI T2WI,发现36例(36个椎间盘)纤维环后部高信号区(HIZ),65例(67个椎间盘)纤维环后部无高信号。手术取病变椎间盘后外侧纤维环,HE染色后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下腰痛组纤维环层明显变薄,胶原纤维细胞少,排列不规则,分布不均匀。其中,高信号区(HIZ)组除一般表现外尚发现具特征性的三类变化:①纤维环中出现自内向外的血管腔隙样变化(血管腔内有或无红细胞),伴炎性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的浸润,并且有胶原纤维细胞的大量增生。②纤维环中增生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肿胀明显,形成结节样团状结构。③纤维环中出现退变和增生并存的软骨样细胞,周围水肿,无淋巴细胞浸润。此3种病理变化经计数资料的x^2检验与无高信号区组(非HIZ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比较HIZ组和非HIZ组的临床表现发现:HIZ组L4/5节段常见;腿痛多限于大腿部;感觉、运动、反射改变和直腿抬高试验均较非HIZ组不典型。结论:腰椎MRI T2WI纤维环出现的高信号区(HIZ)是椎间盘内部结构病理改变在影像学上的一种较具有特异性的表现;有HIZ表现的下腰痛是一类具有自身特点的腰痛类疾病。  相似文献   
108.
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MRI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MRI表现及病理学改变。方法随机选取32只SD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只。实验组采用手术方法以L3为中心切除相关腰椎的棘突、关节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切断双侧竖棘肌。通过改变脊柱的生物力学制作腰椎问盘退变动物模型。对照组仅切开皮肤后即缝合。术后分别于1个月、2个月、3个月行MRI检查,之后处死行病理学观察。结果MRI检查结果对照组:无特异性改变,实验组:于术后2个月、3个月时的T2信号明显降低。病理学检查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实验组:表现为髓核细胞减少,外周纤维环结构紊乱。结论本实验方法的建立为研究腰椎间盘退变提供了比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9.
髓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损害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痛 ,青壮年多发 ,严重影响患者的家庭和劳动能力。自从 1934年Mixter和Barr首次报道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摘除腰椎间盘髓核治愈腰椎间盘突出症后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认为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压迫神经根或神经根被牵伸是引起坐骨神经痛的原因 ,但是也发现许多病人髓核和神经根之间的接触并没有机械压迫 ,也有明显的腰腿痛 ,不能单纯用椎间盘机械压迫的机制来解释。近年来的研究认为髓核在神经根损伤和疼痛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髓核在神经根损伤和根性痛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 ,下面就…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创建一种用于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随机选取32只SD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SD大鼠。采用手术方法以L3为中心切除棘突、关节突、棘上棘间韧带,切断双侧竖棘肌。对照组仅切开皮肤后即缝合。结果术后分别于1、2、3个月行X线及MRI检查,对照组无明显改变,而实验组在X线上表现为脊柱椎体不稳、椎间隙变窄,软骨终板钙化。MRI检查显示,实验组于术后2、3个月时配信号明显降低。结论本方法经济、有效,是研究腰椎间盘退变的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