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3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通过对三阴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了解其疗法及影响因素,以期能够在临床中不断改进方法,提高疗效。方法:以"三阴交""原发性痛经"为主题词,检索中国核心期刊网络出版总库(1979年3月—2015年8月),共检索文献245篇,经筛选最终纳入30篇。结果:可运用多种方法干预三阴交穴来治疗原发性痛经,而临床疗效又受到多种因素(腧穴刺激、行针手法、留针时间以及介入时机)的制约。结论:临床上运用三阴交治疗原发性痛经以毫针刺法和艾灸最为常用,且行针手法(烧山火或透天凉)可提高疗效。留针时间(留针20min)和介入时机(经前介入)亦对临床疗效有影响。  相似文献   
22.
目的文章旨在溯本求源,述"得气"与"治神"、"得气"与"调气"及"得气"与二者的内外之境变化,从此三方追溯《内经》、《难经》所述,作为立论"得气"之依据。方法查阅《内经》、《难经》录著古籍与历代各家的经文注述37本,以王冰、马莳、杨上善所注为据。结果依"治神"而言,需治医者、患者与环境三者之神,且需观、守气至之机。从"调气"而论,有"得气"即达"调气"补泻之效,从取穴端正、浅深适宜、方向逢时上述"调气",与强调候、辨气至之气而"调气"等不同著述。并且,内外之境的差异变化亦从"调气"与"治神"上对"得气"产生影响。结论无论是从"得气"的获取、判别及调整均与治神及调气存有密切关联。二者相辅相成于医者的整个针刺过程,是"得气"取效之精要所在。  相似文献   
23.
目的通过整理和总结国内近年来针灸对体表、脏器微循环及微循环相关生物活性物质影响的相关文献,较为系统了解针灸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以微循环为切入点,对手针、电针、艾灸等对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微循环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结果针灸对微循环影响的研究涉及范围广泛,尤其是对脏器微循环研究明显增多,以胃肠、脑膜微循环为主,生殖系统如子宫等微循环研究相对较少。针灸可明显改善微循环状态,且不同穴位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但目前关于针灸改善微循环的机理研究较少,且研究缺乏系统性,多学科交叉合作较少。结论针灸对微循环的影响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今后应将针刺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机理与相应的治疗效应相结合,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研究中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等多学科相结合,共同应用于针灸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机体相关因素对针刺得气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针刺得气的影响因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Pubmed数据库,对30篇针刺得气的机体影响因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机体因素在针刺得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个体体质、病症类型、机能状态、腧穴功能特异性、耐受性、心理因素,应引起针灸从业者和研究者的重视.结论:机体对针刺得气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目前研究多停留在对现象的肯定上,应进一步深入开展针刺得气的机体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寻求针刺得气科学而客观化的指标,从而提高针刺治疗及临床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清肺化痰汤对支气管肺炎患者临床症状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6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支气管肺炎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感染、抗炎、止咳等常规疗法,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清肺化痰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发热、咳嗽、肺部啰音等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血中炎症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痰培养结果阳性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发热、咳嗽、肺部啰音等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痰培养结果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WBC、CRP、IL-10、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清肺化痰汤可促进支气管肺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缩短病程,同时有助于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6.
腧穴形态结构研究是指对腧穴的形态、结构进行的研究。该文通过查阅"十一五"期间(2006年至2010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腧穴形态结构研究相关文献,从腧穴的组织形态、神经传输途径、层次解剖结构及三维立体结构等方面对腧穴形态结构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7.
目的:从干预的角度探讨影响针刺得气的因素。方法:以"得气"为关键词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至2012年4月),共得到515篇文献,筛选后纳入20篇。结果:发现干预因素主要有医者操作水平和操作方法、治神、环境干预、心理干预4个方面。结论:明确4个方面干预因素对于得气的影响并且进行有效干预,对于激发得气、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正>捻转补泻手法是针刺补泻基本手法之一,其构成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捻转方向、捻转力度、捻转幅度及捻转频率[1~3]。关于捻转方向问题,尽管历代医家争论颇多,但主要围绕"左为补,右为泻"展开。笔者根据医书及个人临床体会,对此略谈看法,仅供参考。1捻针"左右转"捻转补泻,在《内经》时期并不区分向左向右,《灵枢·官能》中仅载有泻法"切而转之",补法  相似文献   
29.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原发性痛经是青春期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980年,对国内29个省市的抽样调查中发现,痛经的患病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1]。现代医学就本病的发病和治疗两方面研究较多,主要包括内分泌、神经与神经递质、微循环障碍、子宫、心理等多方面因素。针灸推拿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治疗机制主要包括:调节内分泌、神经递质,改善微循环、子宫位置,加强心理疏导。致病机制和治病机制二者具有对应性,对致病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病。  相似文献   
30.
得气在针灸临床中始终受到高度重视,但得气与临床疗效间的关系尚未得到阐明。为进一步了解得气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特点,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针刺得气文献的研读,认为得气与否、得气迟速、得气强弱、不同类型得气感及循经感传均能影响针刺临床疗效。建议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系统全面地揭示得气对疗效影响的规律,为进一步开展得气的机制研究奠定临床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