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1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3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7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22篇
内科学   149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3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99篇
综合类   295篇
预防医学   76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66篇
中国医学   70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65年   3篇
  1957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清肝化瘀颗粒治疗肝癌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建  朱晓燃  杨振寰  索菲娅  姚树坤 《中草药》2021,52(7):2039-2052
目的探讨清肝化瘀颗粒治疗肝癌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与疾病数据库,运用网络药理学工具筛选清肝化瘀颗粒治疗肝癌的主要有效成分与作用靶点,分析作用靶点的分子机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疾病"关系网络。采用体内外实验验证清肝化瘀颗粒核心有效成分苦参碱对肝癌细胞学行为的作用,并检测苦参碱对核心靶点及主要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结果共筛选出清肝化瘀颗粒治疗肝癌的潜在作用靶点86个,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作用靶点共涉及生物过程20种,细胞组成15种,分子功能20种,以及信号通路20条。利用构建的"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发现清肝化瘀颗粒主要通过槲皮素、木犀草素及苦参碱对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及G1/S期特异细胞周期蛋白D1(G1/S-specific cyclin D1,CCND1)等核心靶点参与细胞凋亡及细胞自噬等与肝癌有关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发挥治疗肝癌的作用。体外实验发现,清肝化瘀颗粒有效成分苦参碱以剂量相关的方式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并能调节肝癌细胞氧化应激胁迫标志物,同时可对TP53、VEGFA及CCND1等核心靶点的表达量进行调节。肝癌荷瘤裸鼠实验发现苦参碱对人肝癌细胞Hep G2荷瘤裸鼠具有抑瘤作用,并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同时能调节线粒体自噬及线粒体分裂2种线粒体稳态调节过程相关蛋白的表达量。结论清肝化瘀颗粒治疗肝癌的主要机制包括以槲皮素、木犀草素及苦参碱为代表的多成分,以TP53、VEGFA及CCND1为代表的多靶点,以细胞凋亡、线粒体稳态及氧化应激为代表的多通路调节的系统性、协同性作用。  相似文献   
42.
超声自然组织谐波成像在胆囊隆起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与常规超声即基波成像的对比观察,旨在探讨自然组织谐波成像在胆囊隆起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数字式超声诊断仪对比分析62例胆囊隆起性病变基波成像和自然组织谐波成像结果.结果 62例胆囊隆起性病变中胆囊壁总清晰度在自然组织谐波成像为100%,而基波成像为72.6%,二者呈显著差异(P<0.01),11例基波成像示胆囊底部有伪影,改为自然组织谐波成像伪影消失.结论 自然组织谐波成像对胆囊隆起性病变的超声图像能明显改善信噪比和分辨率,提高二维图像质量,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3.
目的:总结心胸外科护理带教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心胸外科护理带教过程中的护理安全隐患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心胸外科护理带教之后,实习生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结论护理安全与患者的生命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更高的技术要求来应对时代的进步。  相似文献   
44.
目的 分析无乳酸碱剩余对接受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04例ECMO支持的患者,根据住院期间28 d内患者是否死亡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指标和无乳酸碱剩余的差异,应用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异。结果 共纳入病例96例,其中生存组32例,死亡组64例。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年龄、上机前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更高,ECMO转机后24 h乳酸和乳酸脱氢酶更高,标准碱剩余和无乳酸碱剩余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OR 2.48,P=0.03)和ECMO转机后24 h无乳酸碱剩余<-3 mmol/L(OR 2.87,P=0.02)是E...  相似文献   
45.
目的 评估2023年8月在我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预计2023年8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将与7月相近,以猴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登革热等传染病类事件为主。我国境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处于较低水平,对医疗秩序和社会运行影响较小。猴痘疫情仍处进展阶段,男男性行为人群中持续传播风险较高,一般人群感染风险较低。霍乱处于高发季节,预计仍会出现散发病例,存在聚餐或水体污染引起的聚集性或暴发疫情的可能。8月仍是洪涝、地质灾害的高发期,灾区需要关注灾后水源性、食源性和生物媒介传染病风险。结论 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予以特别关注,对猴痘予以重点关注,对霍乱、自然灾害予以一般关注。  相似文献   
46.
