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3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传统针刺助产处方(合谷-三阴交穴)对孕晚期大鼠子宫平滑肌协调收缩的影响,进而部分阐释传统针灸助产处方的科学内涵。方法:选用健康成年初孕Wistar雌鼠22只,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和妊娠模型对照组;健康成年未孕Wistar雌鼠11只做为空白对照组。电针治疗组孕鼠均在妊娠第20天上午进行电针,以先电针双侧合谷穴20min,再加刺双侧三阴交穴5min,共针刺25min,电流强度0.2-0.3mA,2/50Hz疏密波为干预方法。同一时间段,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大鼠布袋束缚25mi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雌二醇(E2)、孕酮(P)及子宫组织中前列腺素F2α(PGF2α)的含量,并采用蛋白免疫印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中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血清E2、P、E2/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P<0.01),子宫PGF2α含量和Cx-43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血清E2含量显著升高(P<0.05),P含量下降但无显著差异,E2/P升高但无显著差异,子宫PGF2α含量和Cx-43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电针刺激优化传统针灸助产处方通过改变孕晚期大鼠血清及子宫组织中相关激素水平而促进孕晚期大鼠子宫向活跃期转变,并通过增加子宫缝隙连接蛋白的表达而发挥其促进子宫协调收缩的作用。可认为是该处方发挥促分娩作用的主要途径之一。部分阐释传统针灸助产处方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针灸在产科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传统针灸理论认为得气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环节,与疗效密切相关。结合在Pubmed上检索到的英文文献,笔者对国外学者研究针刺得气的概况进行了归纳总结。目前,国外学者主要从得气的定性定量,得气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以及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得气的脑中枢效应等方面展开研究。首先,一些学者制定出了能将得气区分和量化的量表,同时就心理因素、以往经验、文化背景对得气的影响做了研究。其次,得气与针刺临床疗效是否存在相关性尚存在争议。再次,运用fMRI技术观察针刺得气后的脑部血氧合水平依赖信号的转变,部分研究报道得气时大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系统等处呈现负激活现象,岛叶和体感区皮层呈现正激活现象,并且发现效应脑区同内在的脑功能网络区域有联系。随着各种量表和fMRI技术的使用,对得气的评估更加客观,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通过查阅"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腧穴定位研究相关文献,发现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标志法将是今后主要的人体腧穴定位方法;人体腧穴定位国家标准的制定对于针灸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仍有不断完善的空间;动物腧穴定位的研究今后需要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近10年(2003年6月—2012年6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MEDLINE数据库发表的经穴特异性相关中文文献及国内学者发表的英文文献,发现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基本肯定了经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病理反应、刺激效应、治疗效应等方面存在特异性,但经穴特异性的研究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研究结果的分析、凝炼及提升有待于加强,经穴特异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5.
检索MEDLINE数据库(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并补充检索重要文献,纳入符合标准的境外腧穴文献29篇.结果表明境外学者发布了人体腧穴定位国际标准并提出动物腧穴模型定位系统;发现新的腧穴结构,腧穴微循环丰富的特性,腧穴温度、电阻、压力痛阈能特异性反应疾病状态,电针腧穴能引起特异性脑干反应;初步证实针刺相关方法刺激腧穴治疗恶心呕吐的效应;阐释针刺腧穴局部镇痛机制;提示腧穴的低电阻特性和治疗疾病的效应特异性待下一步研究,还提示境内研究要关注症状治疗、准确应用逻辑推理、加强二次文献研究并重视国际交流合作.说明境外腧穴研究在定位、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治疗效应及机制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并从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给境内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全部医学期刊,对所获40篇文献的研究方法、具体操作及结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临床研究上,针灸主要应用于人流和药流的辅助治疗:在人流中主要表现为镇痛、减轻人流综合征及扩张宫颈方面;在药流中主要表现为提高完全流产率、加速排囊、减轻不良反应及对术后出血情况的影响方面.机制研究上,从神经一内分泌激素角度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针灸对子宫组织的影响.表明针灸在人流、药流术中的作用已得到较多临床试验证实,但对其机制的揭示相当有限.下一阶段研究应着眼于改进临床研究方法,规范针灸操作过程,优化刺激参数,重视阐明针灸抗早孕的作用机制,从而提高针灸抗早孕的疗效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针刺得气影响因素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得气是影响针刺疗效的重要前提和指征,而其又较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归纳古医籍文献并整理概括近年来国内外现代研究,分别从干预因素和机体因素两个方面对影响针刺得气的因素进行概述,总结干预因素主要来源于医者、针具和环境,而机体因素主要表现为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并指出在得气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中,有效利用这些因素可为获取高质量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针灸医籍选》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以古代文献为基础,内容深奥复杂,存在教学手段单一、学习热情匮乏等问题。基于上述因素,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一套“听、说、读、写、用”的五步教学法,融入多感官识记法与PBL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以期于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使中医教育与临床需求相契合,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机体相关因素对针刺得气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针刺得气的影响因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Pubmed数据库,对30篇针刺得气的机体影响因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机体因素在针刺得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个体体质、病症类型、机能状态、腧穴功能特异性、耐受性、心理因素,应引起针灸从业者和研究者的重视.结论:机体对针刺得气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目前研究多停留在对现象的肯定上,应进一步深入开展针刺得气的机体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寻求针刺得气科学而客观化的指标,从而提高针刺治疗及临床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三阴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了解其疗法及影响因素,以期能够在临床中不断改进方法,提高疗效。方法:以"三阴交""原发性痛经"为主题词,检索中国核心期刊网络出版总库(1979年3月—2015年8月),共检索文献245篇,经筛选最终纳入30篇。结果:可运用多种方法干预三阴交穴来治疗原发性痛经,而临床疗效又受到多种因素(腧穴刺激、行针手法、留针时间以及介入时机)的制约。结论:临床上运用三阴交治疗原发性痛经以毫针刺法和艾灸最为常用,且行针手法(烧山火或透天凉)可提高疗效。留针时间(留针20min)和介入时机(经前介入)亦对临床疗效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