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颅脑创伤病人血清ACTH和皮质醇昼夜节律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颅脑创伤病人的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总皮质醇、皮质类固醇结合球蛋白(CBG)以及游离皮质醇状态,了解颅脑创伤后机体的内分泌反应以及相关激素的昼夜节律变化.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及放射免疫分析法对32例颅脑创伤病人血清ACTH、总皮质醇、CBG水平进行测定,并通过计算获得游离皮质醇水平,进行横断面分析研究.结果 颅脑创伤病人血清ACTH、总皮质醇、CBG多处于正常水平,且ACTH、总皮质醇存在昼夜节律变化,而CBG、游离皮质醇无昼夜节律变化.结论 颅脑创伤后,多数病人血清ACTH、总皮质醇、CBG及游离皮质醇水平位于正常参考范围,垂体-肾上腺功能多保持完整,ACTH及总皮质醇存在昼夜节律变化,但有约50%的病人可出现不同类型皮质醇分泌异常.  相似文献   
52.
外伤性脑干梗塞七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7例,均为男性,年龄18~49岁,平均27.1岁。其中车祸碰撞伤5例,坠落伤1例。1例合并股骨干骨折,1例合并肋骨骨折,血气胸。7例均无颅骨骨折及颅内血肿。 2.临床表现:6例病人伤后发生昏迷或一过性昏迷,1例病人伤后意识清,26h后出现迟发性昏迷。GCS评分13分1例,9~12分2例,5~8分3例,4分1例。其中5例表现一  相似文献   
53.
丹参对CAPD大鼠腹膜间皮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天  苏如松  赵爱国  李荣  康莉 《天津医药》2005,33(5):284-286
目的:探讨丹参对持续性非卧床式腹膜透析(CAPD)相关性腹膜硬化的治疗价值。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给予0.9%NaCl40mL/d),凋亡模型组(B组,给予4.25%腹透液40mL/d),低剂量丹参组(C组,给予4.25%腹透液40mL/d和600mg·kg-·1d-1丹参),高剂量丹参组(D组,给予4.25%腹透液40mL/d和2400mg·kg-·1d-1丹参)。8周后检测腹膜间皮细胞凋亡及促凋亡基因(Fas)和抑凋亡基因(Bcl-2)的蛋白表达,计算凋亡细胞指数(AI)和基因的蛋白阳性表达指数(PEI)。结果:B组FasPEI高于A组(P<0.01),C、D组FasPEI明显低于B组(P<0.01),与A组相近(P>0.05)。A、B、C组Bcl-2PEI差别无统计学意义,D组Bcl-2PEI明显高于A、B组(P<0.01)。B组AI明显高于A组,C、D组AI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丹参可通过下调Fas基因的蛋白表达,上调Bcl-2基因的蛋白表达,对CAPD时腹膜间皮细胞凋亡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早期物理治疗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2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常规预防方法处理,干预组患者除常规接受预防方法外,于术后第2天开始使用空气压力泵联合微波理疗仪进行预防性物理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时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的差异,并探讨上肢淋巴水肿的影响因素。结果最终干预组有99例患者纳入分析,对照组有96例患者纳入分析。(1)2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时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0%(2/99)比9.4%(9/96)]和术后1年时[5.1%(5/99)比17.7%(17/96)],干预组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45,P=0.008)、肿瘤位置(OR=1.72,P0.001)、TNM分期(OR=2.01,P=0.033)、腋窝阳性淋巴结数量(OR=1.15,P=0.005)及术后放疗(OR=1.23,P=0.016)均是乳腺癌根治术后发生上肢淋巴水肿的影响因素,年龄60岁,肿瘤位于外上及外下象限,TNM分期为Ⅲ期、腋窝阳性淋巴结数量5枚以及术后接受放疗者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较高。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尽早对患者进行物理治疗可有效预防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对于具有上肢淋巴水肿高危发病因素的患者应该尽早进行预防性物理治疗。  相似文献   
55.
老年肺结核误诊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肺结核误诊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分析2003/2007年间在综合医院误诊在我院确诊的50例老年肺结核患者误诊的原因。结果:误诊肺炎18例(36%),慢支并感染15例(30%),肺癌10例(20%),肺脓肿3例(6%),支气管扩张3例(6%),结节病1例(2%)。结论: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忽视痰结核菌检查和对老年结核病认识不足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颅脑创伤病人的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总皮质醇、皮质类固醇结合球蛋白(CBG)以及游离皮质醇状态,了解颅脑创伤后机体的内分泌反应以及相关激素的昼夜节律变化。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及放射免疫分析法对32例颅脑创伤病人血清ACTH、总皮质醇、CBG水平进行测定,并通过计算获得游离皮质醇水平,进行横断面分析研究。结果颅脑创伤病人血清ACTH、总皮质醇、CBG多处于正常水平,且ACTH、总皮质醇存在昼夜节律变化,而CBG、游离皮质醇无昼夜节律变化。结论颅脑创伤后,多数病人血清ACTH、总皮质醇、CBG及游离皮质醇水平位于正常参考范围,垂体-肾上腺功能多保持完整,ACTH及总皮质醇存在昼夜节律变化,但有约50%的病人可出现不同类型皮质醇分泌异常。  相似文献   
57.
肺癌脑转移252例综合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肺癌脑转移综合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90年1 月~1996 年12 月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的252 例肺癌脑转移患者生存期与生存率。结果 转移灶手术切除及γ或 X刀治疗辅以放疗、化疗以及放疗与化疗联合组的中位生存期及1 、2 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放疗与化疗组( P< 001 及 P< 005) ,肺癌的病理类型对生存期与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P>005) ;单发转移及无颅外转移者生存期( 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5 和85 个月) 与生存率(1 年生存率分别为35 % 和29 % ,2 年生存率分别为11 % 和8 % ) 明显高于多发转移及伴颅外血行转移者( P< 001) ;高年龄者( ≥50 岁)1 年生存率(29 % ) 明显高于低年龄组(15 % , P< 005) 。结论 转移灶的手术切除及γ或 X刀治疗加放疗和化疗是治疗肺癌脑转移患者的首选方法,转移的数量与部位多少及年龄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58.
目的建立家兔血浆中新藤黄酸的HPLC测定法,并研究其药代动力学。方法家兔静脉注射新藤黄酸后于不同时间点取血,经HCl酸化,乙酸乙酯提取处理,采用Phenomenex Luna C18色谱柱,以乙腈-0.1 mol·L-1醋酸铵-醋酸(80 ∶ 20 ∶ 0.1)为流动相;柱温:30 ℃,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55 nm;测定血浆中的新藤黄酸的浓度,并用非房室模型估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新藤黄酸在0.518~266 mg·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5),回收率大于90 %,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5 %,其消除半衰期(t1 / 2)为23.38 min,分布容积(V)为0.13 L·kg-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为1107.00 mg·min·L-1。结论该法可用于新藤黄酸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新藤黄酸在家兔体内消除迅速,滞留时间短。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研究本单位自制Mdv软膏对放疗所致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采用β射线照射大鼠,造成急性放射性皮炎,各组给药30d,观察创面情况;光镜和电镜观察创面愈合过程中组织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创面愈合过程中Ku70、Ku80mRNA表达.结果:Mdy组产生放射性皮炎的症状较轻,且愈合较模型组快;病理学检查发现Mdv组上皮细胞、纤维母细胞增值,真皮层结缔组织及胶原纤维增生,达到愈合;Mdv组对Ku70、Ku80mRNA的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Mdy对β射线所致急性放射性皮炎,有促进胶原蛋白合成修复创面等作用,同时上调Ku70、Ku80的表达,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