翁熹君  王哲  任婧寰  张洋  于玲  王锐 《疾病监测》2019,34(6):565-570
目的了解我国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之外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点,探讨其空间聚集性,为识别重点防控方向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2016年全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进行分析,应用ArcGIS 10.5软件空间统计模块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并绘制地图。结果 2014-2016年全国共报告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之外其他感染性腹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32起,累计报告病例17 130例,无死亡病例。 11月至次年3月是高发期。 86.14%的事件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 事件发生原因包括生活接触传播、食品污染和饮用水污染。 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空间上呈明显地域化分布,报告省份均集中在我国东部,并呈空间聚集性特点,热点地区集中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和福建省。结论我国目前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之外其他感染性腹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以诺如病毒感染事件为主,做好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学校等重点场所的监督管理,加强饮水卫生、食品安全监测和管理工作,是有效控制事件发生的主要措施。 建议相关部门将高发病的广东省、广西和福建省等热点区域作为重点防治地区,进一步探索导致区域聚集性的原因和机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减少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7.
目的了解2018年第三季度全国(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发生的规律及特点。方法对2018年全国第三季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8年第三季度,全国23个省份共报告食物中毒报告事件119起,中毒3 488例,死亡27例,其中Ⅳ级及以上的食物中毒事件64起,中毒2 643例,死亡27例。 第三季度报告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最多,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事件总数和中毒总人数的42.02%和69.29%;真菌性食物中毒报告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死亡总人数的55.56%。 家庭是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事件总数和死亡总人数的32.77%和92.59%,发生在饮食服务单位的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占中毒总人数的51.46%。结论2018年第三季度食物中毒事件数和死亡人数较2017年同期有所下降,中毒人数有所增加。 建议加强对饮食服务单位等重点场所的卫生监管,特别是在学校开学季,做好集体食堂食品采购、贮存和加工等各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工作;通过开展健康宣教活动提高公众对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的识别能力;普及正确的食物加工方法和自救互救方法,是预防和控制第三季度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8.
准分子激光消蚀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实验研究(摘要)张涤,罗心平,陈德厚,贺之梅,方建文,谷怀民,赵震声,刘雁群准分子激光作为一种冷激光在消蚀病灶、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方面研究不多,为观察其治疗效果,木研究采用在左室壁心肌内注射微量乌头碱液的方法诱发...  相似文献   
49.
Graves'病(GD)约占所有甲亢的85%.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和青少年Graves'病约占全部GD的1%~5%.近年来随着全民碘化食盐的普及,各地均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发病率有普遍升高的趋势.而儿童、青少年GD病程长,很少自然缓解,若不能很好控制甲亢,必然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和智力,目前在治疗上尚无最佳的治疗方案.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能否采用131Ⅰ治疗一直存在着争论[1].本研究对ATD、手术和131Ⅰ治疗儿童及青少年GD[2-8]作一评价,以探讨131Ⅰ在儿童及青少年GD治疗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0.
目的对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刺突蛋白(Spike,S)S1段进行原核重组表达,并检测表达产物的抗原性。方法对S1中的HLA抗原表位进行预测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选定用于重组表达的区段,利用pET21b载体进行原核表达,将产物纯化后利用SARS抗血清进行抗原性检测。结果抗原表位分析表明,S1中包含有多个能够被HLA分子有效提呈的抗原表位,综合考虑表位肽的分布、重组表达的效率、重组蛋白的空间构象以及引物设计的优化等因素,选取S1中的关键区域259~565 aa进行原核重组表达,得到了包涵体形式的重组蛋白,经过纯化和复性,获得了纯度较高的可溶性S1蛋白;用SARS抗血清对此重组蛋白进行免疫学鉴定,表明该蛋白具有SARS特异的抗原性。结论重组表达的S1蛋白具有较强的抗原性,为进一步的疫苗研究和抗体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